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朵浪花
2018-03-07刘慧
刘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对各个学段的朗读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见朗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朗读, 就是指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综合性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它是语文学习的开端,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更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在重视学生素质培养的今天,朗读依然是语文课堂教学强有力的手段和重要形式, 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朵浪花。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内容已经变为自己的东西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也。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讀、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无论哪种朗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在正确认读、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语感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声、能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里。
如《小石潭记》,从因声见潭,到潭中鱼乐,潭上溪曲,最后写到心境,由近及远,情景交融,不断变换观察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教手段有意识地创设语感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运作,激发学生想象,增强学生对小石潭美景的感性认识。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小石潭景色的秀丽,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陶冶审美情趣。
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五方面。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上反复训练,学生就读出了课文中海燕的勇敢和孔乙己的迂腐,也就读出了胡适对母亲深切的回忆,体会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感激。
二、朗读能加深课文的理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要求学生打了预备铃就齐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揣摸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摩之后,才能体会出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又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我们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
三、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水平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担负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也就容易清除了。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写法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
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朗读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朗读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秩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朵浪花,是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水东乡中学(422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