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中的挣扎
——《所罗门之歌》成长主题分析

2018-03-07张晓丽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所罗门白人黑人

张晓丽, 赵 艺

(1.2.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1993年,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颁奖词写道“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这位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始终致力于黑人生活的描述,并以描写黑人女性意识的崛起,倡导黑人女权主义见长,她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蓝色的眼睛》《秀拉》《宝贝儿》都是她较为典型的著作。这其中,《所罗门之歌》是为数不多的以黑人男性为主要人物的作品,这部作品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77年获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她以独特的视角,摒弃以往白人创作中对于黑人的偏见,以更加公正客观的笔触描写黑人生活,《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经历更成为了激励众多黑人青年冲破束缚、寻找自我的蓝本,影响深远[1]。

一、成长主题

成长,是美国小说常用的一种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作品都以成长主题来描写主人公(多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通过这个成长历程中经历的波折、苦难、离奇遭遇、人生冲击等等来实现主人公的自身成长和思想蜕变,从而揭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成长隐痛。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蓬勃发展,其形成的历史动因、独具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与艺术创新,都为美国文学界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长主题的小说有别于其他叙事性小说,多数在叙述过程中会顺着主人公从天真到诱惑,从诱惑到出走,从出走到遭遇挫折,在遭遇挫折后自身顿悟,由自身顿悟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追寻这样一条脉络来展开整个故事[2],通过这个过程中对成长隐痛的描写,揭示青少年主人公寻求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磨难,同时对故事所属的背景和历史问题都会有所触及。

《所罗门之歌》就是美国众多以成长为主题的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以黑人男孩奶娃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勾画美国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不平等和磨难,而在美国社会中黑人的身份认同是黑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奶娃的成长过程也遵循着这一痕迹,在自我意识的萌芽之初,奶娃积极探索着自身与其他肤色孩童的不同,成长为青年后,他从自我出发探寻着自我的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他寻求着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从家庭内部的宠溺到外部白人社会给予的打击侮辱,他在这种矛盾的自我中成长[3]。他试图去调整自身,去迎合周围的人和事物,寻求改变。“黑人会飞”的故事看似荒诞,却为奶娃营造了一个离奇的诞生契机,以父辈对奶娃的影响和周遭环境对奶娃的刺激为外力,以“一袋金子”为奶娃出走的引子,在出走的种种遭遇下实现了奶娃的个人成长和精神蜕变,最终引出整部作品的精髓——“美国黑人的成长要以寻根为根本,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实现黑人的飞翔”,这与开篇“黑人会飞”的故事形成呼应,读者到故事结尾,才深切感受到开篇那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血淋淋的社会现实,也更能体会到黑人渴望民族的振兴和崛起,这股希望是多么殷切,力量是多么强大。

奶娃的祖父戴德一世由一个黑奴成为一个自由民不久,去登记处登记,当时负责事务的白人因为醉酒将戴德一世的状态栏填写为死人,此处已经印证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残忍。在戴德一世通过努力拥有一家农场之后,农场的蒸蒸日上引起了附近一个白人农场主的愤恨,白人拿着枪将戴德一世杀害在农场被命名为“林肯公园”的栅栏上,这是多么绝妙与残忍的讽刺和隐喻。戴德二世在这种血泪记忆里,将自己生存的地方当作了由白人所主导的异地,他是内心没有故乡的人,他所有的精神生活都是由金钱统治的,金钱等于人生一切的意义和尊严。这样的认知必然成为了他的儿子奶娃在家庭生活中追求自由生活的障碍,虽然奶娃是戴德二世最宠爱的儿子,但是奶娃在父权与种族差异严重的社会里,追求社会平等与自我的文化认同,是非常艰难的。更有普遍性意义的是,奶娃的成长过程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普遍存在于黑人孩子面前的成长隐痛,其整体面貌建立在社会对待黑人种族的不平等历史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艺术肌理,对当代美国文学的这种特殊类型给予全方位的描写与探讨显得极具价值[4]。

二、《所罗门之歌》的主人公成长脉络

(一) 出生日的离奇事件

作为有幸第一个出生在白人医院的黑人孩子,奶娃已经算是一个特例的存在,更加离奇的是,在他诞生的日子里,同为黑人的罗伯特·史密斯先生在留下了简短的告示后,身着自制的羽翼从圆顶建筑物上飞下,最终丧生,而他纵身一跃的这座建筑物就是奶娃出生的医院,因为奶娃的母亲目睹了这一惨剧动了胎气,才有了黑人奶娃的降生。这看似荒诞的设定,既为奶娃的离奇出生打造了契合的机会,又将“黑人会飞”这个信念植入了奶娃的诞生,为奶娃日后自我价值的实现埋下了伏笔,而“黑人会飞”也成为了全书一语双关的存在,这里的“黑人会飞”既是源自黑人种族古老的传说故事,又是整个黑人种族渴望社会平等、民族崛起的一种向往,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理念,黑人奶娃的诞生或许正预示着黑人新一代对于成长、跨越、实现自我的追求和期待[5]。

(二) 出走前的困惑生活

4岁时,奶娃发现只有鸟类和飞机可以飞行,但是人却不可以,这对于痴迷飞行的奶娃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因此文中说,奶娃在发现这一切后,就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全部的兴趣,可见在奶娃幼小的心中“渴望飞行”与“不能飞行”之间的矛盾对他童年的打击。十几岁的青春期,正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阶段,可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奶娃突然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两条腿长度不一,实际上他的身体并不存在缺陷,而是发自内心的卑微与怯懦,压制了他本应该有的自信,有意识的认为自己的身体存在缺陷,当然这也源自于民族的历史遗留问题,黑人总是比白人“矮半截”,这让尚未成年的黑人奶娃在自我认知中出现了偏差。这样的自我认知偏差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相貌的不认可,镜子中的奶娃,虽然五官都没有问题,但是凑在一起,总是无法让自己满意,甚至觉得有些扭曲和异常,缺乏统一的协调感。这样的不协调感其实本不源自于他的双腿和五官,从根源上来说,是来自于他作为一个黑人孩子,生活在白人社会中不同于白人的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传统意识,当然还源自于历史遗留的民族不平等的待遇。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下,美国黑人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和融合的边缘,他们想要融入白人世界,更期待与白人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但这谈何容易。因此,就有了奶娃这样的黑人少年的困惑,他们到底是谁?他们该如何面对与自己肤色不同、地位不同的同龄人?他们困于自我认知的黑洞中,难以找到光明的指引,这导致了本就处于懵懂年纪的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开始否定自我,模糊自我认知。当然,他这样的困惑与他周围的亲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看,对他产生主要影响的分别是父亲麦肯·戴徳、男性朋友吉他、他的姑母派拉德·戴徳,这三个典型人物分别代表着对社会不同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父亲是一位崇尚将黑人白化的人,向往像白人一样的举止和生活,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成为一个美国人,吉他身上则体现着浓郁的黑人民族意识,姑母举手投足间展现着浓郁的黑人文化和生活趣味,这样三重影响下,奶娃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摇摆和模糊,是必然的。

(三) 踏上出走的旅程

奶娃长期心灵的困惑和迷惘,加上年轻人与父亲之间的意识冲突和与姐姐、母亲之间的性别差异,为奶娃的出走提供了助力,当奶娃听到家族还有一袋流落在外的黄金时,便触动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开始了出走的旅程。从美国成长主题的叙述线索规律来看,这个出走成为奶娃开始追寻自我,并遭遇苦难的开始,也是成长主题下,少年主人公由天真走向成熟的转捩点,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出走后,奶娃开始摆脱了原有家庭的生活,转而在祖父曾经居住过的南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探索,从奶娃的角度来讲,这是他的“寻金之旅”,也是他出走的直接目的。旅途上,奶娃陆陆续续从老人们的口中了解到黑人的传统风俗和民族历史,从祖父早年的传奇故事中,奶娃仿佛看到了一个伟大英雄从诞生到没落的过程,祖父的形象赫然成为奶娃心中无法取代的存在,他通过祖父的事迹,了解了黑人种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了自己身为“黑人”的身份价值[7]。在奶娃眼中,通过祖父从白手起家到发家致富,从发家致富到被无端抢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经历,而是整个黑人民族中勤劳致富的过程和被无端迫害的历史惨剧,同时衬托出的是祖父民族英雄般的光辉形象,令奶娃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并借由对祖父的认同,衍生出对整个黑人历史和黑人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认知共鸣。

出走进入第二阶段之后,莫里森安排的故事情节在沙里马,这是一个偏僻且相对独立的村庄,在这里,黑人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它相对于奶娃出生的地方而言,是一个远离白人世界的黑人精神家园。在这里,奶娃重新以黑人的身份,在黑人的族群中以黑人的方式生活,这使他跳出了黑人在白人世界生活的怪圈,用更加冷静的眼光看待黑人文化,激发了他身为黑人的民族认同感。当然,深受父亲白人思想影响的奶娃,在这次黑人族群的生存历练中必然遭到黑人的排斥,原因是他身上被白人思想同化的痕迹和多年白人生活习惯的熏陶,这让他身心都接受了洗礼,最终通过打猎、吃动物内脏的过程,他艰难的实现了自我意识的颠覆和重建,在这过程中,他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生活在黑人与白人夹缝中的痛苦。在沙里马,奶娃头一次完整的听到小时候听过的黑人儿歌,原来这就是“所罗门之歌”。而这首所罗门之歌,讲述的正是常年生活在白人族群中的黑人,放弃白人世界的生活,回归黑人世界的故事,“黑人会飞”的主题在此刻得到了升华,如同奶娃的灵魂也在此刻被荡涤。寻金之旅,以寻根结尾,没有找到祖辈流传的那袋金子,却找到了民族情结[8]。

(四)自我觉醒

出走结束,奶娃的寻金之梦破灭,但他收获的是更为重要的民族情结,身为一个黑人,他明白了自己家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学会了如何身为一个黑人以自己民族的习惯和风俗来生活,他甚至学会了自我欣赏和自我救赎。从成长主题的角度来看,自我觉醒是少年主人公成长的结果和标志,这是他们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后,生活教会他们的智慧。对于奶娃而言,出走带给他的价值,远远胜过金子本身的价值。他的思想和认识在出走后实现了飞翔,这里也呼应了“黑人会飞”的说法,整个故事讲述的仍然是莫里森惯于表达的理念,即黑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平等,必须学会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摆脱白人文化的侵蚀,将“文化”振兴作为民族社会地位提升的根本途径[9],透过黑人少年奶娃的成长经历,我们仿佛看到了黑人少年的彷徨无措,也见证了少年身上迸发的民族文化力量。“黑人会飞”,这是《所罗门之歌》成长主题下始终贯穿的理念,即使没有双翅,只要学会传承发扬黑人民族文化,终有一日能够实现社会地位的“飞翔”。

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是美国黑人的一个典型的成长侧影,他从一个原始态的美国黑人家庭中迷失了自我,经历了成长之后的奶娃重新融入到了社会中,他的成长是如此艰辛,但是在这场自我的探寻路上,他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洗礼,领略了雄伟大自然的魅力,他找到黑人文化对于自己的塑造,懂得了尊重自然与文化,明白了自我与黑人社会的关系。在塑造奶娃的成长中,托尼· 莫里森融合了自身的成长体验与黑人特有的成长历程,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黑人社会的男女性别歧视、族群文化等等都有所揭示,她向大众展示出了在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世界下,美国黑人的成长史以及他们的思想历程。她想要告诉黑人不仅要在肉体上成为一个自由人,更要在精神上成为一个自由人,只有拥有了自由的灵魂,黑人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10]。

猜你喜欢

所罗门白人黑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2021年8月4日,一架MH-60S海鹰直升机准备在所罗门海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黑人谈河流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胆小的巨人
胆小的巨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所罗门的财宝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