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分析
2018-03-07邢万雨
邢万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名著之一,集中体现了我国语言艺术的极高成就,其精炼简约的语言也构建起了《红楼梦》唯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在《红楼梦》当中,最具女性之美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主要的女性人物,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下面笔者以林黛玉的语言为例,来比对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性,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出古文的音律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以及现代文的平实质朴之美。
一、林黛玉的语言特色
1.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
林黛玉是贾府老太太的外孙女,她出身高贵,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与其大舅母的对话当中,林黛玉笑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从中体现出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尊敬长辈的谦恭委婉。这句话用现代文来说,就是“舅妈关心我,留我用餐,本来是不应该走的”。运用现代文来表述,却难以体现出作为晚辈对于长辈的尊敬,似乎从语境当中,体现出了一种平辈相待的交往礼节。
从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中可发现,古文能够使用精炼简约的语言来叙事,并具有语言的含蓄之美。但是,这样的语言通常是古代接受过教育的人们才能讲述出的。古代普通的劳动人民是说不出这样的话语的。而现代文非常直白地进行表述,相对于古文的简炼用词而言,现代文想要讲述清楚一件事,就必须运用到许多字词。而与古文的“艰涩难懂”不同,现代文能够更便于人们掌握与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是古文难以企及之处。
2.诗词语言描写的区别
《红楼梦》中有很多诗词,充分体现出了小说中诗词作者厚重的文学功底,同时也是《红楼梦》文学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小说当中,诗词是人物个性与特点的集中体现,是人物的心灵独白,彰显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言为心声”的展现。在小说当中,林黛玉的诗词多为“伤春悲秋”之作,充分体现出了林黛玉“多愁多病的身”这一人物特点。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最为伤感、成就最高的是《葬花辭》,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思与抗争。如果以现代文来描写,就是“在一整年当中,有风雨如同刀剑一样地逼迫人”。这样的描写,仅仅只能是描述一种内心的观感。却不像诗词当中有悲愤之情,有战斗檄文的效果。而在诗词的最后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借花喻己,是对落花飘零与自我将逝的表述,在身世飘零当中,将伤感与悲伤表述得淋漓尽致。如果是用现代文来描写,就是“时光匆匆流逝,容颜易老。在落花飘零之际,人已逝去,却两两不能相知。”这在意境方面,就会显得削弱了许多。同时,也难以有效地体现出诗歌作者内心的悲痛与无奈之情。
在小说创作当中,古文与现代文具有许多差异性。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在表现形式方面,古文与现代文两种文体都各有优势与不足,因此,如能相互借鉴、完美融合,就能够较好地增强小说的文学艺术性。
二、高中语文课程当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名著,有一些内容也被选入到语文教材当中,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当中,有黛玉回答贾母的场景描写,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在此处,古文能够传神地描写出林黛玉刚进入贾府时的“谦虚谨慎”,较好地体现出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寥寥数语,就将其内心深处交织在一起的自尊心、自卑感展现了出来。而同样的话语,如果是用现代文来表述,即为“没有读过,仅仅是学习了一年时间,学会了写一些字”。这样直白的表述,是难以将林黛玉来到陌生环境当中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心情,以及她内心当中兼具自尊与自卑复杂的情感,细致入微地描写与传递出来的。因此,这也是古文与现代文在人物心理描写当中所具有的差异性,古文能够体现出人物每一种细腻、微小的心理活动,能够传神地彰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而现代文是从平实与质朴当中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所思所想。
可以说,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古文与现代文各有所长。因此,也同样存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文章语言运用的合理性与优美性。
总之,在《红楼梦》当中,语言艺术较之于历代文学作品都有突破与创新,是明清小说当中的艺术瑰宝。《红楼梦》的语言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当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融合。在小说当中,林黛玉的语言作为整部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了精炼简约、清新自然、生动有趣的特点,是《红楼梦》整部小说语言的代表。而现代文具有平实质朴之美,便于人们理解与掌握。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在写作当中,将古文与现代文进行融合,必然会较好地彰显出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有效提升学生习作的文学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46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