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材阅读 助推学习深入
2018-03-07江苏省宝应县水泗小学祁顺成
□文/江苏省宝应县水泗小学 祁顺成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阅读就成为极其重要的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阅读意识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保证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有力武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兴趣、方法、内容、技巧和习惯等层面给予关注,强化数学阅读引领,从而实现快乐学习。
一、兴趣,活力之源
数学阅读不等同于文学阅读,也不与文艺阅读等同。这是一个不唯欣赏元素为核心的思维活动,因为它的独特性,所以很多时候被数学教师所忽略,被弱化。兴趣是成功的前提,也是有效探索、有效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数学阅读兴趣,就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重点谋划的内容。
首先,善于营造氛围。善于利用现行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支持下积极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
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伊始,就利用课件创设“秋游图”,利用秋日绚丽多姿的场景引领学生阅读,学生会在观察课件的过程中,学会解读主题图,在读中寻觅到有关信息,并在分析中形成平均分的解答思路,建构平均分解题的基本模型(每人分得的**=物品个数÷人数)。阅读帮助学生知晓信息,形成有效的思考。
其次,巧于引领阅读。没有兴趣的学习必定是枯燥的、乏味的,阅读同样如此,数学阅读表现尤甚。为此,精巧地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实现有意义阅读,使数学学习更具魅力。
如,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就得紧紧地贴近苹果、饮料的分法,通过深度的阅读与分析,逐步迁移开来,促进对蛋糕分法的领悟,从而固化平均分的意义。经历对饮料、苹果分法的深度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主题图中所蕴含的知识架构。紧扣教材,以教材的具体呈现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抓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投入。
二、方法,动力之源
数学教学既要夯实学生的双基,又要强化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阅读是走向理性、迈向成功的重要举措。为此,结合学生知识积累的现状,针对数学教材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富有数学个性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辨析、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从而实现学习的突破,实现学习的创新。
1.整体感知法。无论什么阅读都要经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蜕变历程。为此,指导学生学习提纲挈领阅读法,就能够加速学习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实现学习效益的最优化。
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轴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问题提示,“观察下面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利用阅读,引领学生有效观察,也把观察聚焦于物体的共同特征发掘。其次,指导阅读第二部分的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白这些图形不仅看起来很美观,而且还有更深奥的知识蕴含在这种美的背后。同时,当学生在领悟阅读要求中,在活动分析中,整体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整体感知,使学生学会有序阅读、科学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准确地获得教材中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逐步转化为数学语言,实现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2.咬文嚼字法。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掌握需要一个顿悟过程,所以引入阅读机制,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从而获得正确的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的概念、法则、性质等都隐含在训练之中,大多数都是以意会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
如,三年级上册70页中的第9题:
就得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把握准题目中的基本信息。学生在认真阅读、反复推敲中就会明白需要帐篷的总人数应该包括老师和学生,是二者的总和,每顶帐篷最多住6人。同时,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也会深层次解读这个条件,知道只要多出1人,还得需要1顶帐篷。
咬文嚼字式阅读,不仅能促进数量关系的解读,更有助于学生思考互动,拓展视野,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对教材内容或习题内容中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一定能实现思维的提升,更准确地把握结论的内涵、习题的本质,以达成学习的优化。
3.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无论哪个知识点都会寻觅到它们的前世今生,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从字里行间中找寻到内在联系。
如,在“认识平行线”的教学中,一要引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3句话,明白每一句话的基本要义;二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并把本单元开始部分(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等知识)有机地融合到阅读中,在阅读中辨析清每一组图形的本质差异,从而学会分类,知道相交和不相交的根本性区别;三要综合本单元的学习,在阅读中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实现认知本质属性的把握。把平行线的学习纳入到系统知识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解读文字,把握新材料、新知识,融会贯通地思考、比较,克服孤立看问题的倾向,摈弃思维的盲目性,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使数学学习向元立体化转变,使数学知识牢牢地建构在大体系之中。
三、内容,魅力之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根本载体,更是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核心所在。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教材,是数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展露数学文化魅力的基本表现。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教材中的文字、主题图、图形以及“你知道吗”等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领悟知识、探索规律,还能发展学生有序思维、逻辑思维等,促进学习思考活力的提升,更能在仔细阅读、反复推敲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在阅读中感知到数学知识、图形、规律等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
1.基本知识阅读,感悟知识魅力。数学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习消化,所以我们就得把教材中所呈现的基本知识作为阅读的基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指导阅读、同伴互助阅读等活动方式,使隐性的知识点、内在关系等逐渐浮现出来,促进学习的突破,促进学习的深入。
如,“千克和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主题图,形成“谁重”的等问题,从而诱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其次,在阅读的指引下,学生会自觉地去掂一掂、称一称,学会操作,学会比较,在思考中感受物体的重量;再次,再度阅读教材中所呈现的基本描述,领悟“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意义,指导千克的应用范围。同时,知道千克的字母表示和生活中的说法。
通过对教材基本内容的阅读,使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能够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真实。
2.趣味内容阅读,彰显数学魅力。苏教版教材在每一部分学习结束时,都会安排一系列的“你知道吗”学习研究活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把数学知识融合在数学常识中,也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如,“千克和克”的单元教材中,先后安排了2组“你知道吗”,第一部分主要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和交流中知晓“根据物体的轻重和特点,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秤”,阅读中学生会认识到称量物体重量的常见的秤,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也让学生感受到千克和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更是生活的需要。第二部分则是引导学生阅读,知道身体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了解到只有吸收足够的、不同的营养元素,身体才会健康成长。通过阅读,不仅巩固了学习,还深化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饮食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数学史话阅读,凸显文化魅力。数学是文化,就必然与文化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引领学生有效阅读,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数学知识的变迁,感知数学文化历史的嬗变,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同样在“千克和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你知道吗”栏目,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同伴互助的学习研究中了解质量单位的使用变迁过程。初步感知到“半斤八两”的含义,体会到质量单位的在我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
四、习惯,创新之源
发展学生阅读教材的意识,提升阅读的能力等,是我们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大量的实践阅读训练,能够加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够敏锐地吃透本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教材阅读习惯,保持学习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思维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学习的创新。
1.多重感官参与。数学教材的阅读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为此,指导学生将眼、口、脑、手等多重感官放置于阅读之中,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也获得积极思考的机会,使阅读成为学习的助力。
要看得准。教材中的每一个字眼,都要细化、明晰,能在读的过程中凸显出来,促进学习的理解。如,“平行线的认识”阅读中,就要明晰“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基本要义。并在阅读中回顾教材中所列举出的各组平行线,也使隐含在图例中的“同一平面”这一本质属性得到升华,形成学生一种意会的知识产物。
要读得准。数学阅读有别于读文学作品,要舍弃情节的干扰,要学会用思维去阅读,从而把握准数学概念、公式、性质等知识的基本属性。通过反复咀嚼,提升思维的活力,更好地迁移,科学的建构。如“角的度量”阅读中,就得读准、读透例5下面的三句话,从而理解准三个重合,使度量角、画角的基本要领得以掌握。
要会动手。光会看、说都是假把式。是的,数学学习不只是说。更重要的运用,用知识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如,“认识几分之一”阅读中,就得通过二分之一的深度解读,学会迁移类推到几分之一,使概念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还得学会用标记的方式反映出概念的基本属性,如圈画出“平均分”等,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模棱两可。更要将读与练统一起来,做到读中试,读后练,练后读、思,逐步形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学习的。并反思失误,总结教训,使知识、技能、方法等不断内化,让教材由厚变薄。
要善动脑。学思结合、读思结合等是数学的理想之路。要引导学生科学阅读,把思考和研究成为阅读的重要目标。通过阅读,能够探究准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把知识科学地连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自己创新的见解。
2.阅读反馈交流。“读学而无朋,则孤陋而寡闻”。是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阅读交流的情境,让数学阅读成为数学学习、思维提升的催化剂。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强化数学教材的阅读指导,让学生领悟数学语言,从而更加科学地把握数学知识,学习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四年级上册的“简单的周期”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题图,积累对应的阅读感知;其次,组织阅读交流,让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经验、知识和思想都得到碰撞。
3.阅读质疑互补。“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把阅读与质疑有机融合其本身就是思维蜕变的过程,质疑能够实现知识本质的展露,犹如抽丝剥茧般的浮现出来。利用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辨析异同,发现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的创新。质疑、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开始,也是灵活学习、有效学习的灵魂所在。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会提出关于分数比较的质疑,“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的比较中分子的大小决定了分数的大小,而同分子的分数却又不相同了”等,问题会引领学生的思考,促进学习讨论的深入。通过阅读和质疑的相互补充,学生会在今后的数学阅读中,更好地抓住知识的关键点,善于追问,学会刨根问底,使思维的周密性、深刻性等获得扎实的训练。把质疑放置于数学教材的阅读中,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更有助于创新学习的生成,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精密的语言。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基本的数学教材,以此促进知识领悟、理解的深入,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