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

2018-03-07程敏王新燕张诚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负性情绪依从性

程敏+王新燕+张诚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護理干预对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两组均连续护理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负性情绪及依从性。 结果 护理后,两组NHIS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护理后的NHISS评分、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SAS及SD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依从率为75.56%,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依从率为93.3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辅助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负性情绪;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1(a)-016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negative emotional and compliance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90 cases of young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treated in Wanbei Coal and Electricity Group Gener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based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were continuously nursing for 3 months. 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 score (NIHSS) scores, daily life ability score (AD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negative emotions and compli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NHISS sco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ADL scores of two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nursing. The scores of NHISS and AD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in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omplianc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5.56%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omplia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young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ase of routine nursing can help promot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relieve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endprin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 intervention; Young ischemic stroke; Negative emotions; Compliance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同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中青年脑卒中是指发病年龄59岁以下,分为缺血性及出血性两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中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住院康复期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不仅对病情的控制造成影响,同时阻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了其重返社会的可能性,因此,加强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第6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4],均行颅脑CT及MRI诊断证实,排除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9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34~59岁,平均(34.82±3.23)岁;发病时间1 h~15 d,平均(6.0±0.8)h。观察组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32~59岁,平均(35.58±2.85)岁;发病时间1 h~20 d,平均(5.9±0.6)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包括观察并监测指标、用药指导、健康宣教、按照医嘱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与交流,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与诊断,认真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状态及经济情况等,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的提问,态度真诚、热情,并给予反馈,指导并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到治疗与康复过程[5]。②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中青年腦卒中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临床症状与体征、预后及不良反应等。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及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监测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也可请治疗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6]。③通过提供方便阅读与理解的书面材料对患者的行为进行指导,连续进行1周,共5次,每次30~40 min。同时为患者发放脑卒中康复相关手册。鼓励患者选择合适的语言说出自身的感受和困惑,寻找出负性情绪的原因,分析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并予以陪伴与倾听及疏导与安慰。另外,可为患者实施脱敏系统疗法,帮助患者行现实脱敏治疗,包括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康复训练及社会功能训练,给予患者行为上的肯定与奖励。同时,帮助患者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分析与回归,并对因脾气、冲动等不良情绪产生的后果予以纠正与指导,指导其正确调节自身情绪[7]。两组均连续护理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负性情绪及依从性。①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意识水平、视野、凝视、共济失调、面瘫、构音障碍、语言等方面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8]。采用ADL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判断,得分0~100分,得分60分以下,为患者具有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9]。②分别采用由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负性情绪,分别包括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 SAS得分50分以上为焦虑,SDS得分54分以上为抑郁,SAS或SDS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10]。③依从性评价标准[11]:完全依从: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嘱完成治疗及护理过程,期间未出现抵触情绪,同时也未出现异常;部分依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督促下基本完成治疗及护理过程,期间出现较少的负面情绪,经过疏导后有所缓解,未出现严重异常;不依从:患者无法配合治疗及护理,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以完全依从与部分依从之和所占比例为依从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NHISS与ADL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NHI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护理后NHIS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上述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降低,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上述指标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75.5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93.3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又被称为脑血管意外,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已经存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各类诱发因素而引起的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从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脑卒中的发生也开始倾向于低龄化,据调查资料显示,部分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可存在不同类型的焦虑、抑郁情绪,部分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极易被非精神科医生所忽视,对治疗及预后造成一定影响。报道中还指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合并存在焦虑、抑郁等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临床症状包括焦虑、紧张、失眠、少语、拒绝与外界环境交流等,同时也有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过分的强调自身患者的身份,存在良好的感觉,抵触医护人员为其制定的锻炼方案,作出不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或在得知患脑梗死后产生恐惧、情绪异常低落,无法配合治疗等,给患者自身及家庭生活带来较大负担[12]。另外也有部分患者因家庭成员予过度的关注与照顾,过早的希望疾病得到有效治愈,一旦治疗进展较慢,长时期治疗后仍无法得到好转,则开始丧失面对疾病治疗的信心,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态度等。因此,对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不仅需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还需要配合合理的护理。常规护理的方法仅能满足一般治疗需求,忽略了患者内心感受[13]。本研究中,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旨在将心理学方面的认知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通过利用各种方式与途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干预,对患者的内心个体活动进行评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方面的护理与治疗,从而起到调节患者心理防卫机制的目的,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得更加合适的身心状态[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干预负性情绪依从性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群发性产品伤害危机中未曝光企业应对策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动态机制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规范化术前访视对围手术期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绞痛48例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