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谱系、特点与趋势
2018-03-07李亚员
摘要:党的十九大对社会思潮及其引领问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以思潮间的基本共识为依据,可以使用“西化”、“反西化”和“综”来标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谱系框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体现出鲜明的特点:激进是主基调,改革是总议题,崇洋是原动力,精英是主群体。未来中国社会思潮将体现出融合发展、走向大众、渐趋理性等趋势。
关键词:社会思潮;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2-0011-0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进一步强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① 这些新思想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个战略任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社会思潮的研究在新时代有着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社会思潮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现有研究的重点是各主要社会思潮的渊源流变之析、功过是非之辩、汇聚引领之策。总的看,目前学界对具体思潮的微观研究已较为充分,但对社会思潮的宏观研究不足,而后者恰是新时代更为急需的。从整体上把握社会思潮,更有利于我们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效率。为此,本文拟从整体上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谱系、特点和趋势等问题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谱系框架
关于思潮谱系的研究,佩里·安德森的《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无疑是最有影响的成果之一。安德森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现实的分析,这也是我们建立中国社会思潮谱系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对多种主要社会思潮的现实考察,寻找思潮间的基本共识,以基本共识为依据来构建谱系框架。这就涉及到一个“主要社会思潮”的确定问题。本文所说的社会思潮有四个规定性:一是政治性,即是代表着一定群体利益的思想倾向;二是社会性,即在一定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三是非主流性,即其核心观点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四是共识性,即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基础上,选择那些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思潮的思潮。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们之所以要建构思潮谱系,主要是为了从纷繁复杂的思潮中寻找共性、理出头绪,变繁为简,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认识思潮、研究思潮、引领思潮。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在邓小平的话语体系里,关于思潮主要是反“左”和反右,没有更多繁琐的分类,而是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共性和实质。这也是我们建立思潮谱系的重要依据。
其實,无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关于中国社会思潮的一个比较有共识的区分就是“左”和“右”。但中国思潮的左、右与西方思潮的左、右有着不同的含义,难以简单对应和搬用。而且,作为思潮研究意义上的“左”和“右”,与以往的“左派”和“右派”也不是对应关系。所以,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存在左和右之分,但使用左和右来标识思潮谱系却很容易出现混淆或误解。我们看到,右的实质是“西化”,而“左”的核心则是“反西化”。另外,有一些思潮在尝试“超越左右”,我们称之为“综”。因此,本文使用“西化”、“反西化”和“综”来标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谱系框架。
第一,“西化”。“西化”的核心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按照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模式来改造中国。这个派系最初的典型代表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指出:“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在我们的国家,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② 这种思潮认为,中国过早搞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应该先让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壮大,好好补补资本主义这一课。其核心诉求是脱离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股思潮影响较大,后来,在邓小平的警示和领导下,其影响得到有效清除。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议题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一时。新自由主义在西方也称为新保守主义,其核心思想最初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主张经济发展的完全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一体化;极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后来,新自由主义又超出经济领域,力主中国应该实行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民主政治。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曾经影响很大,但随着新自由主义在国际上众多国家改革实践中的失败,其影响力逐渐减弱。与新自由主义遥相呼应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两个,一是主张用非暴力的方式即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认为中国革命通过暴力强行进入社会主义是错误的;二是强调民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与价值,主张通过实行普选来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另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是普世价值思潮。普世价值思潮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力求实现中国的“西化”。这种思潮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是全世界应该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这个阵营中还有一些“西化”观点虽不似资产阶级自由化那样明确和激烈,但总体上是主张“西化”和有利于“西化”的思潮。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丑化中国革命、否定中国革命的正当性来体现其“西化”倾向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仍然如难兄难弟一样,二者如影随形”③。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主张知识分子都应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而公共知识分子应该以“意见领袖”和社会的“牛虻”自居,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口号,主动做“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 竭力“挑战一切传统和权威”。④ 表面上看,这种思潮似乎只是主张反主流,但其在反主流过程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美化西方、走向西方的思想倾向。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大力倡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是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上为西方私有制铺平道路。这一思潮曾在改革开放初期盛极一时。目前我们很少看到这一思潮的突出表现,但它一定程度上已经植入了大众的意识深处,是一种隐性的“西化”力量。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类似,也是从价值观的维度为西方市场经济提供辩护,主张“一切向钱看”是人类的本性,大力倡导物欲享乐,为人们接受“西化”提供价值观支持。endprint
第二,“反西化”。“反西化”与传统上所说的“左”密切相关,但并非简单等同。“左”在我们国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记忆和话语范畴。在当今时代,若用“左”来标识社会思潮谱系的一个支脉,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我们选择用“反西化”这个说法。其实,“左”的产生,一个极为重要的背景就是为了防止误入资本主义道路,即“反西化”。“反西化”的核心就是极端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核心激发点其实就是“西化”。“西化”是近代中国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惯性的思想倾向。在清王朝崩塌之后,人们普遍不确定中国到底应该成为怎样一个国家。这种情况下,学习国外就成为一种被逼无奈又理所当然的选择,“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时间几乎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国民党总体上是学习和依靠西方的,但力主专制主义,事实表明这是走不通的。一批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全盘西化”,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同样不切实际。中国共产党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并切实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力主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表明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让人民看到了希望,“西化”的问题似乎逐渐终结了,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上社会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西化”思潮再次泛起。这种具有历史惯性的思想潮流一直都是“反西化”思潮的催化剂。但“反西化”的不只是左派,还有一些其他社会思潮。当然,最初的典型代表是老左派。老左派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力求保持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其主要问题是“机械僵化地、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现实”⑤。新左派具有与老左派基本相同的思想倾向,但其话语体系更新些,注重借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资源来批评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强调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从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但他们的思想在增强了理论性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晦涩难懂的话语困境,影响了其在普通民众中的有效传播。
民族主义思潮虽然与新老左派的具体观点有着较多不同,但其基本思想倾向是,从维护民族利益的立场,坚决反对西方,强硬抵制外辱。该思潮常常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反西化”情绪,在国家遭受外辱时会异常活跃,常常与抵制日货等群众活动密切相关。它的一个著名的宣言就是“中国可以说不”。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一致,但这一思潮更为重视从平民视角反对精英和权威。民粹主义十分关注社会公正与平等问题,对腐败、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等现象严重不满和强烈抵制。相对而言,这个阵营中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显得更温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更多地是从文化的角度抵制西方,坚持“中体西用”,力图通过发扬以儒学为内核的传统文化来抵消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为中国人寻找全球化背景下的安身立命之基。文化保守主义也常常被称为“排西派”。
第三,“综”。所谓“综”,是指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以“超越左右”为基本共识的支脉。随着“左”和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左”还是右都有一定价值,但同时也都有失偏颇。完全按照任何一方来改革中国都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均贫富”等等将使中国社会再次步入大混乱,完全按照西方模式搞三权分立、自由市场等等又会使中国社会步入另一种混乱。但同时又应该看到“左”对平等和公正的坚持是值得尊重的,右对民主、自由的强调也是值得重视的。因此,有些人就开始考虑是否可以“超越左右”。比如有学者明确提出要超越左右激进两极思维,以中道理性为基础重建社会共识。⑥ 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综”之倾向,即汲取“左”和右的合理之处,摒弃其极端之处,综合创新出既不十分“左”也不十分右的思潮。而且,即便一些坚定“左”或右的思潮,也开始表现出“综”的迹象。比如,有的自由主义倡导者开始考虑把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试图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中找出自由和民主的痕迹,以为宪政民主提供本土文化依据,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沟通、综合,被一些人称之为“自由主义儒家”,有的自由主义倡导者后来则自称是“自由左派”。而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为明确地表示,应该把文化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结合起来。⑦ 文化保守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在批评五四以后的历史问题上也有颇多共识。需要说明的是,最初我们考虑用“中”字来界定这一思潮支脉,形成“左”、中、右的思潮谱系格局。但“中”容易给人一种中立或中间派的感觉,这是不准确的。这些思潮并不是中立的,也不是中间派那么简单,还是使用“综”字来概括更为准确。
这个阵营的典型代表是新权威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兴起的,曾引起很激烈的讨论。新权威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只有通过开明家长式的威权政治下的秩序稳定,才能有效地引导并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导致社会的利益多元化与中等收入阶层的极大增长;只有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中产阶级的成熟,与阶层多元化,才能滋育妥协性、宽容、尊重契约性法治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舍此以外的民主,由于缺乏民主需要的诸多社会条件的支持,不是空中楼阁的幻想,就是不切实际、不稳定的民粹主义无序状态。”⑧ 新权威主义既同意中国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又明确提出了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有较大差别的主张。还有一些思潮也体现出“综”的特点,但尚不够成熟、社会认知度较低或存在争议,此处就不赘述了。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
在把各种主要思潮納入到谱系中进行分析后,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当然还只是一些初步的认识。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激进是主基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总体上还不够成熟和理性,多种思潮往往都表现出过于激进和极端的倾向。比如,“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中国可以说不”、“中国就是要说不”、“焚烧好莱坞”、“抵制美国货,不看美国电影,不吃美国的小麦和大米”、“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等。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还深受“革命思维”的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20世纪的革命思维长期以来主导了我们的政治文化,成为政治文化潜意识的组成部分而不为我们自觉。这种思维的特点是,相信有一个好制度,只要把这种头脑中预设的好制度作为施工蓝图移到中国来,进行施工作业,就能直接重建这个‘好社会”⑨。这种革命思维在中国民众意识深处植入了激进的政治倾向,使激进成为民族社会心理结构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就像邓小平所说的:“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⑩。这里所说的“‘左的东西”不唯独是指左派思潮,也是指极端、偏激的政治倾向。这种极端的倾向使得中国的民众一旦“群起”,无论是转向左还是转向右,都可能会走向极端、极具破坏性。为此,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明确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1} 当然,这个判断有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也不可僵化理解。对于反“左”还是反右,主要还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左反‘左,有右反右”{12}。endprint
第二,改革是总议题。多样思潮观点各异,但几乎都把关注点集中到改革开放上来。社会思潮都是十分关注现实问题的,都力求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进而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大的现实和政治就是改革开放。由此,各种思潮在有各自角度、领域等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关于改革开放的言论。总体上,在“反西化”的思潮看来,改革开放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入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因此这些思潮大都反对或批评改革开放。在主张“西化”的思潮看来,中国的改革根本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的改良,因而这些思潮在总体赞成改革的同时批判改革的不彻底性,认为应该更加大刀阔斧地改革,尤其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彻底实行西方的宪政民主、三权分立等等。在“综”的思潮看來,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需要更多的创新,要更大胆充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未来,改革仍然会是多样思潮争议的主要话题。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即思潮对不对与有没有用的问题。总体讲,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对而言,其他社会思潮都不是能被主流所接受的,是片面的、错误的或反动的。但不对不代表一定没有用。正如梁启超所言:“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13} 在看到各种社会思潮谬误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总体而言,“左”的思潮会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并让我们重视公正、平等等价值观念;右的思潮则让我们对自由、民主有更多了解和重视,在培育自由观念、民主素养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的思潮则为我们综合借鉴多方资源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相对现实的建议。
第三,崇洋是原动力。一些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十分明显地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这的确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我们认为这更大程度上属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表层特征,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西方社会思潮能够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这背后的原因恰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更为根本的特征所在,即崇洋心理的作用。各种思潮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理。正如普列汉诺夫所强调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思潮得以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基本社会心理就是崇洋心理。邓小平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强调必须重视社会风气问题,其实就是强调要重视社会思潮的社会心理基础问题。他明确指出:“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14} 其实,长久以来“中国文明始终自信地处在一种‘高势能状态,自居于文化中心地位,视他族为化外,一律斥为‘夷、‘狄”{15}。然而,“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的共同作用下,民族心理防线终于逐渐崩溃,崇洋心理渐次取代了‘天朝上国观念”{16}。于是“‘一切文物,西洋皆好,中国皆坏几成为国人自命为明达者之普遍观念”{17}。在一定程度上,正因为“崇洋”,所以才有一些人盲目崇拜和推广西方的自由、民主,形成“西化”思潮。也正因为对“崇洋”的排斥和恐惧,才有一些人坚决拒绝任何带有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形成“反西化”思潮。即便是“综”的思潮也无法忽视西方的力量。崇洋反映出的是深深的民族自卑感。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目前的崇洋已经更为具体地表现为“崇美”。其实客观学习美国是必要的,但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可学,不必“言必称美国”。而且,学习是为了发展自己,不能失去自我。这是需要大力构建的社会心理共识。可喜的是,我们已越来越重视民族自信心建设,不断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就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8}。这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在中外比较中形成平和、平等、客观、自信的社会心态,那么引领社会思潮的重任则难以有效完成。
第四,精英是主群体。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大众化程度还比较低,多数思潮只是在人数较少的知识分子、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党政干部等群体中传播。我们曾经做过全国性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这个本应是各种社会思潮必争的群体中,也仅有大约7%表示很了解某种或某些社会思潮。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们对社会思潮的了解更大程度上是一知半解或是误解。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程度是不高的。原因有三:其一,远离政治是目前中国社会多数人的基本心态。人们现在更加务实,关心的主要是就业、住房、医疗等现实问题。其二,多数思潮主要在寻求影响决策,因此其传播对象主要瞄准的是“上层”。其三,多数思潮的理论性都比较强,论述比较复杂和晦涩,普通民众对其认知有一定障碍。即便是拥有比较多普通民众“粉丝”的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其影响的广度、深度也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学者把思潮争论称之为知识界的分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知识界,总体上属于“上层思潮”。为了具体阐述“上层思潮”,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思潮社会度”,即思潮的社会化、大众化程度,亦即一个思潮掌握群众的程度。“思潮社会度”有两个主要度量维度:一是广度,有三个重要刻度,即波及思想界、一般知识分子和其他普通民众的程度;二是深度,也有三个重要刻度,即认知、认同和践行程度。综合有关研究,总体而言,现在的社会思潮在广度上是思想界80%、一般知识分子30%、普通民众30%,在深度上更多是多数人碎片性认知、部分人盲目性认同、极少数人真正践行。当然,这是初步的不精准的估计,但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度”比较低,是“上层思潮”。
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
以上特点是对截至目前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特点的初步概括。展望未来,我们预期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将有一些新的特点或者说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第一,融合发展。多样思潮将会逐渐联合或融合,最终在三个方面各自形成某种或某几种主要思潮强势发展或带头发展的局面。在“反西化”思潮方面,老左派依然会是重要力量,但真正发挥先锋作用的可能会是新左派。未来,“反西化”思潮的力量将会进一步增强。原因是,改革开放中的确呈现出一些弊端,批判这些弊端,解决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这为“反西化”的力量上升提供了机会。在“西化”思潮方面,主要代表很可能是普世价值思潮。未来,“西化”思潮的力量将会不断减弱。主要原因是自由主义在诸多国家上的失败,以及美国近年在阿富汗、利比亚等问题上的霸权,让更多人认识到西方自由、民主的虚假性。在“超越左右”的思潮方面,其主要代表很可能是新权威主义。相对而言,“超越左右”思潮其实并不是那么活跃,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即便一些研究思潮的人也都很少提起它。这其实反映了“多数沉默者”的心态。现在的中国社会的确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更多人从社会发展中获得了实惠,多数人是支持改革稳定发展的。这个阵营的思潮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但该思潮也面临困境,如果它不能整合充分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有效解释和解决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影响力很难切实提升。
第二,走向大众。未来的思潮还将继续试图影响上层、影响决策,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将进一步影响普通民众。而且,影响普通民众的程度将决定它们影响上层决策的程度。当前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同质性极高的传统社会。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趋向于“橄榄型”社会结构。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比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等。而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将是各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壮大的现实基础。任何思潮都是代表一定群体利益的,否则就成了无人关心的空论,也就无以成潮。而且,多种社会思潮除了代表其本来代表的群体外,也会努力争取更多群众的了解、认同,这是思潮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掌握了群众,谁就会成为显要的思潮。我们看到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互相靠拢和综合,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之间的联合,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以及老左派和新左派的相互配合,其实质都是在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过去,知识界很热衷于讨论某某人是某某思潮派系的代表,但与之相比,普通民众到底认同哪些思潮或认同某种思潮的哪些观点,以及群众为何认同、如何让群众认同等等,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问题。知识界要想真正推动社会发展,不能只是自说自唱、内部争论,必须让广大民众了解、理解。毕竟,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样,引领社会思潮也必须走向大众,不能只是局限于对社会思潮的理论批判,而是要像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9}。
第三,渐趋理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几乎都以比较极端的方式尽情地展现了自我,但这种极端的方式越来越不被多数人接受。未来,各种社会思潮会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现在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给了各种思潮前所未有的表达和发展空间。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也提出并不断强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战略任务,而且事实上这些年也开始逐步加强对多样思潮的管控和引导。比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党的十九大也进一步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也是矛盾凸显期,更是可能有重要变化的时期。这样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绝不会放过机会的,会更为积极地参与政治。这很可能会导致多样思潮之间、多样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甚至这种交锋会愈演愈烈。但中国社会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相信会在群众的抉择中促进多样思潮走向理性。当然,这需要很多的干预与引导。有学者曾预言:“如果三中全会的新方针和‘改革60条目标逐步实现,可以预见,前些年活跃的左和右的两种极端思潮,将会被边缘化,在社会不满情绪逐渐消解后,左的激进主义者和右的激进主义者相当一部分会向中间派靠拢,中间派的社会共识将日益壮大,最终将有可能成为社会主导的一种力量。”{20} 也许,很多人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有学者在访谈了一些当代思潮代表人物后表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各派思想在理性对话基础上的融合。因为,改革需要共识,一个能弥合分歧、产生共识的社会才有可能稳步前进。”{21}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更加需要引领多样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更加需要社会各界激浊扬清、戮力同心,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伟大中国。
注释: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⑩{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24、375、375页。
③⑤{12} 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627、629—630页。
④ 李亚员:《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
⑥⑨ 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两极思维——以中道理性为基础重建社会共识》,《人民论坛》2013年第28期。
⑦ 陈明:《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⑧ 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
{1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15}{16} 赵立彬:《崇洋心理与全盘西化思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7}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206页。
{1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1日。
{19}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参见《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
{20} 萧功秦:《新权威主义2.0》,《中国企业家》2014年第1期。
{21} 萧三匝:《左右为难:中国当代思潮访谈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自序”第6页。
作者简介:李亚员,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吉林長春,130024,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吉林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 刘龙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