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工业4.0对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启示

2018-03-0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机电类校企德国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工业4.0”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中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认可,它描述了通过物联网、信息技术,将各系统联网,实现个性化生产的工业场景。目前工业4.0全球化标准还在不断协调与完善中[1],德国不少大型制造业企业已在“智能工厂”的主题下规划了自己独特的系统或理念,并已经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德国职业院校也引入了工业4.0的概念,培养新形势下的工业人才。

1 德国工业4.0

笔者有幸在德国培训了一段时间,认识了工业4.0在德国企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智能工厂、应用型大学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工业4.0下的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有所感悟。

1.1 基于工业4.0的德国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自动化程度,实现实时监控,减少人工成本,综合起来说,就是高度的自动化、透明化、数字化。如德国大陆汽车集团的电子元件焊接、电路板制作车间,不仅实现了全自动流水线,生产管理还运用了通过电脑实时监控,大型电子屏广播生产任务进度,无人操作小车物流运送的方式。在德马吉工厂,高端机床的组装,精密零部件的加工,如大型齿轮等,使用智能化数控系统,具有三维仿真功能。工程师可以在仿真系统中调整刀具型号、坐标位置等参数,进行模拟操作后,再进行实物加工。西门子集团开发了独有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数据管理PDM软件等,通过设计传感器检测、机械手搬运来模拟工人动作,导入三维数字化模型来模拟车间设备,创建生产线三维动画来模拟生产流程,从而建立数字工厂。将生产流程数字化的好处很多,如实现生产系统的规划、整合,将生产过程进行模块化、透明化管理,将产品测试、制作组装、材料整合、成品检查等生产流程的数字动画,和实际生产流程无缝对接起来,实现按客户需求来定制生产的全数字化项目管理,这被认为是最接近工业4.0要求的生产模式。

1.2 基于工业4.0的德国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

德国大学分为综合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面向智能制造就业市场的主要是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工业4.0的教育体系下,校企合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师资建设方面,德国应用型大学教授门槛较高,要求博士毕业后,至少有三年企业经验,五年教学经验。在学校任教的教师中,有一大半是聘用的企业人员,如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系,目前约有42名教授,20名讲师,70名外聘企业人员,教师教学之余也可以去企业工作,保证了教师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在人才培养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轨制,包括学校上课学习和企业工作培训两部分。学生高中毕业,找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后,才能被职业院校或双轨制大学接收。企业需保证学生在校的上课时间,企业培训内容需有技术含量,工作一天加班不能超过两小时;学生需要写企业培训日志,如工作内容、学习收获等,由培训师检查,企业不能完成的培训任务则由工商会培训中心完成。入学期间,学生拿企业工资,在校第一年完成基础学科和通识教育的学习,利用假期实习去企业工作、培训,有时学校上课和企业工作同期交错进行。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归学校管理,在企业的培训、技能考试则归德国工商会或手工业协会主管。工商会为企业服务,参与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影响职业院校教学大纲、企业职业培训政策的制定。工商会主管职业合同的签订、技能考证和培训师的认定,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考试,在校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样的师资建设和双轨制教育,使企业能培养适合自己的后备人才,学生也能在企业获得更高的薪酬,同时可以提升学校培养制造业人才的能力,非常适合新兴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智能制造业。

1.3 基于工业4.0的德国职业教育发展

工业4.0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岗位,如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同时也淘汰了旧岗位,如传统的机械工人等。德国现有约346个职业,大概一半的职业以后会逐渐与工业4.0有关。随着新岗位技术含量和门槛的提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或拥有专业技能证书者才能上岗。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需要德国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进行补充,企业和学校是相互需求、相辅相成的关系。德国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淘汰旧专业方向,建立与工业4.0相关的新专业方向,如智能制造、3D打印等热门方向。德国双轨制教育将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业4.0的背景下,企业创造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人才,会畅通地流向学校的职业教育,保证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工业4.0在发展德国工业的同时,也促进和推动着德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2 对中国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工业4.0的智能工厂模式是中国企业发展方向,它指引着未来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中国高职机电类专业,与智能制造业紧密相连,学习分析和借鉴基于工业4.0的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于中国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联合培养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热点,现在已有“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企业锻炼和技术服务等模式,但目前多数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尝试和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普遍的成熟的行业模式。在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企业每年培训一个学生花费约一万七千欧元,包括学生的使用设备、工资、保险费用等。第一年企业经济负担较重,第二年以后学生相当于企业固定职工,企业以较低工资付酬,可以回收第一年成本并开始获利;同时企业培养学生,承担了社会责任,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高职机电类专业面向智能制造业企业具有融合工业4.0的先天优势,教师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可以尝试探索和复制德国基于工业4.0职业教育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中国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实现双轨制办学,高职院校多数都采用和企业签订协议,建立订单班、学徒制等模式;但企业往往没有深度参与订单班学生的教学和培训,学生就业仍然是双向选择,使得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浅层。加强联合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可以通过逐渐拓展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途径来推进。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做机电类技术岗位的岗前培训,允许师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去对口企业工作和实习,学生参与企业的岗位技能竞赛、考核认证等,进一步加强联合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并尝试利用学生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利润,形成普遍的行业模式。

2.2 建立教育标准,改革机电类专业教学内容

德国的工商会在企业管理和职业教育中起了很大作用,主要是明确了职业名称、工资标准,参与了企业培训合同的签订、学校教学大纲的制定,负责管理了学生的技能培训,组织了学生的技能考试。我国也可以考虑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标准文件,可由主管部门逐步公开企业职业名称、工资标准、培训合同、培训教学大纲、技能考证的模版或者标准作为参考,并定时更新;或允许职业院校联合成立类似工商会的组织或协会,招收企业会员,学校和企业信息共享,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提供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标准文件。

在中国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概念[2]与工业4.0不谋而合,它们都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数字化工业或企业运营模式,通过互联网、云端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优化。高职机电类专业要顺应工业4.0发展的大趋势,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与创新。机电类专业建设需要淘汰传统的旧专业方向,及时增补智能制造、3D打印、数字建模、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的发展方向,为新兴专业方向培养人才。同时,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顺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开发数字化教学动画、视频课件资源和实践教学仿真软件,建设立体化教材,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课程教学。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人才的要求[3],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也应将企业所需要的最新或超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融入教学,使学生能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

2.3 建立“双师型”队伍,培育师生敬业、创新的理念氛围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就会陈旧过时而影响就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借鉴德国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应鼓励专业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兼职,并聘用企业人员教学,使教师同时具备教学经验和企业经验,建立双师型队伍,保证所教授知识、技术的实用性与前沿性。

通过与德国人的短暂接触,使我深刻认识到他们的严谨作风、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正是这些优点,使德国工业飞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技术,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将严谨态度、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用于教学与治学上,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他们严谨、敬业、创新精神。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应用型大学的机电类专业师生已有“创客空间”等类似“第二课堂”的组织,这些为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帮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供了锻炼的环境和平台,值得推广。

3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4.0作为一个热门的理念和先进的体系,标志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新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更多的岗位和机会,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智能制造业的前景更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生产的结合。高职机电类专业和制造业紧密相连,是工业4.0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我们高职机电类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风口浪尖,学习和分析德国工业4.0的经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对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机电类校企德国
基于Spring Boot的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更正启事
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的沟通探讨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接地技术在机电类特种设备中的应用及检验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