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2018-03-07李琳
李 琳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刘国钧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读刘国钧的故事,无人不钦佩。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普通人物身上会发生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并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刘国钧一生苦心经营,从一开始的和丰京货店起家,到同丰京货店开始经营起大纶厂,再到建国前拥有3000万元资金的纺织印染一条龙工厂的大成公司,建国后又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实现公私合营的企业,在工商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凭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民族工商业史上创造了奇迹。
刘国钧从小家境贫寒,既没有办法攀附权贵,也没有办法一夜暴富,他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呢?归根结底还是他的实业救国之心和过人的企业经营理念。本文将从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一、刘国钧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因素
(一)失学经历
刘家祖上本经营药店和布店的生意,刘国钧的父亲却成了读书人,一心应考,希望能在科举场上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是,即便倾尽家产,也未能高中。三十多岁了,他只能一边教私塾,一边再应考。但在刘国钧7岁那年,父亲却突发精神病,接着失业,全家顿时衣食无着。刘国钧看到家中的困难,便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外出打工。他对此感到惋惜,但在当时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刘国钧没能好好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过他一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以后更明白了只有不断发展教育,培养大量技术人员,才能使企业不断地进步并保持活力,拥有新鲜血液。
(二)受日本等国的影响
1924年,刘国钧已经拥有了广益一厂和广益二厂,在当时的刘国钧看来,中国的纺织厂还存在着很大缺陷,和别国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刘国钧有着一颗爱国之心,他办厂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他的目光停留在振兴民族工业上,希望能与其他国家竞争,特别是日本这个国家。虽然,对于日本,刘国钧存在许多不满,但对于他们的纺织工业,刘国钧还是非常认可的,认为日本的纺织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1924年,刘国钧第一次前往日本。他一直在思考,日本这样的小岛国,为什么有那么巨大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能力。到了日本之后,刘国钧很快便找到了原因所在,发现日本的确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他们拥有我国没有的先进机器,他们讲究改善出品,精益求精,善于采取新式的织布机。在后来办厂过程中,刘国钧几度前往日本,不仅仅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日本员工的素质,在日本的工厂里,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每个人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正是由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工厂的总体水平才可以逐步上升,否则就算拥有先进的机器,也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所以,这一切都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教育水平,才能更加与时俱进,实现工厂的稳步向前发展。
(三)受黄炎培的影响
对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思想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黄炎培。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经陈光甫的介绍,刘国钧在上海结识了黄炎培,后来应黄炎培的邀请,到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区参观。进入实验区,刘国钧便被眼前的一切所感染,扑面而来的是与社会上的沉闷、压抑氛围不一样的清新气象,路边有标语牌,村头有乡民公约,田间有歌声。这是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改造的乡村试点。他们借鉴了一些国外乡村成功的组织形式,开办了良种场、学校、村民俱乐部。受黄炎培的影响,刘国钧深深明白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回厂后,他便办起了厂校,给员工们提供了学习技能的场所。厂校由厂里的技术人员任教,新入厂的员工自然成为新学员。刘国钧根据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扩大了全体职工互助互学的运动,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社会混乱的年代,独辟一方清新之地,是企业求得稳定和发展唯一的选择。
二、对职工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虽然在刘国钧办厂期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一去不复返,但在办厂的制度上还残留着许多封建痕迹。刘国钧在重金邀请到天津宝成纱厂的工程师陆绍云后,更是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工头制。当时我国纱厂的用人制度还拖着封建的尾巴,还是由工头去农村招聘包身工,这些工头任意招收或开除员工,只要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就由他们说了算,将一个现代化的流水作业工厂分割为一个个封建把头式的小圈子。他们对工人肆意凌辱,对现代化技术一窍不通,却在自己的范围内排斥现代化的管理。而这些工人只对工头负责,不但教育水平低下,而且与工厂的对立情绪颇大,难以产生旺盛的工作热情。
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推进工厂现代化,刘国钧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寻找机遇,废除工头制。他先向人事部门下达了招收练习生的指令,着手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同时,布告全场:全场员工进行登记测验,合格者留,不合格者限期补考,候缺用。同时,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出台,“如《工人添雇解雇条例》将用人用工的权力全部归至工厂的人事部门;《大成纺织染有限公司职工保证书》九条‘职员保证条款’,对保证人、被保证人的责任做出了详细解释。”[1]《车间员工守则》《岗位奖惩制度》《管理教育》《部门工作规则》《大成工厂法》《大成公司章程》等也相继出台,用于规范员工进厂后的行为。工头们感受到了压力,必然准备反抗,可等到他们反抗时,一切已来不及,刘国钧培养的练习生已经掌握了技术。看到时机成熟,刘国钧借着全场员工的力量,废除了工头制。大成厂,真正的跨入了现代企业。
(二)建成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刘国钧在其一生办厂的过程中,曾多次前往日本学习。日本工厂的窗明几净和工人上班的严守纪律,给刘国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上海时,刘国钧也看到陈光甫领导的商业银行职员,热爱本职工作,富有敬业精神,还有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崇尚个人为社会而工作的自我教育,这些都让刘国钧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员工教育的重要性。
从上海回来,刘国钧就决定对员工进行改造。他立即开办了厂校,进行职业教育。由本厂的技术人员任教,刚刚入厂的员工作为学员。学员们一律住校,供给饮食、统一着装、统一发饰。同时,对在职职员和技术人员也开办了夜校,设纺织知识、数学、机械、绘图、外语、美术等科目。不久,进一步扩大为全体职工的互助互学运动,借鉴当时影响很大的陶行知教育法,实行“工教工互助化,工管工自助化”。在进行培训教育过程中灌输和培养“大成精神”,是刘国钧的目标。同时,根据陈光甫的经验,刘国钧拟定了大成的福利计划,以形成以厂为家的观念。如:他投入大量资金,办起了食堂,工厂供应伙食;建宿舍2000多平方米,供主场工人和夜班用;建保健站,对工人实行免费医疗;建立幼儿园,工人子女可免费入托;创办了大成子弟小学,优秀者可保送升学或者进厂工作;开办俱乐部,内设读书、阅览、体育、科技交流和文艺活动;创办了《励进月刊》,交流学术,活跃思想;“公司甚至还为青年工人举办集体婚礼,给死亡职工开追悼会,职工死后可葬于大成出资兴建的大成公墓。”[2]建功德堂,死之员工入葬公墓,有功者树碑立传入功德堂等,真正实现了“居于斯、食于斯、老于斯、葬于斯”的目标。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刘国钧虽没带过兵,也没好好上过学,但他勤于观察,广泛吸取他人经验,把大成调整成了一支素质超群的纺织部队,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三)注重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职工教育实践中,刘国钧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职工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职工的教育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教育,要想加快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凝聚。他一方面制定众多的规章制度,改善管理组织,废除了工头制;另一方面,他还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为使管理人员有更高层次的学习,开拓他们的眼界,刘国钧将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送到国外进修学习。他这种文化交流的做法,超越了当时许多企业。刘国钧在创办经营大成公司过程中,对流行一时的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了创造性模仿。他把公司办成了工人的“大家庭”,让职工在大成有家的感觉,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还时刻激励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创办《励进月刊》,增强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这也是大成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在刘国钧看来,标语、格言,对员工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刘国钧的工厂里,随处可看到“以天理、人情、国法处事,真心诚意的待人”“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厂家厂家,厂既是家,家既是厂”等标语。这些企业精神成为一种无声无形的信念、行为准则和凝聚力量,这也是发挥职业教育作用的结果。
在企业文化上,刘国钧也是相当重视的。在培训教育过程中,刘国钧主张灌输和培养“大成精神”,还让刘丕基三易其稿,制定了厂歌:“武进大成,纺织染兼营。提倡国货,对外竞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轻。挽回权利,富国裕民。凡我职工,勤慎耐劳,振作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群策群力,一心一德。努力各负责任,前进,集其大成。”每逢集会,刘国钧都带头唱厂歌,并且还要求每个员工都要会唱,厂里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四)对职工教育前瞻性的思考
刘国钧在办厂过程中,越来越明确职工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对员工的教育进行适时的调整,并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做前瞻性的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刘国钧的代表作《扩充纱锭计划刍议》中。他深知没有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企业是无法办好办长久的。刘国钧说:“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是三等人才。”他在八大方面对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其中专门在第六大方面讲到了人才:“凡事业之盛衰,多系于人之善善能用。此为办理工业之重要关键,亦为知人善任最难处理之问题。吾国防止教育不甚发达,人才缺乏,对已有者,应如何罗致重用,俾各展所长,其新进人员,应如何培养以增加纺织界之生力军,均需积极的进行,免感人才恐慌,影响工作。”
刘国钧还提到了训练人才,指出:“教育部宜于纱厂中心,及邻近地区之著名大学中,设纺织系,或由各大纱厂捐资,及政府拨款。设立纺织专门学校,由同业就专门学校毕业,及学有专长者,加以训练,派至工厂实习,并往其他工厂参观,以收相互观摩之效,实习后,再选派至国外留学考察。作高深研究,此为造就经理、厂长,及重要职员方法之一。”而对于干部人才则指出:“扩充纱锭时,此项人才需要较多,影响亦大,其训练之责。应由办理成绩优良之工厂负之。凡能符合标准之工厂,在训练人才进展过程中,需能不惜牺牲,努力推进,以应需要。”对于技工又指出:“工友训练异常重要。本业技术工友,历来最感缺乏,纱厂中最复杂最难管理者为钢丝车。应任曾受机工教育者最为适宜。其他清花及粗纱间之机匠,对机械知识亦极需要,并应令受机工教育,各厂宜联合设立技工养成所,交易管理及修理机械之智识能力,以备各厂应用。”
三、由职业教育思想到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刘国钧结识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等人,他们对刘国钧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影响很大。除了发展职工教育外,刘国钧还非常支持教育和重视教育。
(一)捐资助学
1933年,当地的社会名流提议创办“树人中学”,刘国钧不计前嫌,慷慨捐资15000大洋,这也是武进境内最早的一所中学。
(二)建立学校
1952年,刘国钧在民主建国会上提出了要创办常州纺织学院。当时的校址、图纸和校董都已定,但在全力筹建学校时,苏南行政公署并没有批准建立学校。刘国钧只有将精力和财力转向了大成公司普及职业教育,来提高员工管理和技术水平。但是,刘国钧不改初衷,对教育事业非常热衷,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视。于是,在1962年,他捐资了10万元,创办了常州勤业机电学校,它后来发展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是现在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三)教育后代,重视科教
刘国钧的女儿刘璧如、女婿查济民、儿子刘汉良等亲人,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先后向常州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捐赠了110万美元作为教育基金本金。刘国钧对教育事业的慷慨,对人才的渴求,都来自于他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源于他的艰苦创业。他明白企业之竞争,国家之竞争,最终都在于人才的竞争。这也是刘国钧及其家族重视教育的情结所在。刘国钧一生乐善好施,尤其舍得在教育上面投入,实现了他的梦想,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爱戴。
刘国钧的一生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价值观,识才用才的人才观,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创新创业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3],今天我们纪念刘国钧,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研究并借鉴他职业教育思想的做法,把新时代的教育做得更加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