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实践运用

2018-03-07马洪顺房广顺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民族

马洪顺 房广顺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所有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等的总体表征。俄罗斯传统文化具有东西方交融的文化特性,同时又深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呈现多样化特征。如同所有传统文化一样,俄罗斯传统文化既存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糟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遗留,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列宁主义并指导俄国的革命与建设,始终重视对俄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如何对待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深刻阐述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界定了文化内涵和文化性质,提出工人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斗争中,既要同旧的文化传统决裂,又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这就为工人阶级奠定了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马克思认为,文化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立即消失,而新的社会环境下必然留有传统文化的遗存。因此,《共产党宣言》强调工人阶级不仅要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划清界限,与其实行最为彻底的决裂,还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传统的文化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进行文化创新,这是马克思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主张。恩格斯指出,任何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对这些观念材料加工改造的过程,没有这些过程那“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正是对现有的思想材料——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加工改造、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虚幻理论,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并对于传统文化始终秉持继承发展的态度,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产生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优秀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特别重视文化问题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列宁善于吸收借鉴俄国和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为落后俄国的文化建设提供指导。列宁深刻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阐述了统治阶级意识与劳动群众观念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列宁指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必须要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所有文化成果进行加工改造,这是完成建设无产阶级文化这项历史任务的基本方法。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4]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充分汲取世界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养分,对不适宜本民族发展的文化要加以改造或剔除,这是列宁对传统文化的一贯观点和态度。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文化绝不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放在既有条件下创造发展,要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扬弃的过程,在文化实践中赋予其无产阶级属性,从而为无产阶级服务。同时,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历史与未来的双重特性。

列宁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的传统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尤其对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理论指导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观念材料,对这些材料进一步加工形成意识形态。列宁在落后俄国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化理论,始终坚持“广义文化遗产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构筑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列宁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并不是对现有观念材料的简单继承,也没有局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般论述,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列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并且是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传统文化理论第一次应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列宁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归结为文化遗产,主张对待文化遗产要一分为二。在列宁看来,文化遗产分为本质的、未来的和旧的、过去的两部分。对于新的经济基础具有促进作用是属于本质的、未来的那部分文化遗产,“而旧的属于过去的那一部分则对经济基础具有腐蚀瓦解作用。”[5]这就表明,文化遗产中有可以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不可忽视。关于如何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列宁严厉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深刻阐述了一个民族文化是由多个文化成分构成,不仅会包括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也当然会包括资产阶级的文化成分。无产阶级应当合理利用民族文化中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以对抗资产阶级的文化成分,进而建设无产阶级文化。

二、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具备文化的一般属性。列宁在科学把握文化特性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形成了新生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同时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理论的一般认识。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的旧形式与新内容

关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列宁对其没有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也没有在著述中使用过传统文化这个词语。列宁在文献中使用的“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材料”一语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列宁认为,对待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材料,不能像档案管理员保管故纸堆那样,而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同时更要保护在旧形式中萌发出的新事物幼芽。列宁指出,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要“精心照料在瓦砾还没有清除干净的地面上从碎片底下生长出来的新事物的幼芽。”[6]在如何对待传统旧形式与时代新内容两者关系的问题上,列宁反对盲目保护旧形式、片面排斥新内容的文化态度。列宁指出,右倾学理主义的破产,根源于它承认旧形式而忽略新内容。恰恰相反的是,左倾学理主义对旧形式全盘否定,对“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7]忽视不见。当“无产阶级文化派”将亚历山大剧院说成是“反动艺术的巢穴”,列宁严厉痛斥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做法,提醒察尔斯基要注意保护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旧形式。同时,列宁要求电影委员会将经典作品搬上荧屏,使人们不忘传统,也要摄制与新事物相结合反映苏维埃现实的新片。列宁对于处理民族文化的旧形式与新内容关系的论述与做法,就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这一正确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方案。

(二)正确认识文化传统中的剥削阶级文化与劳动群众意识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既代表着民族的意志,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列宁在《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阐述了传统文化因其产生的实践主体和所处历史背景不同,代表着不同“成分”。列宁指出,每个民族中的被剥削劳动群众因其生活条件的不同,必然会由此产生两种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资产阶级文化也会存在于民族文化中,它“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8]在阶级社会里,统一的超阶级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或者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或者是反映劳动人民意识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物质资料多少之别,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地位之分,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地位也必然存在差异。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9]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迫使一切不想灭亡的民族全部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向被统治的人民灌输资本主义文化观念。总之,“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0]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及其存在,决定了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文化同时并存。这种代表两个不同阶级利益与意志的思想体系和观念的形成,依赖于所处的不同实际生活背景。无论在什么时代,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思想文化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存在超越阶级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阶级性是文化历史发展的一般特性。因此,列宁将阶级斗争的方法运用到对待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清醒认识到无产阶级当前的任务,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辨别区分出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分,并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科学论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对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充分反映,体现了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存在过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俄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文明演进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俄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国众多民族情感的凝聚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在沙皇统治时期,沙皇政府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实行“大俄罗斯主义”,严重破坏了各民族历史演进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压抑了俄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优势。列宁深刻指出:“沙皇政府比其他专制魔王掠夺和压迫了更多的民族,它不仅压迫大俄罗斯民族,而且玷污和腐蚀大俄罗斯民族,使它变成屠杀其他民族的刽子手。”[11]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住在俄国的领土上多达100多个非俄罗斯民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于如何处理好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做了认真思考。列宁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特性,可能表现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12]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保护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又要以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帮助各民族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绽放光彩,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凝聚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关系的科学论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面对复杂困难的国内发展环境,面对影响俄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列宁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批判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科学的精神对现有的观念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扬弃俄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列宁指出,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了解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上,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13]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自身的产生过程就是对文化遗产辩证否定的过程。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为例,证明了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占领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心灵,就在于它在广泛吸取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精华,只有在批判继承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列宁结合俄国历史和现实,在创立列宁主义、指导俄国工人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对俄罗斯历史上的文化与文化思潮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既深刻批判了俄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狭隘主义和民族自大与自负的思想传统,同时保护了那些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旧形式。列宁批判了大国沙文主义、“奥勃洛摩夫文化”、 东正教文化等对俄国民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阻碍。列宁指出,要彻底肃清中世纪制度的文化残余,彻底清除“俄国的这种野蛮现象、这种耻辱、这种严重妨碍我国一切文化发展和一切进步的障碍”。[14]在批判落后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化传统。列宁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5]革命民主主义是俄国革命的思想启蒙,要把革命民主主义先进的文化运用到落后俄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发扬革命民主主义者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革命思想,学习革命民主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生根发芽、指导实践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五)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重视和借鉴外来文化

列宁的传统文化观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他主张不仅要批判继承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文化遗留,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列宁深刻回答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文化在新生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占据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要保持同人类所有先进文化的继承关系,学习优秀的文化而不受阶级立场的束缚。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不要满足于资本主义被击败,必须要夺取资本主义所遗留下来的文化。”[16]应该辩证看待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两者关系,资本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一块孕育社会主义文化的肥沃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养料。因为“现在资本主义大大提髙了整个文化,其中包括群众的文化。”[17]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应该把资产阶级的东西全部抛弃。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长期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当然,对资本主义文化糟粕要坚决抵制,警惕和防止资产阶级不断对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侵蚀和颠覆。

三、传统文化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俄国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无产阶级新政权。列宁立足俄国基本国情,与俄国文化历史为背景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文化建设作了全新思考,制定了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策略。

(一)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列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第一个战略举措,就是大力推进“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全社会倡导共产主义文化精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新生苏维埃政权挺过难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农民播种面积、牲畜饲养不断减少,经济遭受破坏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根源于“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18]整个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对这些旧传统加以改造。在推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过程中,列宁深刻阐述了共产主义的文化内涵。列宁分析了小私有者私欲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其来源就是从旧社会完完全全继承下来的,“凡是在这个社会里教养出来的人,可以说从吃母亲奶的时候起就接受了这种心理、习惯和观点”。[19]为改变这种落后的旧观念,必须要对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革除在青年心中的旧思想、旧传统,使其充分了解共产主义观点和基本知识。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的传统文化观在1921年春天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列宁看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是改善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生活状态,促进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广大农民阶级,大多生活在地处偏远、与世隔绝的农村,落后愚昧、因循守旧的文化面貌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全部生活中和我们的一切不文明现象中的主要弊端就是纵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20]。为此列宁在广大农民中开始扫盲教育,学习计算本领,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列宁认为,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字,每一个俄国民众都应该识字,这是最基本的任务。“如果这个起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那么谈新经济政策是可笑的。”[21]在列宁看来,俄国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绝不是简单的经济建设,想要更快的促进社会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工作,提高农民阶级科学文化水平,改造落后传统文化对农民行为习惯的影响。利用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保持对资产阶级文化侵蚀的高度警惕。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坚决反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提出的“纯洁”没有“污染”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化,积极开展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论战。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人类历史上文化成果批判继承的过程。他在工人运动中不断对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加以检验,同时对其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由此,“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22]同样,无产阶级文化也应该批判继承现有的旧材料,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科学的文化体系。

(三)倡导积极改造旧文化传统的列宁“政治遗嘱”

被称之为“政治遗嘱”的列宁晚年的重要文章,深刻阐述了苏联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文化问题,站在文化的视角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论。一是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民从旧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消除小农思想、大国沙文主义和“奥勃洛摩夫文化”对俄国民众的行为影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接受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此,要改造旧的国家机关,在农民中开展文化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把苏维埃政权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之上。二是通过合作社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改造农民。列宁早在1918年就提出:“合作社是一笔极大的文化遗产,必须加以珍视和利用。”[23]合作社是农民较为熟悉能够接受的组织形式,是对传统的村社文化的扬弃。合作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利于帮助农民扫除旧的文化传统,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因为“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24]

四、结语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形成的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文化创造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中华民族创造发展的文化增强自觉、坚定自信,既要摒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使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扬光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所蕴含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品质。马克思主义为俄国传统文化铸就了时代灵魂,社会主义制度为俄国传统文化奠定了社会根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创造,在俄国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文化向无产阶级文化、封建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性转变。当代中国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创造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学习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特质,并因此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向其他民族学习优秀文化是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是如此,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不断汲取各国优秀文化的养分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