微写作,大精彩
2018-03-07王潇芸
王潇芸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更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当下的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微写作是改善现阶段农村语文写作教学质量不佳的重要途径,结合相关案例,对如何利用微写作提升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语文;人教版;微写作
写作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明显存在写作畏惧心理,提到写作文就万分为难,写作教学活动困难重重。加快转变当下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不利局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微写作具有短小精悍、内容精练的特点,不会让学生感到过多压力,适宜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开展相关训练。下面,本文就以微写作为切入点,谈一谈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挖掘课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广大农村地区学生缺少语文学习资料,不懂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课文是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微写作的一个重要参考对象,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文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微写作训练活动。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说》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语言,将春雨当作人来写,赋予了春雨人的思维,让人充分领略了现代诗歌的魅力。九年级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现代诗了,但是他们普遍缺少创作现代诗的经验。这首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这种清秀明快的诗歌风格的,因此我便要求他们仿照课文五个“雨说”当中的任意一段,进行一次诗歌仿写大赛。虽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创作诗歌,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兴致格外高涨。10分钟之后,学生自由站起来朗读自己创作的短诗。借助短短几十个字,学生淋漓尽致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這既没有过多占用阅读教学时间,又深刻彰显了读写结合教育理念。
二、引入乡土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尽管农村地区缺少先进的写作课程资源,但是这里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微写作训练提供了重要材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广袤的黑土地上寻找写作灵感。
在我个人的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我不仅将课堂设在教室里面,还会跟学生一起到大自然里面寻找写作灵感。课余时间,我会征求学生意见,了解他们对本地的哪些景观感兴趣,尽量满足学生的心愿,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野,随时随地用笔记录下农村生活的人文之美、风土之美、文化之美。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寻找灵感,有位同学看见一只断了半边翅膀的蜻蜓一下又一下尝试振翅高飞,他非常有感悟,在随身携带的微写作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么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么它永远不能开放;星辰如果害怕陨落,那么它永远不能发光。我愿像折翼的蜻蜓一般,拼尽全身力气追寻一份希望!”这段文字不足百字,但是真实记录了学生的所闻所感,有效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
三、创新训练方式
课程标准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兴趣低下是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微写作形式独特、内容别具一格,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微写作的教学优势,创新农村初中语文写作训练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每年8~10月份是农家人掰玉米的时节,很多学生放学之后也会到田里面帮助父母掰玉米。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有话可写,我给他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这个时节又到了我们家乡掰玉米的时候了,能不能请大家在自己的微信、微博上面晒一晒你们劳动的场景呢?如果能图文并茂的话,那就更好了!”有人在自己朋友圈晒了一张母亲掰玉米的照片,并配文道:“妈妈正在地里面弯腰掰玉米,她偏着头,身子向前微微倾着,双手并用,从一棵棵玉米秸上,飞快地掰玉米。尽管头上不时有汗水流下来,她也没有时间去擦,只是把头靠到右边,在袖子上蹭一下,又迅速投入掰玉米的工作之中。”学生只用短短几句话,就形象生动再现了母亲劳动时的场景,训练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提升农村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从微写作这个角度寻找突破口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在各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写作训练,促进写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昌元.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1995.
[2]周文骏.“碎片阅读”和“小微写作”[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