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关系及其教育学思想
2018-03-07贾宇段凌燕
贾宇,段凌燕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18)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和薄弱环节。完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亟不可待的重要使命。从表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饱受诟病的原因是,教学内容教条化,教学形式单一,导致高校学生的出勤率和听课率不佳。但从深层次挖掘原因的话,就是我们教育思想观点的落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个关系,即主客体关系,一与多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本文从深层次探究这四对关系的现状和成因并从教育学思想上提出反思。
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与教育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核心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客体则是相对于主体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主体所指向和作用的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与其他活动客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层次性和不同时期的变动性。
只有正确区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才能更好地研究二者关系。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了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念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着苏联教育模式的烙印,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参与积极性,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应为双主体关系,互为主客体。从施教受教的两个过程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双向的,不可分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说,两者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结合在一起的。
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内因,学校和教师是教育者,是外因。教育效果如何,一方面靠外因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教师以及社会的外因通过学生自身这个内因起作用。
2 一与多的关系与教育学反思
一与多的关系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主导和其他价值体系多元化发展的问题。
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之呢?这就涉及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问题。重构的关键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然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社会。一元主导,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元共存,就是在坚持一元价值导向之外,允许多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共存。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教育和熏陶的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以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健康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感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将其作为一元主导引领社会思潮的一条正确而有效的途径。
3 知与行的关系及教育学反思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关系中,知行关系是重要关系之一。知行关系不只是知与行两个因素,而是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具体而言。就是在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三个层面提出的要求,分别对应的是教育中认识判断、价值判断和行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只是达到个人行为的知行合一,还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知行合一。
首先,高校思政理论课应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避免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所有课程都要加强思政实践教学,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和严格的考评机制。具体实施中,务必做到:教学大纲清晰、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计划和教案相一致,学分和课时能落到实处。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适应形势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要求,只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需要不断推动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到社会基层、企业锻炼、实习和进行社会调研。
4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及教育管理制度的思考
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它们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德育及学生的品行缺乏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只能通过可以量化的学科成绩去评价,使德育与智育相分离。
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教师应做到“课程思政”:即把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去进行德育。这样即在智育中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高校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思想品德、政治方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兼顾德育智育,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对在新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董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69-71.
[2]全权.即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辽宁工业大学,2014.
[3]李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4]晏忠红,肖冠云.大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提升[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1):134-136.
[5]李辉.基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7):200-201.
[6]王玉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20-122.
[7]陆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科技风,2015(16):190.
[8]吴春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量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1):64-66,79.
[9]陈万柏,张冬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13-17.
[10]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