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18-03-07刘金玲
刘金玲
语文作为人文内涵最丰富的学科,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命教育與教学内容紧密融合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那些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文本,深入挖掘其内涵,使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紧密融合,通过人文教育渗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文章内容之前要求学生体会和感受父爱的伟大。而对于《藏羚羊的跪拜》这篇文章,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去感受人类不是唯一具有生命体验的物种,动物之间也存在着伟大的母爱和牺牲精神,使学生真正地关爱生命,体会生命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加大对教材内容的挖掘,通过不同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尊重、珍惜每一个个体的生命。
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探索
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出生命教育的氛围。
比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文章中的“我”给叔叔小费,这种做法对不对?通过文章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个人?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展开课堂讨论,以达到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的目的。而学生则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切身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可贵。
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文章内容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生命的出发点。如在讲解《春望》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一个心理过程,而学生则在深入分析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总结出诗人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由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杜甫生活的唐代不仅逐渐走向衰败,连年的战争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诗人不仅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其诗歌也充分反映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诗人处在当时环境中内心的无奈,同时也感受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职语文的实践教学是学生进步和发展最关键的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必须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促进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生命话题的课外读物,组织学生观看与生命相关的科教片,引导学生创造关于生命意义的手抄报等。这些形式不同的活动,不仅能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同时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日常作文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关于母爱的作文,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情。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切身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不仅激发出了学生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同时也达到了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的目的。
四、不断拓展阅读内容
教师单纯依靠教材的内容是无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意识的。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适合学习的阅读材料,在进一步扩展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充实学生的心灵。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赏析著名文学作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这部经典名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哲理和内涵,并将自己的感受整理出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生命本身有了一定的感触,不仅促进了学生生命意识的不断提升,同时也为其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学生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精神,还应该重点强调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并不是因为其害怕死亡,保存生命是为了以后可以更好地战斗,作者这种坚韧不屈的意志和精神,才是最宝贵的,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怎样才能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地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不能一味地蛮干,无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只有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精神,才能真正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将生命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生命意识的树立,为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技师学院(114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