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坚守

2018-03-07邢思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摘 要 不可逆转的数字化时代及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使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成为必然。其变革主要表现在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在数字信息技术之于课堂教学的阔步改革中,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精神性,不断加强人文关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性,恪守化育成人旨归;要重视教与学的依存性,固守教学交互品性。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中小学课堂教学 数字信息技术

一、数字化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性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研究的经久话题。而今蓬勃的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更是推动并使其变革成为必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成为现实。而社会各行业在新技术应用上更是紧跟时代步伐,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数字政务、商务,凸显着数字信息技术魅力;聊天、购物、报刊、书籍、电视、电影,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等等。课堂作为制度化时期的主要教学形式,面对时代变化和要求以及所要培养“社会实践主人”的育人目的,必然要进行变革。

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嵌入使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成为必然。数字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媒介技术,而“媒介技术是一类支持人类表达、交流与沟通的技术,它包含表达符号、载体种类、复制方式以及传播特征等四个子属性”[1]。回眸教学的发展史,可发现传播媒介技术发展是推动变革的主力。口耳相传,师徒传授,使练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符号-文字”出现,但记录载体有限,教学依然靠讲授和背诵方式进行;印刷媒体技术出现,使教学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如讲授、讨论等,也使班级授课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电子信息技术使视听教学走入课堂,但单向传输的局限,并没有给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变革;人类进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支持双向传播,能够使教学在多个空间开展。随着数字信息技术被不断嵌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必然越来越深刻。

二、数字化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表现

“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对网络、对数字化给出态度,或许你热烈地欢迎它、享受它,或许你排斥它、拒绝它,或许你听之任之、安之若素,却唯独不能闭眼不见、充耳不闻,当它不存在。”[2]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正视数字信息技术带给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变革。

1.课堂教学观念:植根于教学实践由内到外的自然转变

数字化时代的中小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观念来指导当下的教学实践。当然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教师的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与其先有的教学观念发生矛盾,并在相互斗争中逐渐发生改变。而今数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虚拟课堂空间的存在、教学资源的可复制性与通达性、信息表征形式的丰富性,知识多渠道的获得打破了专有、学习方式线上线下的共存、不能“装回”纸书的全新知识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电子产品的操作,等等,必使教师先有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新的教学要求发生冲突。技术的不断创新给予课堂教学的挑战,我们无法抵制,也不可能去抵制,唯有适应才是最佳选择。因此,教师要保持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现实的清醒,并发自内心地去改变不合时宜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形成新的教学观念并在课堂中实践之,以实现由内而外即从课堂教学观念到课堂教学行为的自然改变。

2.课堂教学主体:从一元的消解到多元的实现

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被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主体间的相依性发生了变化。从师生角色上看,对于教师,除了在现实课堂进行教学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指导,其角色随技术不断被运用于课堂教学而融入新意义和内涵;对于学生,不仅要和教师一起面对课堂上共同的活动,还要独自面对“线上”学习活动。从师生的课堂交往形式看,面对面直接交流是自教学以来最为基本的交往形式,尽管电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些许改观,但这种交往形式并没受到大的影响。今天的数字传播媒介技术以及互联网走入中小学课堂,使教师的课堂交往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向了面对面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多种交往形式的共存,即“教师-学生”“教师-机器-学生”“教师-机器-学生-机器-教师”交往等形式。不过,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发生仍需师生的“共场”,师生作为共生体,不管师生的课堂教学交往形式怎样变,师生课堂交往的本质都没变。

3.课堂教学方式:现实的在场与虚拟空间的牵绊

数字化时代,数字传播媒介跨入纸媒体与电煤体共撑的课堂,使其教学成为现实与虚拟共谋下的在场与不在场的存在。即使是在教室,由于互联网、电脑、手机媒体的融入,原初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在是原初,直接对话介入虚拟场景、在线学习和咨询可即时发生、屏幕录像课件(包含教师授课语音、板书、教学材料、教学过程的微视频课件)教学使知识点更具针对性,课堂教学方式成为现实的在场与虚拟空间的牵绊。在场的课堂因不在场的映衬,教学的个体性更加凸显;虚拟的教学,因有现实的支撑显得更具有生命性和活力。但教学既要揭示文字符号背后所隐含的深刻道理及知识所内蕴的人类发现知识的活动方式,也要在教学中以平等的态度去“讲理”,教唯一的存在价值就是引起学[3]。因此,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依然要秉持“讲理”要旨,在现实与虚拟中建构起好的课堂生活。

4.课堂教学内容:物化形态表征与数字化表达的联袂

数字化使教学内容的表征发生了变化,凭借互联网媒体传播技術,只要有移动终端,便可随时学习。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因有数字化媒体表征及其与纸媒体、电媒体之间的相互叠加、融合,使其呈现样态更加丰富多样,可平面、线性,也可立体集中,可静可动;呈现通道由口头言语转为口头言语加媒体,而微课、慕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上传的微视频、课件仅是可能的课堂教学内容;集纸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虚拟媒介等于一身的慕课,以一种全新的信息表达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表征与数字化表达的联袂,使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传输、呈示等,不断地扩展,但能够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材料必定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材料。endprint

三、数字化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中的坚守

在数字信息技术给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诸多变革、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关注其负面效应,因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让知识传输更快、信息呈现更迅速、过程更加高效、多感官认知配合与协作得到满足,它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1.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精神性,不断加强人文关怀

数字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以使课内与课外相通、多重对话关系即时形成、纵横讨论交流随时发起、需要资源立等可取;可将宏观世界微缩,微观世界放大,瞬间化漫长,缓慢转快速,不可视为可视;键盘和手指滑动代替手写,仿真的虚拟代替真实的体验。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的确能带来教学信息的丰富多样,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理论、把握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运用不当很容易使教学成为操作程序。当课堂交往被物理构件和技术取代,相互探讨用文本语言表达,交流时间被课堂教学信息挤占,课堂因人的存在而具有的精神性情愫也很容易被滤掉。

课堂教学变革需要技术,但技术的为人服务性没变,虽然课堂教学具有工具理性,但作为“人为”存在的活动,因人存在而具有的精神性不能忽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价值和浓厚的人文情怀不能小觑。课堂教学不仅关注传递知识、发展智力,更关注精神、意志、情感、道德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思维的形成,更注重学生内在品性、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形成。既要看到课堂教学传承文化、学生获得生活技能的工具性价值,更要看到其实现师生人性和滋养心灵的本体价值。课堂教学是“成人”“成己”的活动,在用技术使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性,坚守人文关怀品性,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成人,教师获得发展和生命意义。

2.要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性,恪守化育成人旨归

数字化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并因可有弹性地选择时间而受到重视。作为学习资源的教学视频、微课程以及在线课程,确实能实现学生自主自愿自由地学习。强大的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学习性向进行判断。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是他们的心智不健全,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自制力和自控力还不强,当面对网络强大的海量信息,他们能否真正地进行自主学习;二是他们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涵养,“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4]。

“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因而课堂教学不仅要展现个体性,还要彰显社会性。学生个体在课堂社会中体验公共逻辑、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掌握达成共识的方法、明晰承担责任的价值和意义,并学会如何把握自己,控制其行为及滋生的情绪情感,使其成为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体。尽管自主学习能够养成学生独立判断、自主抉择能力,但集体熔炉能够培育学生的公共道德和做人品质。况且“人在社会中存在不是因为‘许多个别的人相互‘联合,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最适合自己,而是因为人就其自身本质而言只可能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6]。由此课堂社会对于学生成长关系重大。在利用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中,要秉持学生的发展特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性,恪守化育成人旨归,不能让数字信息技术窄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内涵,要让它成为培养完整人的得力工具。

3.要重视教与学的依存性,固守教学交互品性

数字化技术将物化媒介信息转化为数字媒介信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呈现、传播,快捷地分享,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根据网络评价系统评估学习结果,学生可以完成学业要求,但未必“成人”。因为单维知识目标达到并不代表“人之完成”,还需能力、智慧、德性和品格的养成。另外,海量和碎片化信息易使学生养成惰性思维,“信息的疯狂侵蚀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容纳能力。把思维的弦绷在信息上之后,我们注意力的音符便短促起来。收集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智慧的感悟”[7]。面对互联网中真实与假象、真实学业上的困难与网络世界中的成功,很容易使一些学生沉溺并习惯虚拟世界,而失掉对真正情感和意义的判断。让学生具有鉴别能力并在海量信息中把握有用信息,需要教与学的交互。

尽管学可以离开教而存在,但离开了学,教也就不存在了。“教师的教承担着使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精神财富世代相继和发展的重任,不是学生学习能代替的任务;双方及其活动关系的性质,也不是主次和谁依附谁。……即使是在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等同于教学活动。”[8]学习与教学是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前者有内容和个体就可开展,而后者必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方可进行。数字信息技術的运用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但代替不了教师的教。技术手段使用的高明在于恰当、有度,计算机充其量只是承担部分教的任务,更何况预设的程序不可能处理唯有处在情境中面对面的人才可能读懂的眼神、表情、肢体等非语言式的海量信息[8]。课堂上教与学的交互,不仅使学生能够探幽发微,而且能使其养成良好道德品性,具有社会责任感。由此,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更要重视教与学的依存性,固守教学交互品性。

总之,数字化时代,在利用技术助推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站在教学的出发点——“人的发展”上,使教学技术为课堂改革服务,为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而设计。

参考文献

[1]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

[2] 郭华.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及教学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4(12).

[3] 郭华.教学即“讲理”——兼论变异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报,2013(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徐继存.个人主义教学及其批判[J].课程·教材·教法,2007(8).

[6] 费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M].王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刚,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 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2013(5).

[作者:邢思珍(1970-),女,河南唐河人,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的特性及创新发展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及开发探究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