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共同体视域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2018-03-07汤庆慧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共同体世界

汤庆慧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一、“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概念

一般而言,“共同体”一词最早与拉丁词Communite(团体)以及Communis(共同)有密切关系,表示公众团体的意思。近代以来,日本将其译为“きょうどうたい”,汉语即共同体或协同体的意思。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在社会科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滕尼斯认为,与“社会”的概念不同,“共同体”的本质是建立在自然情感基础之上的、联系紧密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1],而社会则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他把共同体分为地域、血缘和精神三种共同体。其中,精神共同体是地缘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心灵的生活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也是关于真正人的共同体。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也就是说,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为理解共同体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论视角,从而也使人更易于把握如欧盟一样的经济共同体以及北约一样的安全共同体的内涵。无论是经济共同体,还是安全共同体,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即各成员国之间有一个相近的文化体系,成员国之间或地理位置相邻,或有共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认同体系。巴里·布赞(Barry Buzan)等国际关系学者曾表达过一个重要观点:共同体是围绕着身份认同和共享价值观建构起来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和有效的道德概念[3]。

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在“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上,既充分强调文化的内涵,又把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与共享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指称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价值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这就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将在强调共同体身份认同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其文化甚至道德意义。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同样发生改变的是,已经不再有西方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文化了。从历史角度看,西方世界向来把西方的文明视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式,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视为整个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并在此意义上指出历史前进的方向。但世界文化在根本上而言是多元的,在西方文明之外,还有许多历史悠久而灿烂的其他文明,彰显着人类前进道路的多元化倾向。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已经证明了不同文化能够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和平有序发展提供独有的智慧,而这也正是文化共同体所体现的价值所在。

习近平指出:“正是多元多样的文化,才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正是各有特点的制度,才让我们的选择更丰富。从政治到文化,从制度到历史,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5]构建文化共同体,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承认和接受文化差别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达成关于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般共识,进而在此种共识之下推动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动与合作,包容与进步,将整个人类社会纳入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共同体中。

二、文化共同体的特征辨析

一般而言,文化共同体具有内部稳定的结构,即其规范和观念。它能够帮助共同体在面临外部文化冲击时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和平衡[6]。这种稳定内部结构观念和规范特征概括起来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文化、文化底蕴及文化魅力。

(一)语言文化是文化共同体之基

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衍生和传承,这就需要语言,语言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动态、多变的交流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学习、翻译、吸收外来文化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是形成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文字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诸如,在我国盛唐时期万邦来朝,都以学习中国文化为荣。新罗的国号就是根据中国的汉字确定的——“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当时韩国外长发表的《同中国文化再相逢》报告中,对中国汉字与文化的作用进行概括:“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7]约公元1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到公元2世纪的时候,日本皇室贵族已经普遍学习汉字,汉字也成为日本的官方文字,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统计,在1956年发行的九十种杂志中的词汇和语词占36.7%,汉语词占47.5%,外来语占9.8%[8]。美国学者费正清就曾指出,倘若没有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影响,东亚必然不会成为世界文明中如此独特的一个有着明显文化共同体特征的整体。

(二)文化底蕴是文化共同体的之德

一种文化能够传承不断,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基在一定语言文字体系之上的文化共同体,同样离不开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并以此为其共同体的核心。世界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各种文化之间差异背后所折射的无疑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中国文化古代能够延绵千年、源远流长,反映的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梁漱溟在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见解:“中国文化,则偏于人与人之关系,其于自然,力求融合无间,故重安分、知足、寡欲诸德。”[9]这无疑把文化共同体对人的因素的重视以及价值观的强调突显了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是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文化的“和”的观念,包括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等。

从人的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的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爱思想。儒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作为一套严密的价值规范,则是在价值观层面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刻把握。概而言之,人与价值观的统一,也就是身份认同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文化共同体,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文化共同体的核心,并维系着文化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对此种文化观越是认同和接受,就越能够与其产生关联并实现互动和融合。

(三)文化魅力是文化共同体的之势

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底蕴方面,还要通过展现其品质魅力使人们认同这种文化并接受其理念。文化魅力所展现出的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讲。第一,承认此种文化共同体;第二,学习并与此种文化共同体展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不断发展;第三,也即最高形式——文化的完全融合。以中国文化为例,中国的汉语言体系不仅仅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学习的榜样,在汉语言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中国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对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秩序原理”而存在着[10]。

三、西方世界下的文化共同体

在当今社会,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斗争却不曾停歇。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1]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主要大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对其他非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输出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按照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文化市场四面出击。这正体现了西方文化共同体的本质意义所在。

在语言文化方面,英语是世界上的通行语言,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国际组织用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刊物上是要用英语编写。英语作为西方文化共同体的根基,已经在整个世界牢牢地占据了优势。

在文化底蕴方面,二战以后以美国主流媒体与宝洁、通用、麦当劳等大企业强调对大众宣传的重要性,宣传推广美式政治、经济、生活等核心文化理念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扩张。

在文化魅力方面,梁漱溟先生指出:“欧美文化偏于自然方面,其于自然之征服,不遗余力而富于向外要求之精神。职是之由,其科学及德谟克拉西,皆甚发达。”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犹如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一样,一旦失去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同中无异的世界文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衰退甚至灭亡。

这种形式的文化共同体实际上属于文化霸权主义,其本质是由其文化本性决定的。西方世界一直傲慢地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想效仿“西方模式”,西方文明是解决世界所有问题的终极良方。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早已习惯了以其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影响其他文化的先进科技和价值观等等。如绘制的世界地图都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自由、民主被视为具有普世价值和意义的观念等。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发展其文化,包括维护其文化生存的权利和义务。拉兹罗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应是都是证明在世界上存在的最有效的手段。”[12]这就注定了西方文化不可能成为主导乃至决定世界发展的唯一路径。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的文化共同体

与西方相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单单表现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而中国仍在奋勇前行。在文化方面,中国也不断地为整个人类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想法,其本质就是在构建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支撑。中国有句古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正是基于这种大哲学大视野对待文化的多元性,其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传播文化等方面文化的观点、观念、认识及态度,对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用中国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向世界传播和平合作共赢,习近平文化思想符合文化共同体的特征,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丰富而有内涵的精神生活。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语言文化基本之源

在语言文化方面,任何一种语言,只有置于其所属的文化和整体的社会语境中才能彰显其与众不同的意义,而这每一种语言都有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文化传统。反之,任何一种文化都在语言中存在和发展,历史与传统也都保存在语言之中。文化共同体能够形成一定的稳定性结构,不仅在于其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同样还因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不断自我塑造和革新,以维护其自身的稳定。

近些年来,全球掀起一股“汉语热”。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有40万。英国的乔治小王子除了学习传统英语课程,还增加汉语这一门。全球语言监督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这股“汉语热”不仅仅是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要求也是重要原因。在国际舆论中失语就要挨骂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国际话语权,就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出文化大国的形象。习近平曾在参观英国孔子学院时指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因此,积极开展汉语的教学,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也与习近平提出的“形于中”而“发于行”的重大战略不谋而合。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底蕴深沉之根

在文化底蕴方面,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要想和平共处,文化是最根本的东西,必须努力打造一个文化共同体,西方的文化霸权性质的共同体不适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习近平以其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紧紧抓住历史的机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面临着各种艰巨的挑战和困难,更需要不断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最终离不开文化的指引和支撑。2015年,习近平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重要文化观的提出,彰显的正是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而这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向世界提出的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最初用来形容不同品格的人交往的特征,后来更多地用来形容儒家文化的一种独特品质和魅力,乃至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关系的理念。“君子”与“小人”并非道德意义上的形容词,而是不同阶层的人所展现的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如果用来形容国与国在文化层面的交流,它旨在强调讲道义、反对霸权主义,展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大“天下观”思想。“兼收并蓄”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习近平恰到好处地用此来表达我们对待不同的文明需要去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道理。在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长处,缓和世界文明冲突,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并进一步推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魅力持久之本

在文化魅力方面,作为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相结合,努力变传统文化为当下传统,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观,为世界的建设发展发挥更大价值,强化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可。与此同时,还继承了另一个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红色革命因素,构成了其文化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质。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正是在继承这些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着鲜明的现实关怀和价值导向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又经过历史的积淀,不断筛选不断延续下来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对人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部分,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比传统文化多出定语“优秀”二字,是指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精华的部分。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绝的文化历史,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3]从社会层面上看,传统文化包含如钱逊先生所认为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14];从国家层面上看,传统文化包含“以法治国、刑无等级”“兼爱非攻”“无为而治”等这些治国理政的思想;从个人层面上看,传统文化包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这些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的。

习近平从战略的高度去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基因,润物细无声般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西方世界诋毁消灭其他文明形式的阴谋在中国并没有成功,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和文化精神状态如何,很大程度上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整个社会对信仰的取向。”[15]习近平在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红色革命文化正是人民有信仰的历史底色,也是国家力量的源泉。文化是对社会实践的反应,而并非是虚无缥缈的概念。革命文化特别是中国革命文化,形成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在中国人民长期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应用到中国具体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形态。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带领中国共产党排除万难走向胜利,而这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一直延续下来。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正是红色革命文化的具体体现。从根本上说,红色革命文化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全民共识,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进而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大变革和大调整的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也较之以前更为紧密,不同文化之间也愈加追求互补和交融,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历史机遇。

从这个角度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涵盖的两个重要层面——传统文化和红色因素,恰恰能够给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智慧能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深厚资源;另一方面,红色因素所彰显的革命文化则以其务实求进的实干精神提供坚实的动力依托。这既是当今社会所需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共同体世界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