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员心理危机探讨

2018-03-07沈娱全

文化产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馆员危机

◎沈娱全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图书馆员的心理危机不容忽视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徐建华关于图书馆普通员工低水平体验得分及差异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员工在诸多指标上都体现出明显的消极心理。具体而言,他们在成长发展、自我接受、目标价值、社会信心、知足充裕以及快乐指数6项指标上,明显差于中层管理与馆领导。多数普通员工的心理感受非常消极,对生活和工作状态感到不满[2]。

在现实工作中,大部分馆员缺乏心理保健常识,对心理问题的症状、危害、预防、干预知之甚少,不了解自我疏导和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导致消极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化解,严重影响馆员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在特定刺激下,甚至会出现偏激行为,影响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图书馆员心理危机产生的诱因

(一)复杂的外在刺激

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其零门槛的准入机制,导致进入馆内的人形形色色,鱼龙混杂。首先,年龄跨度大。往上有60-70岁的老年读者,往下有5-10岁的小孩。其次,人群组成复杂。可能有另类读者,也可能有心怀不轨者。最后,工作压力大。由于图书馆员的服务性质,窗口部门每天需要接待大量读者,其受众面广,在面对这些复杂人群时,馆员的内在心理状态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过快或者过激之后,馆员心理就会呈现危机状态。

(二)馆员内在需求与现实的冲突

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代表马斯洛研究得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相对高级的需求[3]。如果人的需求长期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工作效率会明显降低,严重影响馆员的身心健康,长此以往,馆员心理就会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在社交需要上,馆员的人际关系处于亚健康状态。公共图书馆人员结构复杂,在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差异较大,待遇也差距较大。低岗位、低职称馆员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心态和情绪受到影响,在与人打交道时,会有抵触心理,影响人际关系质量。如果这些馆员在窗口部门的一线岗位,持续与读者沟通,这些负面的状态就会传递给读者。

在尊重需要上,馆员职业角色认同感低。现在还有大部分图书馆员仍在从事着繁重琐碎的工作,如图书借还、上书整理、期刊合订等,这些重复性的劳动,机械、单调,缺乏创造力,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厌烦等负面情绪。另外,社会普遍认为,图书馆工作不过是上书、整理书架和借还书籍,没有什么技术和知识含量,随便换一个人也能胜任,工作认可度很低,这些负面态度会损害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未来发展。

在自我实现需要上,职业前景迷茫。在图书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环境、受重视程度以及发展前景存在差异,馆员面对这些差异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消极的馆员,特别是在窗口部门人员会认为自己处于图书馆最底层,每天直面读者,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强度高,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所获甚微,所以易产生失落和挫折感。而且在图书馆深造和进修机会较少,职称晋升需要拿出相应的成果,不易实现馆员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馆员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策略

(一)馆员心理危机的基础预防

图书馆心理危机的基础预防需从日常抓起,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馆员心理健康建设,引导馆员学习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促进良好人际交往氛围的建立。

第一,充分发挥馆公会的组织作用,策划开展各类活动,如趣味运动会、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提高馆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让馆员在活动中释放情绪压力的同时获得集体归属感。第二,重视馆员的个性,为他们的自我实现提供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岗位合理分配、奖励机制的设立和外出学习,将他们的优势部分进一步激发出来,在工作中体验热情的释放。第三,定期举办心理学讲座,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解析相关心理现象,引导馆员了解心理危机的症状表现以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同时为馆员介绍自我调整方法,逐渐提高馆员面对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第四,加强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关注馆员的评价导向。在馆员遭遇压力和挫折情况下,要注意及时与其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使他们在沟通中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气氛。

(二)馆员心理危机的重点预防和干预策略

在馆员心理危机状态加重,并开始行为化的时候,需要对其及时干预和应对,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指导行动,同时让专业的心理人员进行干预。

1.成立图书馆心理危机预防小组

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小组,其目的是对于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馆员,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防止过激行为、事故的发生。心理预防小组成员由馆领导组织,召集馆内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口碑较好的馆员来组成,小组成员集结之后,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专业素养,定期参与相关培训,用专业的知识为馆员的心理健康负责。

2.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预防小组定期通过SCL90(自评症状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量表来收集全馆员工心理数据。根据结果分类,建立心理档案,对于测评中偏差值较大的馆员,考查实际情况,特别是对近期频繁出现言行异常的个体,重点记录,及时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告知家属该馆员近期的异常行为和情况。

3.建立心理咨询室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心理诊所数量已经超过了医疗诊所。美国有96%的青年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求助的是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作为图书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一环,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首先,心理咨询室可以为馆员心理健康培训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咨询案例解析、感受分享等手段,提高馆员对于自身的认识(包括潜意识层面),使其更好地调整自身状态投入工作。其次,开展馆内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游戏、主题设定等方式,让平时难以碰面的部门、同事一起交流互动,在关系中感受团队的能量,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最后,对处于情感困惑、情绪困难、社交困难等问题的馆员给予关心和帮助,对其定期咨询,使他们潜在的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危机得到疏导和缓解,为馆员心理危机防范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馆员危机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危机”中的自信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