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2018-03-07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朋辈职业规划青少年

张 一 鸣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州 350007)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ing)指的是个体在自身的个性特征(如兴趣、人格特征、能力等)及外周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坏境、社会环境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符合自身需求和能力的职业目标进行探索和确立的一个过程[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早起始于美国,美国教育总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式列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包括对职业生涯的认知、探索、定向和准备这几个阶段进行教育[2]。而在其后不久,我国的《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也将“生涯规划教育”首次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可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跨文化性。

因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意识逐步增加,其有关理论也应运而生,例如,特质-因素理论主要强调个体性格特质与目标职业的匹配程度对职业规划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社会环境与其交互作用后对职业规划的影响;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不仅强调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还强调外部环境及行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等[3]。这些理论也指导着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研究最为广泛的实施对象几乎为大学生群体,针对青少年(13-19岁之间,一般为初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仍处于稀缺阶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长期作为一个非主流教育课程而备受忽视,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中学的课程性质、课程模式及课程目标皆直接导向中、高考这两类大型考试,似乎“中、高考”已经囊括了中学阶段的所有“生涯目标”,比起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心理品质的培养,我国的中学教育更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致使职业生涯规划似乎在中学被长期忽视。然而,随着许多青少年盲目选择专业的比例增加,随着大学生和中专生的专业满意度频频处于低分状态,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也日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这些现象的发生与我国针对高中生群体所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有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致使中学生在面对专业选择时表现出功利化倾向,从而造成盲目选择的行为[4];许多研究者也致力探讨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等,以期从中获得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发[5];也有许多研究者针对当前高中生所面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

然而,尽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已日趋增加,但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模式还处于尚未成熟的探索阶段,大多数学者皆只从现状出发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探讨,也即从“问题”看“问题”的模式,缺少理论基础,未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及相关理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和设计进行探讨和完善。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有关),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自我同一性任务的发展)及其有关发展理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将主要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阐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开展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2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决定了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从发展领域的角度来看,青少年认知和社会能力等心理发展因素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意愿,例如,认知发展会影响青少年思考职业的方式和兴趣[6]。因此,在对青少年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前,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可以更充分地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分阶段、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危机和所发展的心理任务不同。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所要发展的心理任务是:防止自我同一性扩散,努力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也即“自我同一性的确立”[7]。

所谓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即思考和回答“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其中,包括“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性格的人”“我的优缺点是什么”“我未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等问题,其主要涉及两个过程,即探索(对自我价值观及目标等各方面的探索)和承诺(对自我价值观和目标等探索后的坚持)。另一方面,根据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成熟度和个体差异,自我同一性又分为四种状态:同一性获得(积极探索也积极认同)、同一性延缓(积极探索但不轻易认同)、同一性早闭(消极探索和轻易认同)、同一性扩散(消极探索和不轻易认同)[8]。

将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进行对比后,本文认为,处于同一性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原因有如下四点:

首先,依据生涯发展理论,职业规划受个体心理成熟度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每一阶段的职业探索任务不同。而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个体会出现自我探索的需要,而这一需要的出现会促进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相关思考及行为活动,同时伴随对其潜在职业选择的探索。例如,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职业兴趣的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并且开始从事职业相关的任务,开始有意无意地进行职业探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9]。换言之,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个体对自我和未来职业选择的探索处于萌发状态,对相关内容十分敏感,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生理成熟,因此可能是对青少年进行自我和职业探索教育的黄金阶段[10]。

其次,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与不同青少年在处理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状态极其相似。同一性获得对应青少年对职业目标的积极探索和对职业规划的积极确立的状态,该类型的青少年对职业目标不断探索并积极评估,积极确立自身的职业规划;同一性延缓对应青少年对职业目标的不断探索但是却迟迟无法确立职业规划的状态,该类型的青少年也会对职业目标不断探索,但是对于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否适合自己迟迟无法做出判断,导致一直难以确立职业规划;同一性早闭对应青少年对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未经充分尝试就妥协确立的状态,该类型的青少年不会积极主动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探索,容易受环境影响,容易还未经过多尝试就给自己贴标签;同一性扩散指的是对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回避状态,该类型的青少年不想考虑太多关于未来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事情,对内心的需要采取回避的状态。此外,如前所述,自我同一性强调的是探索和承诺两个过程,而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外乎如是。探索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先导,也是青少年向成人生活的一个过渡举措。有研究表明,那些为未来职业目标的确立而积极探索自身兴趣、需求和价值观的学生通常都形成了较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处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的状态[11]。另外,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会影响他们对职业的看法,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成功探索[6]。

综上所述,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已然具备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先决条件,也即建立自我同一性需要的生理和心理意识已被唤醒,而个体对自身职业身份及职业发展的探寻需求,实际也是对“职业同一性”的确立过程,因此职业探索和规划理应萌发于青少年时期,而教育者也理应在其萌发的关键期进行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

3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策略的启示

如前所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会影响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那么,这一观点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来的启示无疑是巨大的,教育者可以从影响和形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因素入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本文接下来将逐一分析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影响和形成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3.1 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矛盾性和自主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3.1.1 引导青少年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关系的客观权衡

从主观层面来看,影响青少年建立消极或积极自我同一性探索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青少年自我认识具有矛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理想我和现实我(包括主观我和客观我)之间的矛盾,青少年需实现这两者之间矛盾的权衡以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前者指青少年想达到的理想自我的状态,可以对应职业目标,后者指现实自我的状态,包括对自我主观的评价以及青少年自我客观的存在,对应青少年对自身到实现职业目标之间距离的各方面评估。如果理想自我脱离现实自我,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因为屡屡达不到理想自我的标准而挫败从而失望沮丧,从而放弃对职业目标的积极探索和规划。因此,教育和引导实现青少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有助于防止青少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类似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等消极职业探索行为。

3.1.2 培养青少年对职业目标设定的心理弹性和认知成熟度

除了上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之外,单一的、缺乏弹性的理想自我也可能引起青少年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出现类似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的消极职业探索行为。因此,在主观层面,教育者不仅要引导青少年合理应对自我意识矛盾性,还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理想自我的心理弹性,而这一心理弹性与青少年的认知成熟度有关。为此,教育者需不限制学生选择和探索的职业数量和职业种类,以此培养青少年的认知成熟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理想自我下职业目标设定的心理弹性。具体来说,即教育者需考虑学生积极尝试和设想未来的各种职业可能性,并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职业探索。而这一举措也刚好适应青少年当下正在发展的假设性思维。

3.1.3 确保青少年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参与性

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另一因素为青少年自我认识的自主性,此时青少年自我探索的需求正处于萌发期,渴望通过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来获得掌控感。因此,青少年对职业目标的规划和探索也具有自主性。教育者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对职业同一性确立的自主性,增加青少年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相关度,以此提高青少年的掌控感和自信心。例如,鼓励青少年通过演讲、技术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用真实生活情境或情境模拟的方式增加青少年在课程中的参与度。

3.2 影响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社会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3.2.1 增强父母在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合理参与度

从客观层面来看,自我认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社会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如父母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参与度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有着最大的影响,包括父母对自己或他人职业的态度和个人偏见、对金钱的关心和对规则的期望等[1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职业决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父母对工作的享受程度也会影响孩子习得积极工作的价值,父母对孩子目标决策的鼓励会影响孩子对职业的积极探索[13]。相反,当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度关心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进行职业探索的积极性[14]。青少年表示,父母对青少年合理和适度的职业建议对他们十分受益[15]。此外,父母的支持还有助于缓解青少年在职业规划等重要话题中常常感受到的压力和孤立感[13]。因此,教育者可通过与青少年父母的积极联系和沟通,增强父母在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合理参与度,培训家长以协助青少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关决策,或者布置与父母有关的职业探索家庭作业,提供父母与子女共同讨论的机会等。

3.2.2 发挥朋辈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角色作用

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另一社会因素来自朋辈群体,这一因素同样也影响着青少年的职业选择。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关于未来职业选择的态度和信念不仅受父母影响,还受朋辈群体的影响,朋辈群体间的讨论和榜样行为会激发青少年对职业目标的积极探索,而朋辈群体的支持也会对青少年的职业探索产生积极的影响[16]。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案例研究(真实的或虚拟的)结合小组讨论的方式,向青少年展示榜样是如何进行积极职业探索的同时,利用朋辈间的讨论和朋辈间的鼓励对青少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也因此影响着我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计和实施的思考。本文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其对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将其总结为如下两点:(1)教育理念需引导青少年客观权衡职业目标与现实,并培养青少年对职业目标的心理弹性和认知成熟度;(2)教育实施需充分发挥父母与朋辈群体对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猜你喜欢

朋辈职业规划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与途径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