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微观层面的相融性

2018-03-07郝鑫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效用

郝鑫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微观层面的基本概念中存在明显的相融性。抽象劳动概念与效用概念存在着共同的逻辑前提与产生路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概念与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等概念在外延上交叉重叠。文章在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中,应该兼顾经济科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避免以偏概全或顾此失彼。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体,实现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技术和具体方法层面的融合发展,是马克思经济学创新研究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抽象劳动;效用;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相融性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了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文简称马克思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与信心,对于国内马克思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一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和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在教学和研究中正确理解和处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等,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學相比,除具有哲学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和研究范式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之外,还在具体概念与理论、具体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甚至具体的研究结论上,与西方经济学存在着相通性或相融性。全面而准确的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这种相通性或相融性,对于全面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与研究方法、正确理解西方经济学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的实质、客观看待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从而推动马克思经济学的创新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经济学抽象劳动概念与西方经济学效用概念的相融性分析

在价值理论上的分歧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互区别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马克思经济学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基数效用论或序数效用论)为基础。抽象劳动概念与效用概念在逻辑前提和产生路径上具有相融性。

(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抽象劳动的论述

在马克思看来,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属性。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首先由马克批判地证明了的,并且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所谓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产生,来源于 “把生产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马克思说: “正是由于缝和织具有不同的质,它们才是形成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而只是由于它们的特殊的质被抽去,由于他们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劳动的质,他们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实体。”所以,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二)西方经济学对效用概念的界定

效用价值论作为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卡图和中世纪的阿奎那的相关著作中,就可以看到把价值的起源归结为商品的效用或者它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的思想萌芽。18世纪,意大利的加利安尼在《货币论》中提出了效用和稀缺性价值原理。他把物品能满足、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性质称为效用。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把效用称为“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此外,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阁和孔狄亚克,也分别从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需求强度和物品的稀缺性等方面论述和发展了效用价值论的思想。

(三)抽象劳动和效用概念的相融性分析

抽象劳动即是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形式上的、有用性的差别撇开以后的结果,是商品价值的实体。不管生产哪种商品,不管这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多么大的差别,生产商品的劳动都要耗费人的肌肉、脑、神经和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要在生理学意义上耗费人类劳动力。因此,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不同商品所支出的抽象劳动只有数量(衡量其数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上的差别,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按照相同的逻辑推理,马克思在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不同的、特殊的质之后,也分析了在这些特殊的质被抽去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质,即抽象劳动,那么,在消费领域,我们也可以在分析不同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不同的质之外, 把这些使用价值的不同的质抽去,分析所有商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质。这一共同的质,也就是无论何种商品,都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都可以通过对商品的消费,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满足和幸福。这一共同的质,也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效用。

樊纲说:“正像马克思将体现在不同种具体劳动中的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称作抽象劳动一样,按照同样的方式,可将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能为一个人所带来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的满足,称为‘抽象使用价值。正如具体劳动是不可比的而抽象劳动是可比的一样,不同的具体的使用价值是不可比的,但体现在具体使用价值中的抽象使用价值是可以在量上进行通约、度量和比较的。……在西方正统经济学中,所谓‘效用,其实正是这里的抽象使用价值”。

因此,抽象劳动概念与效用概念的相融性,就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逻辑前提和产生路径。只要我们认同抽象劳动概念的逻辑前提和产生路径的科学性,就必然应认同效用概念的逻辑前提和产生路径的科学性。抽象劳动概念和效用概念,体现了人类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对商品交换比例关系决定基础的思考,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价值概念和理论。

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成本、可变成本概念的相融性

(一)马克思经济学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概念的界定endprint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资本周转》中,为了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进而探讨资本周转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概念。马克思说:“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和其他任何部分一样要进行流通。……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资本的其他一切物质组成部分,则与此相反,形成流动资本。”在吴树青等学者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中,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也就是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次转移的那部分资本。具体地说,投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属于流动资本。此外,……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构成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二)西方经济学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概念的产生和界定

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变成本(或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概念,属于生产理论中的短期生产的范畴。这两个成本概念是逐渐形成并规范化的。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七章《成本分析》中,把不变成本(固定成本)定义为“即使产出水平为零也必须支付的美元开支总额。固定成本不受任何产出量变动的影响。”把可变成本定义为“随着产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开支,包括原料、工资和燃料,也包括非固定的所有成本。”萨缪尔森的不变成本(固定成本)概念和可变成本概念,成为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成本概念的规范形式。高鸿业先生认为,不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等。”,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厂商对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人工资的支付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区别就在于,在短期内,它们是否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不变成本即是短期内不随产量而变的成本。即使产量为零,不变成本的相关内容也一定会发生。可变成本即是短期内随产量增减而增减的成本。如果短期内产量为零,总的可变成本也为零。

(三)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成本、可变成本概念的相融性

根据以上分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和不变成本、可变成本概念,虽然在内涵上彼此不同,但在概念的外延领域,则表现出高度的交叉融合。诸如及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投资及折旧费用,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属于固定资本的范畴,在西方经济学中则属于不变成本的范畴。原材料的耗费、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能源的消耗等资金,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在西方经济学中属于可变资本的范畴。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由于按年支付,且不随工作量的变化而变化,属于不变成本或固定资本的范畴。

三、纯粹流通费用概念与交易费用概念的相融性

(一)马克思经济学对纯粹流通费用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流通费用》中,对流通费用的构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纯粹流通费用是流通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讲,纯粹流通费用是指“一种单纯为资本形式的转化,即由货币变为商品和由商品变为货币而支出的费用。”马克思把纯粹流通费用分为由买卖时间、簿记活动和货币所引起的费用三部分。纯粹流通费用的意义在于“这些费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是一个必要的因素。因为没有这种费用,生产资料就不能买进,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商品也卖不出去,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实现。但是,这些费用纯粹是为了实现价值,既不能生产或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又不能增加价值和剩余价值。”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只能通过对社会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扣除来实现。

(二)西方经济学交易费用概念的产生定义

交易费用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交易费用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第一是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第二是谈判和签约的费用。……第三是其他方面的不利费用。”时至今日,交易费用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仍然存在着很明显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学家黄少安认为:“如果要下定义的话,无非是说‘交易费用是为了完成交易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费用——为了生产出产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对立。”尽管如此,这一概念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重要突破和发展。

(三)纯粹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相融性

虽然马克思经济学中没有交易费用的概念,但是,可以明显看到,在纯粹流通费用的构成中,包含了西方经济学家所谓交易费用的内容。纯粹流通费用概念与交易费用概念在外延领域也表现出明显的交叉相融性。纯粹流通费用是由于资本的形式转化所发生的非生产性费用。资本的形式转化,包括从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从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的转化和从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购买阶段和第三个阶段销售阶段所发生的非生产性费用,在内容上与西方经济学的交易费用是十分接近的。在购买阶段中发生的纯粹流通费用包括:市场调查活动产生的费用、市场预测与决策活动产生的费用、与潜在的供应商接洽谈判等活动产生的費用等。在销售阶段发生的纯粹流通费用包括:广告费用、寻找和接洽中间商产生的费用、部分售后服务费用、公共关系费用等。这些费用既不同于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支出,也不同于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等生产性流通费用。这些费用的发生既不具有生产性,又为交易(购买或销售)的发生所必需。很显然,从性质上看,这些费用中有的属于“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有的属于“谈判签约的费用”,有的则属于其他方面的“不利费用”。

四、研究启示

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兼顾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避以偏概全或者免顾此失彼。

经济学是一门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的社会科学。一方面,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具有明确的阶级性。马克思经济学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西方经济学则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经济学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及其政策主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稳固现存的以雇佣劳动和资本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生产方式,都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在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中,都运用了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分析与研究方法,二者都有其科学性。马克思经济学体现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无疑具有其科学性和深刻性。西方经济学,在抛开其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之外,在对社会生产的具体环节和问题的分析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范畴和客观规律,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具体结论上有其科学性。西方经济学在若干基本概念上表现出来的与马克思经济学的相融性,就是这种科学性的体现。

回顾我国马克思经济学以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我们好像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强调了马克思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揭示了西方经济学的阶级属性,却全盘否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将其统统视为庸俗经济学。这是我们犯过的以偏概全的错误。在另一历史时期内,随着西方经济理论被大量引入国内的教学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数众多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被西方经济学在形式上的精致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吸引,开始夸大、甚至鼓吹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弱化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和指导地位,却忽视了西方经济学本质上的阶级属性。这是我们犯过的顾此失彼的错误。文章认为,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全面看待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避以偏概全或者免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63.

[4]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美),萧琛主译.经济学(第17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何自力.比较制度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效用
锐词宝典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用观察
中国古代的效用思想
博弈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低碳经济背景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机制
轻微刑事案件速裁机制初探
具有网络外部性的非对称电信行业竞争与规制研究
贪官不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课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