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模式的特征与教学反思
2018-03-07董晓明刘雪燕
董晓明+刘雪燕
摘 要 学案导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中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的优劣。学案导学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人物,使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参与到课堂中,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习成绩。学案导学将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率并发展学生主体性,确有优势之处,但实践中存在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不够,积极性、自主性不高,教学材料不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发展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明确表达了学生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并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学案导学作为课改后兴起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至此受到广泛的追捧,而对于这种模式的分析与反思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是学生提前自学课本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掌握学习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习成绩。学案导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借助导学案来进行。导学案是经过教师备课(个人与集体)后制定的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促进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成长的归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全面发展的导航图。学案导学模式以导学案为基础,连接课前、课中、课后,很好地体现“导”的作用,将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整合在一个课程结构中,并促进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学案导学这种模式本来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人物,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并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参与被认为是提高学生表现水平或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1]学案导学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提问、质疑中有思维的跳跃与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使得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活力,愿意主动思考并乐于真正参与进来,而不再作为一个只带着耳朵来的“旁听者”。最终使得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相应得到提高。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特征
1.将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马斯洛说:“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情感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内在需求,与学生友好相处,做到以情促教;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讓学生更多地探索知识;将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建构过程中结合自身需要主动掌握知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得到相应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改变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让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在学校进行课改之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课上没有活力,没有学生的参与。课改后,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授课,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变化,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学生乐在其中。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质疑、自信展示,使课堂充满了活力”[2]。
3.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一个大前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或自习课上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并结合课本讲解对新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将有问题的内容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如果问题不能在小组内解决,就在课上提出,全班同学来讨论或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减少了课上不必要时间的浪费,课上学生能直接指向自己无法掌握的内容,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课改前后学生的数学成绩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在课改前后学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模式,使用新教学模式后,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均提高近50%[3]。
4.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1981年,顾明远教授提出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命题,由此引起了我国教育学者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持续关注。学生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作用对象也是作用实体[4]。学案导学“将教育的关注重心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5],学生的主体性在此期间获得发展。学案导学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并热爱学习。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和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促进自身能力发展,提升主体性。
三、对学案导学模式的反思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是只有对其进行客观的反思,才能保证学案导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实施,推动新课程改革再上一个台阶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主动思考的深度、广度不够
学案导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中能拥有话语权,学生在提问、质疑中有思维的跳跃与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使得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活力,愿意主动思考并乐于真正参与进来。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很多学生虽然拥有了话语权,却是迫于模式,流于形式,学生是被迫的参与进来,并非是发自内心愿意这样做,学生并没有做到自愿、主动地思考。
2.学生整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不够
学案导学虽然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原本更适合自主性、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对于那些自主性低、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这种模式。所以,学案导学在运用之初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另外,许多老师片面地认为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要把课堂完全交由学生,使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科学的引导,更加难以接受学案导学这种模式。endprint
3.教学材料不够丰富
导学案在实际使用中将课本这一重要学习资源视为辅助材料,“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退居二线成了配角,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只围绕导学案展开,脱离了课本这一经过精挑细选的学习资源”[6]。导学案在实践过程中本应由教师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力、兴趣、动机、需要、倾向、思维等)共同制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校的学案都是由任课教师、教研组结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命题走向来制定,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导学案在很多学校已经失去了“导”的意义,单纯地沦落为习题册。
4.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割裂
我们当下采用的教学内容以及导学案存在着与学生现实生活分裂的现象,学生无法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现实中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更无法用生活中的智慧去解释、理解课本知识[7]。这种分裂现象就是对学生全面发展、主体性重视不够的体现。学生不能用自身经验去加深对课本所学的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渐渐地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知识,却不能直观、生动地理解这些知识。“这种缺乏学生生命色彩的教学内容,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难以真正激荡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兴趣、冲动,更难以促使学生保持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8]
四、学案导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1.避免导学案的同质化、习题化问题
真正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使学生在自身的弱势方面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能有所提高。学案导学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带来的影响,不能照搬照抄,要经过本校教师的摸索形成一种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方法。导学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不同难度、不同水平的习题。导学案不能为了效果而变相加大习题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许多学校的‘导学案成了‘练习卷(习题集、测试卷等)。这样的学习已经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落为‘习题操练,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渐行渐远。”[9]导学案在编制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课本知识与生活智慧緊密联系起来。教师要敢于整合教材,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开发校本教材。
2.关注师生的自然真实状态
学案导学应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关注教育的本真,注重师生的真实课堂状态。“在导学案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始于生命的,学什么、如何学、如何评价等活动基本上都由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决定。”[5]在此过程中,学案导学应该要做到兼顾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本真状态,尊重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为双方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本真状态缺失的学生在课堂中不会积极地去寻找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使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带动,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优势。
3.真正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和“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凯洛夫)这两种教育理论以及重视知识理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直被轻视,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学案导学的课堂应该做到在展示、交流、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脑在高速运转,学生在思考,在与小组成员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迸发出智慧和知识的火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生是灵动的,而不是仅仅带着耳朵来听课的“机器”。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展,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所提高,才能达到学案导学的预期效果。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下应试教育体制的促使下,高考具有优先性,“一考定终生”的思想使成绩处在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师和家长过度追求成绩,学生的全面发展处于被忽视的角落。学案导学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方向,以“三维目标”为目的,包含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学生发展与学生成绩同等重要,应运用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引导,将自主学习贯穿学习活动始终,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不断学习,学生成绩和个人发展都能取得进步。小组合作要深入,学生要开口说话、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并且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胆量,有利于学生进入大学及社会后的长期发展。学案导学只有让学生自愿参与到实质性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学生的知、情、意、行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作出长远贡献。
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法,利用自己的智慧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从问题导入到过程参与再到知识习得经过了一系列的思考,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提升,这才是我国中学教学需要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宇.美国“中学学生参与调查”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3).
[2] 林允修.“导学案”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1(9).
[3] 王天平.学案导学:要求、条件、策略及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4] Rezeda R.Khairutdinova,Olga G.Selivanova.Pedagogical Conditions of School Students' Subjectivity Form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Science Education,2016(11).
[5] 余宏亮,石耀华.试论学案导学的本质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6] 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7]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8] 周波.三十年来我国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 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作者:董晓明(1995-),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雪燕(1991-),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