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天寿治艺思想与时代精神

2018-03-07罗喜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期
关键词:潘天寿时代精神

罗喜东

摘 要:文章试图透过潘天寿创作的《露气》的历史脉络及其相关画语录,还原当时的创作语境,力求获悉时代精神是如何影响画家的创作,在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潘天寿;《露气》;时代精神;治艺理想

笔者试图透过潘天寿《露气》所承载的信息,去找寻他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楚地认识到它可能是一个被截断了的历史,亦可能是片面的。但笔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截取一段重要的历史年代,管窥一斑,试分析当时的历史情境对他的创作观念的影响是怎样的,在其作品中又如何体现的。

潘天寿运用他有感情、有把握的题材传达给观者的是他对丰收的感受、对荷花的喜爱。在他的笔下,墨荷的畅快,被压得极低的近景岩石的轻巧与点苔的份量感的颠倒,为的是托起那“没骨法”的荷叶。带有书法笔意的荷梗,游丝牵引,骨法用笔将观者的视点在玩味之中聚焦到了画眼之处——红荷。数十言的题款与画面构图的完美结合给观者以舒朗清爽之感。或许我们的感受与潘天寿当年的创作设想已大相径庭,因为我们失去了那段历史情境,时代精神也早已时过境迁,但其意义就在于这种差异。我们在观此画时的心境是一种闲适的、玩味的墨趣笔意,当初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什么?从画面上看,在题款处画家详尽地记述了该画的创作过程,其目的在于记录与传达。他详尽地记录,为的是让观者了解他创作的过程,并使观者脑中呈现一幅情境,与他的创作感受进行某种跨越时空的交流,那将是不受历史局限的,他渴望与观画者分享他的喜悦与激情。

整幅画在墨黑与纸白间呈现,使用黑与白的对比是对传统绘画的继承。黑的墨,素的纸。黑是实,白是虚;浓是实,淡是虚;干是实,湿是虚。强烈的对比给观者留下的是深刻的印象与明确的表达。使用红、白、黑三色,更体现了传统绘画对颜色的某种偏爱。《考工记》云:“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又云:“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凡绘画之事,后素功。”素,白色也,为全画之基础。黑白二色为五色中最明确者,固有“黑白分明”之谚语。青与黄为五色中最平庸者,诗云“绿衣黄里”。绿为黄与青之间色,以黄色为里,以黄与青之间色为配,易于调和之故。最足引人注意而喜爱,为富于热感的红色,故以红也。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长沙东南郊出土的晚周帛画以及近时吴昌硕、齐白石诸家的作品,无不以红、黑、白三色为重要色彩。

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是潘天寿的艺术主张。富于戏剧性的政治运动,让他的治艺理想得到了突如其来的肯定与赞赏。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这一被排除于教学工作之外编列在“民族美术研究组”的“老古董”在这一年(1958年,潘天寿时年62岁)被补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5月,潘天寿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6月,潘天寿任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并赴新安江写生。潘天寿在1958年共创作200多幅作品,比建国头几年的创作总数还多,其中代表作品《露气》被选为参加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

1958年2月,周扬在上海与美术家座谈中的发言讲到:“传统必须发展,只有把传统加以发展才能继承,否则传统就要停滞。中国画是要革新的。”早在1955年的发言《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中,潘天寿就明确提出了:“今后的新文艺,只有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而号召世界主义文化,则是无祖宗的出卖民族利益者。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应真诚、坚毅、虚心、细致地研究古典艺术,奋勇地保护民族文化,这正是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

1954年,王逊在《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一文中提出:“运用科學的写实技术可以得心应手地描绘眼之所见的任何事物,所以是活的方法。”线天长、潘绍棠在《对“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的商榷》一文中提出:“要以表现新的内容和反映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并以今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技法等为出发点。我们认为这是发展民族绘画艺术的规律。”

从以上关于国画对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大讨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以1958年周扬在上海座谈会的讲话为当时文艺政策指导方向,加之当时复杂政治背景下,潘天寿一直默默坚守着他的治艺理想,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创作出了《露气》这一优秀作品。在今天看来,这种时代精神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所以不能脱离历史情境单独去品评作品。

潘天寿的这幅《露气》因得到当时官方的认同而成为代表,我们在画面中不难捕捉到代表官方的一种态度,反映了对国画遗产继承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方向。但这种态度不是因个别画家的观念意志就稳定下来,它会持续地动荡。这种不确定性让画家无所适从,唯一确定的是,未来的艺术方向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潘天寿作为一位画家与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理想在1958年与政治交汇。究其原因不单是历史的不期而遇,还包含了他在艺术观念上的扬弃与汲取、技法上的实验与创新以及弘扬传统绘画的坚定信心与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严善錞,黄专.潘天寿[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9.

[3]徐虹.潘天寿传[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endprint

猜你喜欢

潘天寿时代精神
大师的劝勉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宁海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时代精神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论《李尔王》中的“解体”与“重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