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装备的水路集装箱运输研究
2018-03-07刘宝新苏春华
文/刘宝新 苏春华
近年来,为了维护国家海上和海外利益,军事力量“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租用滚装船或杂货船等实施装备水路运输保障的弊端日益显现,特别是对批量小、时限性要求紧的装备运输任务,军运船舶的选择十分困难,迫切需要开展军事装备采用集装箱进行水路运输研究,以不断丰富拓展军事装备物流运输保障手段,加快提升我军海上战略投送能力。
一、开展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的必要性
1.适应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的迫切需要
国家战略利益拓展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国防和军队就要保障到哪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利益得到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另一个是海外。
近年来,我国倡导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迫切需要军事力量以和平姿态“走出去”,为我国海外利益拓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军队参加国际维和、联合军演、海上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常态化,2017年8月我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也正式投入使用,军事装备跨海(洋)远程投送需求不断增多。由于这些军事行动,需要动用的装备数量有限,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件杂货船或滚装船承运,影响到军事行动任务的完成,而集装箱船班期稳定,航速高,航行时间有保障,如军事装备能够采用集装箱运输,则集装箱船必将成为军事装备海外运输的首选工具。
2.提升我军海上战略投送能力的现实需要
纵观我国周边面临的安全形势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军事斗争焦点也在海上,因此必须要把海上军事斗争在战略全局中突出出来。这就对海上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据外军测算,投送能力提高1倍,战斗力约增长2~3倍,一个师就可以顶两个师用。近年来,美军将部队的员额精简近40%,还能保证其在全球范围内用兵,主要倚仗的就是其强大的海空战略投送能力。
随着近年来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我军建制海上投送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能打仗、打胜仗”核心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步伐。目前,我国拥有的集装箱船数量众多,动员潜力巨大,且集装箱船的上甲板比较宽敞,可以用于加装人员生活用集装箱,如军事装备也能采用集装箱装运,从而能够满足部队的海上投送需要,有助于提升我军海上战略投送能力的整体跃升。
3.促进军事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的战争,需要现代化的军事运输和物流保障方式。外军认为:落后的物资运输技术,将成为军队后勤保障的最大障碍,如不加快集装箱运输发展步伐,很难保证我军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发达国家军队高度重视集装箱运输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据统计,美军、俄军现在分别约有90%、50%左右的物资,其中包括大量的轮式、履带式装备,采用了集装箱运输。
我军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不晩,但发展十分缓慢,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军队,而且还落后于国家集装箱运输发展步伐。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军尚未建立起统一管理集装箱运输的职能机构,缺乏长远的建设发展规划,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等原因造成。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变革传统的物资运输保障模式,注重打破传统的“适箱货物”的清规戒律,牢固树立“只要能够确保运输安全,能够产生一定的军事效益,都可纳入集装箱运输”范畴的新理念,将军事装备纳入集装箱运输范围,制定相应的运输组织办法,促进军用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开展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的可行性
集装箱运输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及管理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开展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可行性研究分析论证,以确保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运行。
1.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可为我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鲜明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将军民融合发展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体现了对富国强军的整体设计,开辟了军民融合向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发展的新格局。
开展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必须要有集装箱船、专用港口码头、货运堆场以及大量的专用集装箱等设施设备,如果军队另起炉灶,自行投资建设,势必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这是不可行的。水路集装箱运输设施设备,既可用于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运输需要,又可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运输需要,军民通用性强,具有天然的军民融合发展独特优势。
目前,我国水路集装箱运输业发展势头迅猛,集装箱船队规模不断壮大,港口码头作业能力不断提高,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如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为例,截至2016年底,集团的集装箱船队规模达到169万TEU/321艘,居世界第四位,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经营的集装箱码头48个,泊位数达到209个,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个港口,能够为我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军民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2.地方大型设备的集装箱运输,可为我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传统件杂货市场打破业内常规,由运输常见的小包装件向运输工程机械、特种车辆、化工设备等演变,大型设备采用水路集装箱进行运输的比例不断增多,技术日臻完善,经验不断丰富,能够为我军开展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销售额所占比例逐步扩大。据统计,2015年1月-10月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多达1125044台,出口金额159.40亿美元。为降低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成本,部分产品采取水路集装箱运输。由于受集装箱尺寸的限制,对于可以方便拆卸的工程机械,有些企业将整机拆卸成总成部件后装入集装箱,采取半散装件运输方式出口,再由进口厂商在所在国自行装配形成整机进行销售。对于不可拆卸的工程机械,企业大多采用特种集装箱进行整机运输。
我国中集集团已成功研制出RORO RACK滚装框架集装箱。该框架集装箱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集装箱角柱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设备高度;二是集装箱角柱可以内翻,还可以外翻,以便形成滚装装卸通道,满足工程机械自行开上开下的需要,有效解决了进出集装箱的问题,载重量高达40吨,特别适合汽车吊、挖掘机、装载机、堆高车等大型设备的集装箱运输,在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领域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3.外军成功的经验做法,可为我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外军尤其是美军集装箱运输十分发达,引领着军事集装箱运输发展方向,其成功经验和做法成为各国军队竞相学习的榜样。随着集装箱运输技术不断进步,美军的集装箱运输已向新的广度、深度和成龙配套的方向发展,军事装备业已成为其集装箱运输的一大货源。
早在1995年,美军运输司令部在奥克兰港举行了代号为“涡轮·突击·联运95”的演习,对一个机械化炮兵营的49辆履带式车辆、133辆轮式车辆以及其他装备进行了集装化运输试验,证明了大型军事装备利用集装箱运输的可行性以及在多式联运中的突出优势,具有良好的军事、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地开展军事装备集装箱运输工作,美军已将适用运输大型装备的集装箱纳入集装箱标准体系,研制出军用开顶式集装箱、重型框架集装箱以及军事重装备海运装载架、装载平台等配套设备。如美军研制的40英尺重型框架集装箱,符合ISO集装箱规格,采用钢质框架木铺底板结构,重点对底板结构强度进了加强,并考虑了重装备的捆绑系固要求,主要用于装运坦克及其他重型或超大型货物,载重量达60吨,角柱可随装备的高度不同进行调节。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都曾使用集装箱运输过军事装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美军在集装箱运输领域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军开展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大力推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措施
新时代我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必须按照“军民融合、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建设发展步伐。
1.积极研制与军事装备运输相配套的特种集装箱
军事装备品种繁多,尺寸、重量普遍偏大,地方通用的框架集装箱或平台集装箱有时难以满足运输需要,给集装箱的选择和装载带来诸多不便,要求军队应根据军事装备技术性能和结构特点,自行开发研制专用特种集装箱,逐步形成与军事装备运输相配套的集装箱体系,否则开展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就是一句空话。
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重发展军用特种集装箱,如军事重装备海运装载架、装载平台等,以满足军事装备运输的需要。美军研制的Contrail装载平台,端面结构可折叠,两个折叠后的Contrail装载平台高度和1个标准箱的高度相同,折叠后可用20英尺标准箱的吊具装卸、堆码和搬运;底板两端都有内部坡道,装备可自行开上、开下实现装卸载;底板上设计有20个D形环,可满足各类装备的系固要求。Contrail装载平台,长40英尺、宽12英尺(为标准集装箱宽的1.5倍),高度可调,最大高度为19英尺,自重11吨,可装载宽3.2米、高4.6米、重27吨的重型装备,单个装载平台即能够适应美军大部分轮式车辆装备的装载空间要求。Contrail装载平台虽然在尺寸上加宽了一半,但由于采用独特的端面结构设计,与ISO标准集装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很好地与集装箱船的箱格导轨相匹配,无需对集装箱船进行改装,实现了战时对民用集装箱船的即征即用。
2.集装箱建造过程中贯彻国防要求工作
拥有一定规模、适用配套的集装箱,是组织实施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的物质基础。在加快推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进程中,军队除为了满足特种军事装备运输需要,发展少量的专用集装箱以外,更多地还是要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加紧做好集装箱建造过程中贯彻国防要求,生产出更多适合军事装备需要的集装箱,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达到军民两利效果。
我国是集装箱生产制造大国,掌握了各种集装箱制造技术,能够设计生产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已经成为全球集装箱生产基地,这为贯彻国防要求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军队应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鼓励航运企业大力发展框架集装箱、平台集装箱等,并将其纳入动员征用对象,满足战时或紧急情况下军事行动需要。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在设计建造框架集装箱、平台集装箱时,军方要主动提出贯彻国防要求的项目内容和技术标准,如要适当增强底板的承载能力,在底板上设置一定数量的系固装置,将框架箱的角柱设置成可伸缩结构形式,并使角柱能够外翻形成滚装装卸通道等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装备的运输要求。同时,军方在集装箱建造过程中,要做好督促检查和竣工验收等工作,以确保贯彻国防要求项目的有效落实。
3.不断创新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的保障模式
通过对军事装备适箱性分析可以发现,有很多军事装备,如履带式装甲车、导弹发射车、雷达车等,其尺寸或重量,大大超过单个集装箱运载能力,如我军编配的最大轮式车辆装备,其长、宽、高分别为26.1米、3.2米、3.95米,重量高达75吨,如按照传统的“箱货一体”的操作模式进行运输,现有的单个框架集装箱或平台集装箱都难以满足运输需要。因此,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变革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保障模式。
对于特大型军事装备,可考虑采取“箱货分离”运输组织模式,即摆脱传统的先将装备装箱绑扎,再装船运输的操作模式,而是先将适当数量的空框架集装箱或平台集装箱装上集装箱船相应货位,形成一个大的装载平台,再将装备吊装上船,放至平台的相应位置,最后再在船上将装备和集装箱进行绑扎;卸船时的顺序与此相反。此种操作模式下,装备重量、尺寸不拘泥于集装箱的承重和箱体尺寸要求,更具灵活性,理论上可以装载任意尺寸和重量的装备。
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80年代,运用“箱货分离”运输理念,成功研制出军事重型装备的海运装载架,以满足军事重型装备运输需要。美军的海运装载架,采用集装笼的设计思路,模块化装载,单个模块为40英尺长、24英尺宽(相当于3个标准集装箱宽度)、12英尺5英寸高,自重33吨,额定载重量100吨。使用时可在集装箱船舱内预先架设,并保留在船上,通过可折叠的活动底板的折叠收放实现重型装备的逐层装卸,实现了对坦克、装甲车辆、直升机等军事重装备的海上运输。
4.突出抓好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的信息化建设
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涉及到部队发送与接收单位、船公司、港口企业、集装箱货场、货运代理以及海关、商检等多个部门,涵盖装载、运行、卸载、中转、仓储等诸多环节,多式联运时,还涉及到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型系统,对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运输中断,影响到物流运输系统功能的发挥。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正是由于缺少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导致运抵海湾战区的4万多个集装箱中,有2.8万个因不知箱内所装物资是什么,不得不拆开重新清点和分发,影响了物资装备的补给效率。海湾战争结束一年后,仍有5200多个租来的集装箱无法辨认户主,也造成巨大的浪费。
当前,由于我军集装箱运输开展的时间短,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加快推进我军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要广泛采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集装箱进行改建,加装二维条码、加装射频识别等技术与装置,以实现对集装箱及箱内物资的自动识别与跟踪;借鉴水路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接入海事监视系统和船讯网等,并对其进行军事功能改造,实现对军运集装箱船航行动态及集装箱码头装卸现场的可视监控,不断提高军事装备水路集装箱运输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