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那文化精神品质的现代价值升华
2018-03-07黄基凤
黄基凤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有清醒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品质也是传承创新文化的根基。广西壮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壮族那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品质,发掘这些精神品质,作符合现代价值的升华,对激发民族文化创新活力,进而增强文化自觉有重要意义,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那文化中的精神品质
广西壮族是我国种植水稻较早的民族之一,稻作历史悠久,形成了本民族有特色的稻作文化。水稻是壮族农耕生产的主要产物,是那文化的实物载体。壮语中称水稻、稻田为“那”,故壮族稻作文化称为“那文化”,包括稻作生产、习俗、农耕节日、饮食和崇拜等,蕴涵了丰富的精神品质。
(一)勤劳、开拓与团结是壮族最突出的优秀品质
热爱劳作的民族在实践中会形成优秀的品质,壮族最突出的品质就是勤劳、开拓与团结,这一品质使得壮族在长期演变中能够相对稳定地发展。
1.勤劳与开拓的精神
农业耕作经常会经历风吹、日晒、雨淋,有些劳作还是重体力活,但是这种劳作逐渐培养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格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1)驯化野稻。广西气候炎热潮湿,曾有大量的野生稻生长。壮族逐渐开始驯化野生水稻,到如今培育的水稻品种有二十多种,而且还是优良品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稻延续了壮族人民的生命,热爱稻作文化是壮族的突出文化特征。长久培育水稻品种体现了壮族勤劳的品格、坚韧的性格,也体现了壮族人民不断开拓的精神品质。
(2)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耕作技术。壮族人民世代勤劳,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有整套完整而独特的稻田耕作技术,包括季节安排、耙田、育秧、插秧、耘田、施绿肥、排灌、选种、育种、收割、运输、储藏以及从甑皮岩以来形成的相应生产工具”[1]。不同季节安排不同的稻作农耕,把节气状况与水稻生长结合起来进行。育种先要选种,壮族有年年选种的习惯,因而稻种得到优化,并发现不同土质可育出不同品种。在育秧栽秧环节,从整理土壤、移栽到施肥都是精心培育的过程。在中耕追肥过程中,要耘田、除草和追肥,经过许多层工序,十分辛苦。现在,逐渐开始机械化耕作,繁重程度有所改善。在沤肥上,壮族有自己的办法,效果较好,不过如今是以化肥为主。在水稻耕作过程中,还会在水田中养鱼和放鸭,形成了简单的生态循环。在田间管理上,主要防治病虫害、防旱涝等。收获有早稻和晚稻。收割季节,人们唱起壮歌劳作,一派丰收欢乐气息。在储存上,壮族对谷种的储存非常细心,有自己的方法。将晒干的稻子,贮藏于木桶加密盖,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翻晒,所以竹围是较理想的储存工具。壮族祖先经过实践摸索出农事的安排,他们遵循自然规律,努力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和水稻生长规律,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生产中,不断丰富稻作生产知识。水稻生长要求环节较多,约十多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也颇多,要求精心护理,这促使吃苦耐劳成了壮族的优秀品质。
(3)生产工具的开发。生产工具从质地来分有石器、木质、青铜、铁等;从功用上分有耕作、灌溉、脱壳、贮藏等。为适应水田作业,壮族祖先创造了最为出色的大石铲工具,为束腰长舌形。大石铲文化是壮族在新石器晚期的稻作文化。这些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相当有效,充分体现了壮族的开拓精神。再者,大石铲文化还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气质。
2.团结互助的精神
壮族耕作稻田相当精细,其中水田耕作最为精细。在开耕前、播种前、插秧期、管理期、收割时都有一定的习俗,最重要的生产习俗是打背工(壮语是滚揉和多揉),意为相邀互助,无固定形式,当地人们以参加打背工为荣。这是原始社会遗留下的共同劳动的方式。大家自愿找活,不受强制,尽心尽力,还主动找重活,气氛甚是欢快。主家会招待帮忙的人,大家不计较吃得好坏,互相谦让,不计较得失。经过一轮互助,各家主要的农活已经完成。“多揉”制的方式随着时代变化形式也慢慢多起来。如今,自发结成生产互助性的民间社团组织也逐渐多起来,还不限于农事,生活上一些事情也利用这种形式互相帮助。“壮人有扶危济困、扬善互帮的传统。在村寨里,红白喜事、垒墙建房、春种秋收,大家都主动相帮,因此壮人从不感到劳动力匮乏。”[2]这种劳动组合方式使得壮族更加团结,社会相对和平稳定。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团结和相对稳定的民族,这与壮族的这种自发的、内在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二)善良与热爱世界的美好品质
壮族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善良的品性,善良使得民族内部团结和睦,与周围的民族也能融洽相处。那文化是壮族的核心文化,壮族的善良与热爱世界的美好品格也充分体现在稻作中。
1.稻礼仪体现人们善良美好的祝福
壮族人生礼仪中与稻是分不开的,稻米是生命的意蕴,从出生到死亡都与稻米联系在一起。人出生的贺礼中必有大米制作的食物。婴儿出生七天要在嘴上粘上米浆,表示将来不会受饿。小孩满月回娘家时,娘家要送五色糯米饭,回婆家后将娘家送的米饭分给亲戚邻里。在为婴儿取名的宴席上,主家有相中的名字后会将一大碗米放在宴桌中间,如果最后同意取这个名字,主家会将准备的红包放在米碗上表示同意与祝贺。若有女儿出嫁,要把爆米花撒到新娘身上,蕴意有吃的。在过重要年岁生日的时候,以添粮补寿仪式祈福延年益寿。老人要有寿米缸,禁止将米淘空,生日时向缸里加新米,以表示延寿。为了保佑人去世也有饭吃,会在死者嘴上放几粒糯米。以米制品赠送亲友也体现对人的尊敬,是善待他人的表现。稻礼仪表现了壮族善良的本性,善待他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其乐融融,壮族的那文化更体现了纯朴的热爱世界与生命的情感。
2.稻作饮食中体现出人们对劳动果实的喜爱
稻耕作是壮族主要的农活,多生产优质米,油亮柔软、香气扑鼻,以此为食物原料,制作出的食物爽口美味,滋补身体。壮族以水稻为主食,人们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种类丰富的米食物,有饭、粥、粉、糕、米花、粽子、糍粑、汤圆、灌肠、米肉、饮料和饼等,种类有一百多种。其中,五色糯米饭和黑棕最有特色。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备的佳肴,有红、黄、黑、白和紫色,象征五谷丰登,吉祥之意,是接待客人的佳品,也是祭祀的必备品。黑棕选用优良大糯或香糯米,用稻灰过滤的黑灰水浸泡制作而成,是节日和祭祖必不可少的。粽有个头大的母粽、个头小些的子粽。春节时会包五六斤重的大母粽,元宵时全家共享,表示团圆和美。壮族辛勤耕耘的水稻成为壮族的主要生活食物,给予壮族人民很大的生产动力,表明人们热爱劳动果实,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3.其他与稻相关事项体现壮族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
壮族传统民间宗教有佛教、道教,最主要的是麽教,这些宗教的教义和法事都离不开水稻的生产和丰收。壮族创世神布洛陀是麽教主神,麽经中对稻作文化有丰富的叙述。壮族许多戏剧、故事、传说、民歌等文艺作品都与稻有紧密联系。花山崖壁画图中祈求蛙神带来稻丰收。壮锦、铜鼓上图案都有盼天公作美带来稻谷丰登之意。祭祀中重要祭品是米制品,招待客人赠送礼物也是大米食品。许多节日与稻生产相关,如开耕节、插秧节、牛魂节、青苗节、三月三、艾耙节等,都是求风调雨顺,水稻丰收。水稻在壮族生活中有至高的地位。人们热爱稻米,热爱稻米生活,因为水稻给生活带来希望。稻作生活体现了壮族人们善良美好、热爱世界的美好品质。
(三)追求天人和谐的宝贵品质
壮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念。
首先,壮族认为人与稻相通。在频繁的日常祭祀中,祭祀图案中那耕作文化占主导地位,旨在祈求稻丰收、人丁兴旺。祭祀用品中,以水稻为原料制成的食物是重要的祭祀用品,特别是有些节日或祭祀米是最高贵的祭品,体现了水稻在壮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其中,稻神祭是壮族节日的重要内容。稻是壮族的生命与生活,稻神给壮族带来了福分,稻是有灵感的,稻是魂米,对水稻要有敬意,要像对人一样。进行稻神祭祀,祈求稻神保佑生产获得丰收。当地人人们认为,如果不丰收或有其他问题,把失去的魂招回来就会五谷丰登。在壮族,一年四季都有稻神祭,芒那节还会举行赎稻魂、驱田鬼和请娅王,旨意是稻生产顺利,顺风顺水,祈求水神能降雨。
其次,壮族自然崇拜中的天人和谐。自然崇拜是在生产力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甚至成为一种信仰与寄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然崇拜不再体现为人对自然的完全膜拜,而是一种崇敬与惯例。壮族崇拜自然物有许多,有植物水稻、竹子、树等,动物有蛙、牛、鸟等,还有一些是实物。壮族人们认为这些自然物有灵,要敬奉,以获平安与丰收,要诚心,人与物合一,心与物合一。这些都体现了壮族朴素的天人和谐的生态观念,要遵守自然的客观性,按照自然的本性去生产生活,人是自然的生存物,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自然物也有灵性,要善待,人与自然能够平静自然相处,世界才能美好,民族才能生存。
二、那文化精神品质的现代价值升华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复兴、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在于这种积累式创新:在保持文化的历史发展连续性和累积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阶段特性,自觉回应变化着的时代境域、现实要求与发展趋势。”[3]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转化,转化的方式往往是多样的、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作出对新因素的吸纳与旧因素的淘汰,对民族文化精神品质的价值提升才能实现民族生命力的延长。广西那文化的宝贵精神品质促进了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自身活力也在不断增强。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正处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但从社会形态看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有内在的高级性。壮族那文化也必定要适应这个现代进程,以社会主义价值为指导,调整建构自身内在的精神品质,以实现现代价值升华。
(一)以爱国爱民为价值立场
壮族热爱与团结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是宝贵的,应将其引导至热爱整个中华民族,热爱整个国家的人民,并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只有坚持这个立场才会有一系列相应的行为。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妄图把本民族与他民族割裂开来是十分不明智的。而且,共同建设的力量才会更大,成果才会更丰富。壮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历史上壮族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如今各民族共同建设维护着我们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过去革命与今天建设的实践主体,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壮族历史发展中一直未断裂过。未来的世界变化会更复杂,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价值立场,是前进的最大与最有力的动力。
(二)以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价值追求
习近平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部署。壮族也应以这个部署为价值追求,这样才会有所发展。爱国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爱国就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以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心系群众,持续奋斗。目前,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梦,壮族人民既是其中的建设者,也是成果的享受者,因而壮族人民要继续发扬与弘扬勤劳开拓的优秀品质,把本民族与全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家国情怀藏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创造人民美好的生活,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以一定的价值立场在进行价值追求过程中采取的某种导向性机制。壮族那文化在现代进程中需要一种价值导向。习近平曾指出:“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4]壮族人民朴实的情怀折射出的精神品质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的积极因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国家的稳定器、内在核心力量,关系着国家命运与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相通的,都是中华民族长期艰苦实践创造的民族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升华提炼而成。壮族那文化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壮族的根基,壮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的根基之一。那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是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将壮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勤劳善良、开拓勇敢、团结、朴素的和谐精神等进行提升,提倡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辩证的和谐精神、胸怀世界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推动壮族那文化的现代价值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