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的叙事性展览

2018-03-07◎王

文化产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叙事性经历要点

◎王 珊

(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使文物展览呈现出或光彩绚丽或沉静肃穆的景象。传统的展览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展览策划者拟定某一主题,而后从主题出发,选择符合主题的文物,并对其展示进行艺术和技术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主题限制了所要展示的文物的价值要点的数量,难以完整地表达某(组)件文物的内涵。此时我们可以思考这样的文物策展思路是否可以改善和改变。从文物本身出发,由文物的叙事而展开的文物叙事性展览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与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相关的研究

文物展览所处空间的叙事研究首先进入人们的视野。建筑学领域首先关照了展览所在的空间在叙事中的关联。与建筑学研究内容有所交叉但不完全相同的空间展示领域进一步关注了展览空间形式与叙事的结合,但其认识仍停留在展览叙事的现实呈现层面。

在文博专业领域内,陆建松教授曾总结出观众“希望从故事和情节中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特点,将“‘文物和史迹'‘知识和信息'融入到情节性、故事性之中,用说故事的技术组织展览的内容,进而达到展览与观众之间知识、观点、信息、感觉和价值的沟通”视为博物馆展览的一项要求①。学者刘佳莹则从叙事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叙事与博物馆及其展览,以“现代叙事理论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意义能够使人发掘出研究对象中存在的某种更高层次的关系或秩序”精练总结出叙事的广泛意义,并解读了古代社会史类、近现当代社会史类、人物史类、科技发展史类四种历史类展览时空与节奏的叙事模式②。以上研究中,刘佳莹、万依依皆从叙事的文艺学理论出发,结合展览实例对展览展示的叙事研究最为详细。其研究已经深入到博物馆展览的层次,可以更进一步关注展览的具体内容与展览叙事的实施。

二、文物叙事性展览的概念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按存在形态分类的方法,文物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③。由于不可移动文物存在形态上体量大、不可或不宜移动等特点,目前往往不能以其本身出现在展览中,故本文所述的文物,主要指可移动文物。作为展示行动的结果,展览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展览透过将具体对象呈现在视线之下以使对象以其自身的面貌呈现,其目的在于启发观念或心智建构④。文物展览是指以文物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展览。

叙,就是说、讲、叙述,事是指事情、事件、故事。叙事即是叙述事情。传统叙事理论认为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⑤。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人”与“物”作为文物展览的两大重点,联系是紧密的,关系互有交错,共同构成一场富有魅力的叙事。从观众参与文物展览的角度来看,思路顺畅、逻辑严谨的展示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选择叙事这种常见形式,也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文物的叙事性展览是以叙事的理论和方法,对文物内涵进行解读、诠释并展示的展览。由此概念出发,进一步探讨文物叙事性展览的步骤。

三、如何开展文物的叙事性展览

文物的叙事性展览步骤包括:确定展览中的焦点文物、分析文物的历史历程、概括文物经历的要点、确定文物经历要点在展览叙事中的比例、区分文物经历要点内涵的层次与级别,而后进行每个要点具体的叙事。

(一)确定展览中的焦点文物

展览中的焦点文物相当于叙事中的人物。焦点文物可以是一件文物,也可以是因历史历程中的时间因素而紧密联合起来的文物的组群。如若组群中各件文物在历史历程中的时间因素相差较大,那么它们将难以联合成为叙事的焦点文物。

人物是叙事的核心,人物的活动及其背景构成了叙事内容。文物展览的叙事可以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与情感。最普遍、直接的以文物为主要角色的文物展览叙事,各组成部分均为突出文物历史经历和特点服务。以人或群体为主要角色的文物展览叙事在人或群体的明显线索以外,暗含着与文物相关的知识信息,是间接叙述文物的方法。出于生动形象化等因素的考虑,可以使用意象作为文物展览叙事的主角。以创作出来的某种意象为主要角色的文物展览叙事,有着更多变的形态。除了主要角色以外,文物展览叙事中也可能会存在其他角色。不论方式或形态,这些角色的行为及活动背景配合了主要角色的叙事,推动了叙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叙事的内容。

为了表达创作者希望凸显的文物、人群或意象等在文物展览叙事中的特点,可以采用醒目特殊的标题名称、突出的文字说明或语言解说的段落、切换叙述视角的段落、切换表达方式的段落。例如在讲述某一古代人一日的日常生活的叙事,为突出其所使用交通工具的特点,在关于其交通工具的叙述之后增加议论段落。人物所处的环境也可以成为其叙述标记,例如在不叙述某两枚钱币的情况下,可以其生产地长安和罗马作为主角出现在文物展览的叙事中。

(二)分析文物的历史历程

分析文物的历史历程是对文物在历史时间中经历的理顺和考量。文物从其被创造现世至文物展览期间的历史处境均应成为文物分析的内容。按照历史事件的顺序,主要包括文物的产生、文物的实用、文物的收藏等主要阶段。

文物的产生阶段即指文物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一件文物实际上是其被创造时历史环境的的产物。叙述这种创造就是在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的自然地理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更进一步讲就是在回忆和追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与人,尤其是人的因素。在发现和发掘这一时期人的智慧、审美、精神品格、意识形态等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物是这一历史时段的结果,是先前历史历程叙事的结果。

文物的实用阶段指文物的实际使用阶段。无论是被创造成实用物还是艺术品,创造者本身对文物用途的设定,使文物在产生之后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实用阶段,而实际上文物在被销毁前其实用阶段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实用阶段的文物是历史时间的参与者与见证人,是历史历程叙事内容的一部分。

文物的收藏阶段是指文物脱离实用阶段的一种时间状态,既包括因为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而远离人类社会的状态,如埋藏、水下等,也包括人有意识地对文物进行的收存管理和保护,如馆藏、民藏等。文物的收藏阶段有时有有时无,收藏阶段的文物暂时从历史历程的叙事中隐藏。

文物的展示阶段,指文物在展览中的历史时段。从进入某一特定的展览至进入其他阶段的期间,文物处于展示阶段。从文物承担传递知识信息的角度来看,文物的展示阶段是其实用阶段的一种特殊状态,此时文物既是其历史历程叙事的内容,也可以是其展览的叙事主角。明确文物在不同历史时间中的经历,是文物展览最基本的要求。

(三)概括文物经历的要点

概括文物经历的要点是指以某种特定的时间距离将文物的经历分段总结出要点。概括时间距离的选定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长短各异的。例如以“年”为单位,某件一年内制造出的瓷器的产生阶段可以概括出一个要点,瓷器制成后被存入府库三十年,可以概括出三十个要点。这样均一的时间距离的选择及概括使得文物收藏阶段的特点突出,如想展现文物生产制作的原料、工艺等特点,则可以先选择以“天”或更小的时间单位为时间距离,后选择“年”或更长的时间单位为时间距离。概括不同时间段文物经历的要点有助于对文物价值的分析,影响不同价值方面在文物展览叙事中的比例。

(四)确定文物经历要点在展览叙事中的比例

确定文物经历要点在展览叙事中的比例是选定从文物经历概括出来的各要点的叙事量在文物展览叙事量中所占的比例。比例基于叙事创作者对各要点的重要性的理解,由创作者决定,文物展览叙事的多样性由此处产生。叙事创作者由于不同原因决定了文物不同价值方面在文物展览叙事中主次先后和总体比例,这个比例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这些选定好的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移植到展览场地、相关产品或公众活动中。

(五)区分文物经历要点内涵的层次与级别

区分文物经历要点内涵的层次与级别,即分层次、有级别地将每个要点下的内涵按其重要程度和比例进行排布。每个要点在整体叙事中是小的事件,但每个要点也可以看成一个事件,由更小更单纯的事件组成⑥。在这种方式的具体化分解下,我们当然可以使单独一件文物成为一个展览的核心,创造出只有一件文物的展览。此时我们可能会质疑这样的文物展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我们对此不必太过忧心,因为文物信息的挖掘、展示与传达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窄小的领域,每一件文物都是一片全新的天地,“我们这里好东西少,很难展示”之类的是不负责任之语。

(六)每个要点具体的叙事方法

情节由一连串具有逻辑性的事件组成。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的情节要具有较清晰的逻辑,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可以考虑递进序列、并列序列、总分序列的多种组合形式。例如某地区陶鬲在特定时间内的发展情况为一个递进关系的序列,在叙述的同时可以参照同时期另外某地的陶鬲发展情况,这两个序列的叙事则形成并列关系。

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的情景是展览焦点文物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叙事情节所在的背景。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的情景需要考虑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两个方面。创作设计焦点文物和情节开展的情景时可以考虑叙事的时序以省略、概略、场景、减缓或停顿的方法从叙事中选取景象展现。例如叙述某一木构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时,可以省略其建造原因,概略其木料的开采运输过程,场景再现其关键部分建造过程。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空间光线的明暗、疏密,色调的冷暖、组合,平面构图及立体构造的形式效果,影响叙事的视觉效果。其他如听觉、嗅觉、感觉等等感官效果也影响观众对叙事内容的理解,对展览知识信息的接受,影响观众的情绪。综合的感官效果可以带给观众叙事空间的体量感。适当凸显的细节也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还要关注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的动线和参与度。通过对展览中焦点文物的明确、叙事情节的把握、叙事情景的创设,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的现实形态即会呈现出来。

四、结语

以上对文物的叙事性展览的分析,实质上是将“物”的内涵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人”,更加明确了以“人”为研究核心,以“人”与“物”的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博物馆学研究内容。

文学理论丰富文物展览的理论,为展览实践提供新思路的方法,反映了博物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今后,我们应当继续关注博物馆学内容的综合性、丰富性,关注多学科研究的实践应用。

【注释】

①陆建松:博物馆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几个理念,东南文化,2014年03期,第100页。

②刘佳莹:博物馆的媒介优势——结构主义叙事学视角的博物馆展览试析,博物馆研究,2009年04期,第4页。③刘佳莹:历史类展览的时空与节奏——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中国博物馆,2012年03期。

④李晓东:文物学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⑤张婉真译:博物馆学关键概念,ICOM第二十二届大会文件 ,2010,第 28 页。

⑥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1页。

猜你喜欢

叙事性经历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书写要点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2015年报道要点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