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
2018-03-07秦选丽
秦选丽
摘 要: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只是站在课堂引导者、组织者的角度进行教学,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与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实践性、趣味性非常强的学科,老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主学习;应用策略
多年来,广大老师一直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希望能够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科学的评价机制几方面探讨“自主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一、“自主学习”动机的激发
有了学习动机,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生物学科本身毫无兴趣和热情,甚至充满焦虑、消极等情绪,那么再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如果学生对生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老师只需要稍加引导,便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自主学习”模式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从思想上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非典”的新闻,尽管事隔多年,初中生对“非典”的记忆并不深刻,但“非典”这件事本身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在播放完注射疫苗等视频后,笔者又问:“医院为什么要给群众注射疫苗?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之后结合现实生活再次提问:“眼下的季节,有哪些流行的传染病?又该如何预防呢?”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的习惯,让学生懂得生物知识就在现实生活中,且能学以致用。老师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课堂提问环境,学生同样会联系生活思考问题,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只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学生的思维、想法就会非常活跃,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得到提高。
二、“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初中生有很强的个性,聪明又叛逆,且内心敏感,只有在民主、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更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愿意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大胆辩论,在辩论中汲取他人的长处,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分组讨论、集体评价等学习方式适合学生,将课堂的主动性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主导教学,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的教学中,笔者事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课堂上,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笔者再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論,如“什么决定了人的性别?染色体是否与人的性别有直接关系?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爸爸妈妈能决定的吗?”抛出这些问题后,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别特征,所以学生对“性别”的话题会产生共鸣。课堂讨论中,初中生往往想法奇特,老师不应该擅自评判学生观点的对与错,更应该问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给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条件,不能武断地用是非对错评判学生的想法,从而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老师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充分尊重,实现了师生的平等对话,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增进师生感情。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在讨论中学生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提高判断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内心潜藏的学习潜能被充分挖掘。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评价机制
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需要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激发,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学习成果那一刻的乐趣,从而对学习的过程更加渴望和珍惜。生物老师面对的是班上几十名学生,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不能用同一套评价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渴望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却忽略了那些在自己意料之外,看似与主题毫无关联的、比较奇特的答案,也许那些稀奇的想法才更符合初中生的性格,才是学生内心最真实的反映。正因为如此,老师才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给出的答案,即使这答案并不标准,却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也同样应给予鼓励和肯定,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以及简单的对与错评价学生,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后说出最完美的答案。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模式正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自主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良好人格的塑造、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兆军,薛松.例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生物学,2015,31(6):13-14.
[2]刘艳春.浅析初中生物课堂学生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J].神州(中旬刊),2015(12):8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