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汾河水库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2018-03-07王浩然

文化产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汾河水库旅游

◎王浩然

(太原市五育中学 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走进了新时代,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作为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非常突出,更是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最好的路径选择。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中,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异军突起,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山西省着力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实现突破性开局。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360亿元,同比增长26.2%,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在汾河水库所处的娄烦县,若能认真践行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大力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定可打造出美丽幸福的汾河水库库区特色新农村,构建汾河水库和谐库区环境,进而推动旅游经济在当地的全面蓬勃发展,走出一条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一、汾河水库周边环境现状和资源优势

汾河水库地处汾河上游的吕梁山腹地,海拔1100余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娄烦县境内下静游村至下石家庄村之间,汾河水库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水库,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5公里,水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在汾河水库坝址下游的管理区域内,经多年打造已建成一座占地0.69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对外开放以来,以其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景观以及文化优势,吸引了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接待人数逐年上升,并带动了附近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兴起。

(一)汾河水库周边环境现状分析

1.库区生态及基础设施状况

汾河水库所处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非常适合开展夏季山水避暑和冬季户外冰雪旅游。汾河水库库区生态良好,且作为省城太原的饮用水源和防洪屏障,绿化、交通等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近年来娄烦县的生态建设也实现了阶段性突破,打造了环城绿化、县界出口绿化、公路和河道等县级八大造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彰显[1]。娄烦县区位优势明显,与周边各城市之间距离较为适宜,交通便利。汾河水库周边有209国道、215省道、娄俊线和古岚线等交通干道。太古岚公路、娄俊线公路分布于水库东西两岸,太古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和太兴铁路的开通,为汾河水库交通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2.汾河水库库区村劳动人口情况

汾河水库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跃进时期,当时库区移民基本安置在本地,多年以来该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有限,生活较为艰苦,特别是近年来附近绝大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占总人口的20%以上,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可有效利用富余劳动力,经过培训的人员甚至还可以从事管理工作。

3.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

目前,娄烦县第一产业小而散,特色不明显,规模较小,一直未成气候;第二产业发展受限,只能发展一些新能源项目;第三产业尚处于雏形,还处于起步阶段。重建娄烦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旅游业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汾河水库及其周边的资源优势

近年在汾河水库周边开发乡村旅游,借助汾河水库风景名胜区,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游客资源和大面积水域资源,库区周边经过绿化美化的生态资源,大量的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等优势资源。

1.日渐凸显的汾河水库景区是山西省最大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汾河水库风景区2010年被评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1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该景区依托水库枢纽工程,整合水域、岸地、林草、建筑和历史人文资源,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为一体,目前已成为太原市境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优选之地,被誉为镶嵌在吕梁山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娄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娄烦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水库上游有石峡沟温泉、石佛寺;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位于汾河水库库区上游的峰岭底村;娄烦当地还有剪纸、刺绣、布艺、木艺等非遗文化产品,如果有文化扶持和艺术设计的支持,还可制作红色追忆、楼烦古国、水库印象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二、汾河水库周边发展旅游产业的意义

(一)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旅游业既能倒逼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治理,倒逼转型发展,还能在壮大县城经济的同时反哺生态建设。发展旅游业能带动群众观念的转变,让群众主动参与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来。这几年部分群众还存在着“栽树能当饭吃了,还是能当衣穿了”的陈旧观念,做着“养了一群羊,毁了一片林”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群众没有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发展旅游可以真正使群众“吃上生态饭,发好生态财”,让群众享受到“绿色福利”,让群众树立起“生态资源就是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观念。

(二)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加快脱贫摘帽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而大力发展旅游业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当前娄烦县在以脱贫摘帽为中心的工作中,如果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其所提供的服务性岗位可以就近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而本土的小米、杂粮、土豆等绿色产品还可以通过包装营销实现高附加值,当地群众的土地、房屋、林木等不动产资源都有可能带来很好的收益。

三、汾河水库周边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统一规划与有效的沟通协调

规划引领意识不强。一方面,规划编制滞后于项目建设。汾河水库周边乡村旅游的雏形农家乐已经自发开展了多年,但指导开发的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至今尚未编制;另一方面,依规实施意识不强。虽然有的文件中提出了一些县域整体旅游发展思路,但引导与实际开发存在脱节,存在着重创建形式、轻实质推进的问题。

汾河水库风景区是省属单位,县级政府进行开发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受体制机制、目标协同、工作协调配合等种种矛盾问题的制约,至今尚未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协同格局,在处理库区多年积累的问题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商,不仅严重影响了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和生态平衡,对水库的安全运行和有序管理也带来了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管理经营人才不足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2]。各乡村旅游点均是单打独斗,基本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没有树立统一调配的观念,经常发生争抢游客的事情。同一个消费项目,村里和村外都会出现不同的收费标准。乡村绝大部分旅游经营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基本概念,抓不住消费者的心理,相关业务不够专业;且北方乡村旅游受季节性限制,能不能快速见到效益是投资者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果收益不稳定就会直接导致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

(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土地利用不充分,软硬件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是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尽管离太原较近,但交通条件还不是很便捷。二是水源地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娄烦县地处汾河水库水源保护地,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比较严格,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三是资金缺乏的问题:娄烦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景区建设投入不足,民间又缺少有实力投资人士。四是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吃、住、行、游、购、娱的功能性较差。

(四)创新观念淡薄与特色产品不足

与太原市周边地区相比,目前娄烦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层次均差距较大。这种差距不仅受制于投入力度、发展速度,更突出的问题是思想还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发展定位还不够鲜明、特色还不够突出。在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互相融合方面,文化物化的理念还没有形成,“有景点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承载乏力”。

(五)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

2012年汾河水库被当时国家环保部、财政部列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库之一。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总面积328.75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面积共564.42平方公里。发展旅游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污染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系统,加大区域内环境承载压力。因此必须寻找生态和产业互促发展、互惠共赢的契合点。

四、汾河水库周边发展乡村旅游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当地整体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当前最重要的是协调上级部门继续加大对汾河水库风景名胜区旅游宣传和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服务职能,逐步建立系统完备、运行畅通、社会参与度高的旅游发展格局。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制定整体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并据此制定各个项目的详细规划,坚决杜绝出现随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问题。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内要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确保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建设、综合交通、水资源、人才队伍建设等各类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互相扯皮等问题,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二)扩大招商引资,加快人才培养

必须坚持开放办旅游,树立“外商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引进一批战略合作者,将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理念、充足的资金、领先的营销策略、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旅游产业提速发展。

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并增强当地旅游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

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公开招考,选拔培训,鼓励支持干部参加旅游管理本科、硕士在职等方式的学习,还可以抓住文化部扶贫的机遇,通过文化部选送干部外出学习,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各旅游经营主体的管理人员都应该积极参加规范的培训学习,努力考取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或全国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岗位培训证书。

加强以导游为重点的各类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政府主导整合优质资源,推行企业主体、市场运行,以龙头企业带动文化旅游业在全县全面铺开,进一步开拓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格局[3]。

1.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投资的杠杆作用

设立县级旅游产业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规划、宣传、扶持、奖励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宣传造势吸引社会投资。

2.捆绑各类可用资金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利用合乎生态补偿、生态乡村建设示范工程、扶贫开发、水土保持、林业绿化、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投资,共同扶持整体包装,逐个完善旅游项目。

3.加大旅游招商力度

把重点旅游项目列入政府招商项目库,多渠道吸引外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4.拓宽资金来源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制定分配优惠政策,还应在配套扶持方面给予倾斜。

5.积极落实有关政策

落实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口联系旅游项目,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共建合力。

(四)将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特色化、自然与民俗化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要突出农业的特色、乡村的灵魂,也要在创新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就业的热潮,努力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倾力发展汾河水库周边另类特色的乡村农家乐升级和民俗生态旅游。

围绕旅游产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整体联动的旅游产业链,通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品位、塑造服务形象,形成商贸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同时还要开发以本地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商品,挖掘汾河水库周边山、水、乡村自然景观,融入生态休闲内涵,开发库区大水面和民俗渔村休闲避暑项目,集中打造一个大型康养中心项目,真正把省城后花园打造成百姓生态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五)统筹兼顾,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水源地保护

当地政府部门和汾河水库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监督和管理,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必须从立项、规划、建设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旅游产业发展对水源地带来的负面影响[4]。

1.落实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格执行各有关条例和规定,规范水源保护区域范围内的乡村建设、生态农业、旅游设施等开发行为,鼓励采取植树种草、护坡、导流、衬砌及排水等水土保持措施。

2.加强水库水生动物管理与保护

科学制定水库水生生物保护措施,达到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根据旅游开发和水源地保护实际要求,科学放养适量的有利于水质改善的水生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

3.科学研判水库的环境容量,有效利用下游河道水域

项目开发建设应充分考虑水库环境影响因素,切实落实水库水源改善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旅游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水源地保护区的下游水域和河道,充分利用汾河水库每年通过河道为汾河中下游生态供水150天的有利条件,开发河道竹筏、木排等自助性娱乐交通工具漂流,电瓶机、人力、风力等各种水上游乐设施。

4.落实水质改善措施

通过调节进库流量来减小污染,水库日常管理过程中应与省万家寨引黄局积极沟通,合理制订引水计划,控制污染物进入水库。

5.加强宣传,提高人们保护水源的自觉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从而自觉规范从业和旅游行为,使之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一个景点富裕一方群众,一片山水繁荣一个地区,乘着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壮大的东风,乡村旅游的高潮必将掀起。在汾河水库周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定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村级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汾河水库旅游
陪汾河走一走
漳河有一水库群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出山店水库
汾河水韵
出山店水库
旅游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水库上的“五老”安全巡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