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实践

2018-03-07刘静静曹献阳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专政斯大林阶级

刘静静 曹献阳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理论内涵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写出专门的著作对其进行阐述。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代表的是一整个阶级,是绝大多数人的专政。勃朗基也提倡“无产阶级专政”,但其本质是少数领导人的专政,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它指的是一整个阶级的专政,而不是单单一个人或者少数领导人的专政,这种专政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名词时,就特别强调其“阶级专政”的含义,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是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专政,绝对不能让少数的个别领袖打着阶级的名号去或多或少地成就个人野心。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阶级民主。表面上看,民主与专政对立,但无产阶级专政恰恰是民主最恰如其分的代名词。“没有民主,就没有专政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同义词,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别的,它就是无产阶级专政。”[1]卢森堡的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最明显的特征和实质,同时也蕴涵着无产阶级专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无产阶级专政必须自觉接受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主动真心实意地去联系人民群众。无产阶级专政虽然是一种阶级的专政,但实际上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阶级专政,因为这种专政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是建立在最大多数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说无产阶级专政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民主。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式。这种过渡性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慢慢消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表明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与此对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实质上是为了挣脱资本主义的束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才存在的一种过渡的政治形式,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无产阶级就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临时的、过渡的政治形式。

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错误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于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仅仅存在了69个年头,其解体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从斯大林开始形成的苏联模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背离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原则和方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苏联模式抛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大的特性——阶级性。苏联模式的问题之一就是党政合一,过度集权,权力过分地集中于一个人。列宁在位时,苏联就存在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到了斯大林时期,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更是日益凸显,政权在党权之下,而党权又在斯大林一人之手。原本还有对总书记监督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1934年以后,也最终失去了作用,从此以后,斯大林在国内便没有了束缚,最后斯大林甚至以他个人的想法取代了党和国家的法律。斯大林个人的专政抛弃了无产阶级,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最终导致了党衰国亡。

其次,苏联模式抛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最本质的特征——民主性。苏联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高度集中,这种体制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现有生产方式的,苏联模式虽然有优势,但明显优势不敌弊端。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迅速集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从而快速增强国防实力,迅速推动苏联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如过度压制地方、企业以及劳动的衰退等,没有注意到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脱离群众,致使原本多数人的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演变成了少数人的专政,丢失了其民主性,这是苏联共产党衰亡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最后,苏联模式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重要特征——过渡性。马克思说:“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对于无产阶级刚刚取得政权的苏联来说,苏联模式明显超出了苏联现存的经济基础及社会文化制度。斯大林在执政之前,对于社会主义性质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执政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问题也存在严重的认知不足。面对政权稳定和需要更大发展的社会时,原本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斯大林却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社会”,并在1938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斯大林最大的问题就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忽视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紧接着下一步就可以完全消灭阶级,进而消灭国家。正是斯大林忽视了无产阶级政权的过渡性,并且一味地过度强调阶级斗争,导致苏联失去了原本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最终遭到了失败,导致亡党亡国。

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正确实践

中国和苏联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无产阶级专政”,中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相比苏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极其成功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那么中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三个特征来理解。

首先,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执行专政的是人民。中国的国家机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它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盟友,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之下有着一整套严密的政治监督体系,一类是具有国家性质的来自体制内的监督,包括上级监督、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另一类是属于非国家性质的体制外监督,包括来自公民的自下而上的监督、政协的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在层层监督之下,可以保证最高权力的纯洁性,保证最高权力的无产阶级立场,保证民心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其次,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是敌人。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依法经营的私有工商业主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而敌人包括反对国家统一的分裂分子、暴恐分子、违反党纪国法的犯罪分子,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内容是集体群众合作起来共同对付这些敌人的专政,剥夺敌人的公民权、发言权、选举权等权利。在中国现代政治体制下,人民是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经济、文化及社会工作;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人民当家做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最后,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是为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短暂的政治形式。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也是曲折的。中国的历届领导人也都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深刻理解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思想,并且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做出了总体性、根本性的判断,认为中国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从中国的最大现实情况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必须采取人民民主专政手段,致力于稳定政权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民主专政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防止西方资本主义毒蚀,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明需求,最后推动共产主义早日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

四、“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从诞生以来就被用作无产阶级的指南,作为无产阶级阶级运动的强大思想武器,其在反抗资产阶级压迫、挣脱资本主义束缚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巨大的实践价值。

第一,有利于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稳固无产阶级的地位。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成功取得政权以后,不能对敌人掉以轻心,必须用政权来毁灭所有反对分子才可以规避失败。不管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国家内部来看,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复辟的可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并没有消失,并且斗争形势还日益严峻。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尽一切手段遏制社会主义的成长发展;在国内,资产阶级失去了剥削对象,必定会不计成本地去破坏无产阶级政权,企图使无产阶级继续成为被奴隶的对象。面对这种情况,无产阶级必须专政,必须紧紧握住政权,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第二,有利于消灭剥削的生产关系,奠定共产主义经济基础。无产阶级虽然推倒了资产阶级,但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生产关系和剥削观念并不会自行退出,新的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生产关系也不会自动生成。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利用取得的政权来改造和消灭资产阶级社会陈旧的生产关系,打破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约束,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人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打下深厚的经济基础。

第三,有利于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生产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过渡阶段。”[3]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取得执政权后,不仅原本存在的敌人不会自动退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劳动之间的差别等都依旧存在,只有消灭了阶级差别思想,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专政斯大林阶级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