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2018-03-07赵国峰
赵国峰
正如婴儿出生后离不开母乳一样,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母语”的浸润。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界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人语言的涵养就是他的文化素养。所谓母语就是妈妈说的话。进而言之,母语是每个孩子最初听到的人声,每一个孩子在母亲身体中孕育的时候,从他有听觉起,每天都聆听着母亲的声音。所以,孩子离开母体后,在他们焦躁不安的时候,最亲切,最温暖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
近年来,我们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让学生亲近母语,學校开启了“亲近母语——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儿童阅读课程化也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改革,它引领了新课改的一种走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国学为国人增强自我修养,提高知识层次,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效途径。学习国学,弘扬国学,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特别是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由此可见,亲近母语、诵读国学经典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它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学习之路的基石。
清华附小窦校长大概是全国小学校长里最重视阅读的一位,她对儿童阅读十分重视。她曾说:“不会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如果每一位小学校长都能如此重视阅读,而不只是将眼光放在考试和分数上,相信我们能收获更多幸福和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还是没有认真读文,答案就在其中,可他们就是发现不了。其实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更谈不上阅读兴趣和技巧。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庖丁解牛”,教师苦口婆心地把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得透彻见底,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学内容成了“条块分割”的僵化模式,使得充满人文情趣的阅读教学索然寡味。久而久之,学生不但找不到文本的亲切感,反而对文字更加陌生了,文章成了冰冷的字词堆砌。
有别于单调的阅读,诵读可以以“读”促“解”,在不知不觉中和文本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和作者进行交流,进而也实现了文本的二次创作,让无声的文字发出妙不可言的声音。有位教师在教《妈妈的眼泪》这首诗的时候,采用了自由读、齐读、轮读、赛读、接读、表演读等十几种诵读形式,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读出了诗歌的感情,还能出口成诗。特别是教师根据文本设计的“双击”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对文本的专注度。
所谓“双击”就是同一个词连读两遍。比如“伤心的时候妈妈流泪”这句话,读的时候把“流泪”一词连读两遍。当完成诵读后,教师出示了“我是小诗人”这一环节,没想到三年级的学生竟然一下子说出来很多让人吃惊的诗句。如:“生病的时候,妈妈流泪,说也奇怪:难受的是我,为什么妈妈也痛苦呢?”这不正是经典诵读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吗?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走得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不但读出了诗歌的感情,还能出口成诗。
吟唱是诵读的另一种方式,它以歌的韵律美化了经典诗文,使其多了动感的羽翼。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教师尝试让学生按一定的节律摇头晃脑吟诵,随后又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苏轼浓郁的思念亲人之情以及大诗人的乐观豪迈。下课铃音响了,学生还似乎沉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而忘忧的境界里。这样的诵读何愁打造不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读书高度呢?
现在国人对母语的根基教育都很重视,明白母语教育引领各个学科,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很多学校开设了诵读课,在鼓励阅读的基础上,学校还规定学生每天在家朗诵一些儿童读物。长期坚持下去,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学生不仅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还积淀了语言知识,提高了朗诵能力,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写作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方面也是受益匪浅。通过母语经典诵读的熏陶,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研究证明: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诵读”就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让我们将这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宝库,和我们一起用经典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教师进修学校(47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