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优化性学习例析
2018-03-07林冰璇
林冰璇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文言文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学好文言文非常重要。然而很多高中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不易学习。其实,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和总结,文言文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笔者以《鸿门宴》这篇经典的文言文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文言文的优化性学习策略。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在语言中,字、词是最小的单位,是构成句子的关键因素。学生必须对文章中常见的实词有充分掌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鸿门宴》中,词的古今异义的情况有很多,如“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在文中指的是儿女亲家,现代社会则指的是单纯的婚姻之事。又如,文中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里面的“非常”指的是意外变故,而现在则是一个程度副词。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段落或者文章中有不同的意思,《鸿门宴》中不乏一词多义的现象。“妇女无所幸”中的“幸”为宠幸,“故幸来告良”中的“幸”为幸而,副词;“亡去不义”中的“去”表示离开,“相去四十里”中的“去”同样是动词,但却表示距离的意思。
通假字也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在《鸿门宴》中,“具告以事”中的“具”通“俱”;“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愿伯言臣之所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诸如此类的通假字在《鸿门宴》中还有很多。
词类活用指的是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暂时改变词性。在《鸿门宴》中,涉及到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名词活用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夜”,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当晚、当夜;形容词活用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的意思;动词活用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在高中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高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内容的时候,应当在句式的形式和用法上下功夫,钻研特定句式在古文与现代文中的不同意义。以《鸿门宴》为例,文中的句子表达,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有判断句,也有被动句,还有省略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中,“……者,……也”,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又比如,单纯的“……也”,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天子气也。”
被动句在《鸿门宴》中以“……为所……”或者“为”等形式出现,利用“为”这个字来表示一种被动的状态,与现代汉语中的“被”表示的意思一样,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在《鸿门宴》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文中用于表示省略的介词“于”经常出现。比如“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沛公居山东时”“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还军霸上”“置之地”均省略了介词“于”。
倒装句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句式,在《鸿门宴》中也比较常见。“具告以事”中,“以事”作补语,译时作状语,“以”的功能作用相当于“把”。“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这些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对于高中文言文学习,无论通过何种学习方式,不管采取何种手段,最终目的都是理解文章的意思,只有理解文章的意思,才能够解答后面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翻译是最难的部分,在考试过程中,翻译部分是丢分最为严重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应当在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上下功夫。
首先要明白翻译的原则。有的句子直译,有的句子应意译,还有的句子应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如果能够明白这三种翻译原则,将会为之后解决翻译问题奠定基础。
其次要掌握翻译的技巧。高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以用六个字概括:“释、留、删、替、补、调”。“释”指的是该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留”要求翻译时原封不动,“删”要求对于文中一些毫无意义的词语不予理会,“替”即用其他词语替换被翻译的词语,“补”针对的是省略句的翻譯,“调”是指对句式进行调整。
最后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句子都会有关键部分,特殊句式的标志,在翻译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部分,找到特殊句式,翻译起来将会顺畅无比。在《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存在“……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在翻译的时候要翻译为“……是……”,否则会不准确。
总之,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是优化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能在文言文学习中做到以上所述的“三个理解”,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中学(224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