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化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探析
2018-03-07王飞
王飞
摘要:教育扶贫,特别是高校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精准化视域下把握好资助工作机制中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这四个环节,切实做到精准识别对象、全方位帮扶、资助过程的动态管理以及对资助成效的精准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资助效能,这既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时代要求,也是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方针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高校 资助 精准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182-02
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本质内涵
截止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而扶贫、脱贫则是走向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扶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当前中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为了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需要在扶贫的过程中贯彻精细化的扶贫思想。
而教育扶贫,特别是高校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从资助对象、资助方式、资助环节和资助结果这四个方面,应贯彻精准化的资助理念。所谓精准化资助,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指通过量化指标来实现资助工作的可操作性。各高校在精准扶贫的新理念下,结合高校扶贫的特殊对象——大学生,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
精准识别,即如何以科学、有效、民主的程序把贫困学生识别出来并给予合理的认定,这是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资助工作的基础。精准帮扶,是指针对贫困学生实行多样性的帮扶计划,来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另外,在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应加大精神帮扶的力度,形成完整的精准资助政策体系。动态管理,是高校帮扶措施落到实处的保障,要求对资助工作实时跟踪和把握,根据受资助对象的动态发展而及时调整。精准考核,是提升扶贫效率的关键,不仅要及时对受资助学生的扶贫成效进行评估,同时,还应对负责资助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
二、高校实施精准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当前资助工作精准度不高,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弃真型误差,即符合受资助条件的学生没有得到帮扶;二是存伪型误差,即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享受到了资助政策。一般情况下,各高校以学生所在地乡镇或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为依据所进行的贫困认定并不精准,有存伪弃真的情况。另外,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地区经济上的差异,简单地用家庭收入来衡量学生的困难程度缺乏客观性。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以“奖、助、勤、贷、补、减、免”为主。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往往侧重物质层面,却忽视或淡化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学生由于贫困所引起的心理、学习和社交等问题往往被忽略,这完全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少数受资助的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背离了国家、学校资助政策的初衷。高校如何从发展型资助入手,着力改变以保障型资助为主的方式,这是当前精准资助工作急需解决的难题。
当下,部分高校尽管设立了资助机构,但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和有效的评选机制,不管是组织机构还是政策体系的建设都不完善。“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伴随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许多高校由于缺乏动态管理,致使困难学生的信息掌握不精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已脱离了受资助的范畴,但仍然占用资助资源。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标。尽管国家与地方加大了高校的资助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却忽视或淡化了对资助成效的评估。受资助学生的个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两个家庭经济情况类似并且获得相同资助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灵活性、自信心以及在毕业后获取高质量生活的可能性也出现了显著差异。
三、提升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实效的路径探索
(一)摸准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扶贫资助对象的精准化
高校应该加强和完善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受资助学生的准确信息。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地方经济困难居民的“建档立卡”信息库来采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其次,要扩大贫困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捕捉与学生个体及其所在家庭相关的各类资金流转情况,分析学生个体资金流转额度和频度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判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困难程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家访、跟踪校园卡消费数据以及综合分析学生基本信息等多种方式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精准确认。另外,还要加强与扶贫、民政和残联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共享和协作,及时了解困难学生的贫困信息,实现资助对象的精准化。
(二)点面结合,以成长成才为导向实现对贫困学生的全方位帮扶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积极探索教育型资助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同时要以培养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可以实行差异性的资助体系,根据贫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和发展意愿,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发展性学习项目。此外,高校也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增设勤工助学和实习岗位,让贫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动态管理,通过优化资助结构提高精准资助的质量
高校要推进资助管理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在加强高校内部对于资助工作的协同力和支持度的同时,要落实办公场所和经费,特别是要加强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其次,高校要加强扶贫系统的动态化管理,对贫困学生的受助信息要定期更新和维护,对于符合资助条件和已经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要仔细区别和认定,在受资助信息库中要及时导入符合条件的并处理不符合条件的,从而使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应急资助体制,对因意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学生进行资助。
(四)以人为本,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资助效能
高校应把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结合起来,重视贫困学生的资助成效。高校可以开展资助工作成效评价,通过受助学生身上的价值呈现,比如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来衡量高校的资助工作水平,改变以经济资助为主的指标体系,真正做到以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充分体现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另外,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应严格审批和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强化贫困学生第一接触群体的履职意识。
综上所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是整个社会尽早脱贫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资助工作中的资助对象认定、资助方式和管理以及对资助效果评估的精准化,实现精准资助、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以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建立健全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了更好地落實中央的“精准扶贫”方针,高校在精准资助的过程中,应切实做到精准识别对象、全方位帮扶、资助过程的动态管理以及对资助成效的精准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资助效能,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9).
[2]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10).
[3]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4]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2).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