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伦理的遮蔽、困境缘由与行为示范
2018-03-07张轶坤
摘 要 教师教学伦理的遮蔽包含教学与知识的关系、狭隘的教学观念系统、线性的教学培养方式和缺失的个体生命特性。教师自身条件、教学内部特征、教学外部干扰及课程计划被压缩导致了教学伦理陷入困境。教师教学伦理的行为示范主要包括寻求教学伦理生活的智慧、教师教学伦理的保持与调节、教师须具备教学伦理意识、努力提高教学道德素质及改善教师教学行为。
关键词 教师教学伦理 伦理困境原因 行为示范
教学伦理的迷失应该从教学逻辑起点、教学观念系统、教学实践逻辑、教学培养方式和个体生命特征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教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伦理和品性,但应然与实然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学逻辑起点反过来对观念系统造成影响,滋生了狭隘化倾向;教学实践也因其狭隘思想的影响以应试的方式负重前行;盛行的应试教育产生了线性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及体验性的缺失。
一、教师教学伦理的遮蔽
教学与知识密切相关,教学是知识传递的一种有效方式,绝大多数学生一般都是在学校通过教师的知识传递和知识讲解来习得和掌握知识。知识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变得善良,激发人不断勇于接受新的挑战,提升人的素质。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从根源上理解,在教学中的其他目标都是始终围绕着核心目的的,都是核心目的的各个不同的分支。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人,完成人的社会化。当然,这仅仅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实现核心目的的途径与方法。教学逻辑起点的应然与实然的差距造成了教学从起点就开始走上了迷失的道路[1]。
1.狭隘的教学观念系统
首先,教学价值观的工具化。在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客观知识的讲授上,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表现在教师的备课笔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师的讲解通常会占据四分之三的上课时间,剩下的四分之一时间用来辅导学生做练习,几乎没有学生发言或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时间,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其次,教学目的观的单一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是只注重智育的培养。学生并没有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存在,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机械记忆客观知识,主动积极思考的东西并不多。学生人格的培养似乎并没有成为教学目的,一味追求知识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最后,教学主体观的对象化。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被定义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且对学生具有权威性,相比较而言,学生则是被定义为知识的追求者和接受者。实际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存在。
2.线性的教学培养方式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能够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随后这样线性的教学方式受到众多教师的追捧和奉行,再加之知识本身是无限的和激增的,但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往往是有限的,两者之间构成的矛盾更加促使教师采用线性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必须承认的是,这种线性的教学培养方式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但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教学的伦理品性迷失了。其一,知识增长越快,学习时间越紧张,就越会增强对授受式教学培养方式的依赖。它主要侧重的是丰富知识的传授,而非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记,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性和主体性,学生沦为记忆的工具,人为地扼制了学生更高发展的机会。其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教学为众多教师提供了教学范式,尤其是为一些刚当教师的,提供了正确的教学引导,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一个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之側重知识,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构建和精神文化的培养。学生失去了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看不到任何多样性。
3.缺失的个体生命特性
教育是为了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其一,创造性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不被思维定势所局限。有些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表面看起来是在传授知识,但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对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其二,主体性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其主体性,但事实上,整个教学过程被教师所控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讲授者,在占据丰富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却并不能发挥其主体性。其三,体验性的缺失。在教学中,教师更加侧重讲授知识,列举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全部记住。一整节课教师的讲解占了绝大部分,一言堂是常见的表现形式。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性,体验本身对促进教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教师更加侧重教授,让学生更加注重记忆,这本身就割舍了学生的体验性,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伦理困境的缘由
教学决策的伦理规约需要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条件。当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伦理规约机制就难以运行。导致教学伦理困境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教师自身条件导致的困境
教师的教学伦理意识缺失与承担教学决策伦理责任密切相关,但在现实中教师缺少伦理性方面的考量。当教师未能理解教学的内在伦理诉求时,很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状况[2]。比如有些学生自身学习的接受能力不高,相比其他同学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一个知识点。但是在一整天的学习之中,早晨英语老师让背单词,中午的时候物理老师要给她温习功课,下午数学老师还要讲授新的知识,有的甚至晚上还有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晚自习,学生回家后需要整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以及各个科目的错题,这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反而使学生产生劳累和厌倦的心理,降低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而这种结果是教师和家长都不愿看见的,最终结果适得其反。教师的教学道德素质不足也是导致教学伦理困境的原因之一。尽管教师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具备较高的教学道德素质,二者概念不可混淆。有的教师尽管拥有高学历、拥有较高的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教学道德素质却亟待提高。当教师的教学道德素质过低时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如教师缺失教学道德情感时,对学生往往会变得缺乏爱心和耐心,在教学中不能悉心指导每一位同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教师的教学道德意志较为薄弱时,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勇往直前地战胜困难,反而持一种消极的态度和情绪,轻易向困难低头。endprint
2.教学内部特征导致的困境
首先,教学行为后果很难预测。实际教学并非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处在不平稳的动态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有相当多的因素发生作用,并且很多因素无法有效控制甚至有些因素超出了预测范围。由于教师无力考虑并处理好所有因素,因此无法准确评估教学行为的结果。在教室责备学生时,把握批评的分寸就变得很重要,因为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尊心,批评过重会让学生无法接受,甚至有的学生会因教师的过重批评而产生抵触或者逆反心理,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要发挥批评的教育与激励作用。教师要尽力做好两方面的权衡,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行为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预测性。其次,教学伦理原则不易选择。教学伦理原则包括教学公正、教学人道主义、教学自由、教学关怀、尊重等。它们彼此之间都是作为合理的个体存在的,但综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比如教师有时无法兼顾教学人道主义和教学公正,这会使教师陷入到教学的伦理困境之中。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三种及三种以上的冲突,这不免再次加重了教师处理的难度。
3.教学外部干扰导致的困境
首先,家长的要求很难妥善处理。每个学生家长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并没有统一的要求,也正因为此,不同的要求之间会出现冲突导致教师在进行决策时无法完全满足每一位家长的需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并不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读书没有什么大用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加理会,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也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些家长则相反,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了过高的期待和要求,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家长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注,让教师为自己孩子“开小灶”。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及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要求也会对教师的决策产生影响。作为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专业要求作出合理的安排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和家长保持和谐的关系,真正做到这一点也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其次,学校组织的干扰难以应对。除了家长对孩子不同的期许会对教师产生影响之外,学校组织的制约性因素也极有可能导致教学决策的伦理规约陷入困境。学校会因自身利益而选择让学生放弃自身利益,这种情况很是常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会陷入到无奈之中,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兼顾双方的利益。总之,来自学校组织的干扰也在侵害教师的教学伦理自主性,从而阻碍教师承担教学决策的伦理责任[3]。
4.课程计划被压缩,教学目标遭简化
课程计划开设的科目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会遇到的情况就是因为某某原因体育课被改为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有的教师让不好好上课的学生到教室后面罚站,有的甚至因学生犯错而用停学生的课来作为惩罚。这种教师随意更改课程以及缩减课程的行为违反了国家教育法规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极易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而这其中与应试教育是相关的,成绩的高低与老师的业绩紧密联系,因此教师队伍中形成了一味追求高分的“默契”[4]。应然状态下的教学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然状态下却并不理想。教师把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主科课程的教学上,重视知识的传递与记忆,有些记忆甚至是死记硬背,不加理解。教学的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只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学生成为了考试机器,这与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有所违背的。体艺课程相较于主科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导致学生无法高效掌握和习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眼中,如果一些学生更加喜欢上体艺课则表明不是一个“好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教学伦理的行为示范
1.寻求教学伦理生活的智慧
教学中存在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教学活动中存在两种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更为主要的则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间的伦理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关系,它是教与学在伦理生活中的反映。我们总是在积极宣扬和倡导理想型的师生伦理关系,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真正理想状态下的关系。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通常将师生伦理关系与其他伦理关系联系起来。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古语显然是将师生伦理关系与父子伦理关系联系在一起。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刻意将师生伦理关系与其他角色伦理关系联系起来。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存在,师生伦理关系可以仅仅理解为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遵循各自的角色道德而形成的关系。师生伦理关系的质量高低与是否实现了教学目的、是否有效解决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否师生雙方都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师生伦理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应本着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的原则,寻求教学伦理生活的智慧[5]。
2.教师教学伦理的保持与调节
当学校伦理气氛比较消极、薄弱的时候,教师需要内在的教学伦理价值观的支持来保持其教学伦理敏感性。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可能更加关注教学伦理规则、行为的正当性,但却较少被外在环境与情境效应所影响。保持好教学伦理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调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导致教师无力应对较高的教学压力而产生退却或者厌倦的消极心理,因此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当保持教学伦理至关重要。有效的自我调节是避免教学伦理敏感性消极发展的有效方式。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伦理的目标、行为、难度以及自身条件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对自我进行预估。然后,在面对挑战时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戒骄戒躁,不能消极懈怠。要认识到遭遇困难是必然的,关键取决于如何看待和如何处理,切不可自我否定。正确看待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即实然状态下的教学伦理行为不可避免地会落后于教学伦理认识。其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学会互相沟通,及时反馈信息,从他人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闪光之处和不足之处。如果仅有自我认识往往会陷入主观情绪当中,无法全面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最后,在认识到不足之后要学会处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辩证看待,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6]。endprint
3.教师须具备教学伦理意识,努力提高教学道德素质
承担教学决策伦理责任需要一定的教学伦理意识。实然状态下,教师并不能达到应然的效果。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提高教学伦理意识。第一,树立积极健康教学价值观,发挥好价值观的积极作用,重视素质教育。第二,掌握教学伦理知识。包括教学目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而非单一化。第三,提高教学伦理敏感度。这是教师能否灵活处理教学伦理问题的试金石,它需要教师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教学伦理智慧[7]。教师践行教学决策伦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道德素质,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教学道德素质。通过理解和掌握教学伦理原则和教学伦理规范来提高教学道德观念,进而培养专业道德素质;多种教学道德情感对于教学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逐步培养教学道德情感是形成教学道德情感的重要方法;教学道德意志对规范教学决策具有一定作用。同时,教师应始终保持教学伦理自主性来减少伦理失范问题。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最起码要有底线地处理学生行为问题,而不能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践踏学生的人格。当学生的利益和教师的利益不一致时,教师要能够做到首先为学生负起责任。
4.改善教师教学行为
在教师教学行为方面,教师首先应该目光注视,身体前倾。眼神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当用眼睛时刻注视发言者时,可以获得发言者的信任,彼此信任可以使双方进行更加流畅与有效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注意到教师在关注他或她的言语及行为时,通常会以更加积极踊跃的态度表现自己,更加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被教师尊重,而这也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换位思考,学会移情。在倾听的过程中,倾听者对发言者所说的话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对有错,也有可能双方都只是表明一种观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阻碍言说者进一步的言说,否则将会违背倾听的目的。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尽管学生的某些想法或言语有可能不够成熟或全面,但教师要进行及时的鼓励[8]。最后,及时反馈,准确引导。前两者都不是最终目的,倾听学生以及移情理解都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及时反馈。教师通过倾听学生发表的意见和表明的态度来作出相应的评价和调整,这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教学互动。教师的及时反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行知识的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等作用。因此,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季明峰,代建军,杨卫明.论教学伦理品性的迷失与遮蔽[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2]凌鹏飞.教学决策的伦理规约: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論与实践,2016(19).
[3]王永明.教学文明生活之追求:论教师的教学伦理意识[J].教育科学研究,2015(11).
[4]伍俏玲.教学伦理的缺失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
[5]刘庆昌.寻求教学伦理生活的智慧[J].当代教育论坛,2012(2).
[6]郑信军,吴琼琼.论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及其发展[J].教育研究,2013(04).
[7]凌鹏飞.论教学决策的伦理向度[J].教育导刊,2016(2).
[8]方丽,李如密.教学倾听的伦理性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
[作者:张轶坤(1974-),女,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