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意境:中学语文诗词教学路径
2018-03-07李巧
李巧
摘 要:诗词意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诗词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也可以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从意境入手,对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意境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期推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意境探究,让学生能深刻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意境
意境是诗词文学追逐的最高境界,也是诗词审美的最顶峰。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如果仅对诗词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然后归纳出诗词的中心思想,很容易让学生寡然无味。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分析诗词意境。而学生只有领悟诗词意境,才能体会到作者抒发的情感,才会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诗词意境概说
(一)诗词意境的相关特征
意境作为诗词的灵魂一直众说纷纭,学者认为诗词中的情境交融、读者心灵感悟、诗词艺术形象分析等都属于意境。学者夏昭炎认为:“意境即作者汲取世界万物而留存内心的感悟,是把‘余味留到‘象外的品味,是作者对宇宙世界、对人生的感悟和解释。”
詩词中的意境向外信奉“言外之意”,这一“意”即诗词中让读者反复体会的情感意蕴和语言特征。同样,中学语文诗词中的“意境”也必须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美学——意境是“哀而不伤”的,是含蓄内敛的,是余味绕梁的。这是诗词意境最主要的特征。
(二)中学语文诗词意境教学的必要性
诗词意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挖掘诗词意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第一,挖掘中学语文诗词中的意境,既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再三强调对学生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新课标中的审美情感教育至关重要。而诗词融音韵、语言、意境为一身,对学生审美情感教育颇为重要。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挖掘意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也可以提升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更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
第二,挖掘中学语文诗词中的意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心理和民族自尊心。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建构的阶段,他们的心理感知能力、审美情感能力还不够稳定,心智发展不健全。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体验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古诗词富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在诗词教学中挖掘意境,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怀、人生哲思,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文化,更容易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意境路径分析
(一)整合意象,挖掘意境
意象,是作者把情感融入诗词的载体。不同时代的诗词作家纷纷把不同的意象融入诗词中,形成情感的“象征物”。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整合意象,并借意象挖掘诗词意境。如“柳”在古代与“留”同音,代表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所以,古人在诗词中才多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之句。又如“月”在古代象征着团圆和思人情感,也表现出古人对亲人团聚、美满人生的向往。在对“月”这一意象了解后,才能明白古人所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心情。总之,教师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一定要从意象入手,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体悟诗词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体味意境
诗词情感贵在“真切”“情重”,而这份“真情”又需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表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悟诗词情感,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诗词情景。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关山月》时,教师可以利用邓丽君的音乐进行情景烘托,让学生在《水调歌头》的音乐中体会到作者的委婉心境,在《关山月》的音乐中体会到澎湃雄壮感。又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为了指导学生明白诗词中“枯藤”“昏鸦”“老树”等意象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PPT播放相应的照片,或者截取电视剧的视频,通过情境创设给学生勾勒出一幅惆怅的画面,让学生真正了解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解构。
(三)扩散思维,想象意境
诗词意境大多通过象征、想象表现出来。作者通常会把没关系的想象物进行整合,形成交融的诗歌意境。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作者送别将要回长安的朋友,而长安正是作者的心念之处。所以,“狂风”可能并不是送别那天就刮风,而仅仅是虚指作者送别时的心情;“挂心”并不是真把心挂在树上了,也可能仅是表现作者送别时内心的澎湃起伏。以上案例说明,教师在讲解诗词意境时必须要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对诗词的意境进行联想,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诗词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师在教授诗词时一定要从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深刻感知,这样才能领悟意境传达的美感。本文就诗词意境教学途径进行多方面挖掘,希望可以唤醒教师对诗词教学中意境的重视,提升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王少纯.把握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力[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