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绒花的传承环境探析

2018-03-07谈元媛刘培峰

文化产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绒花技艺南京

◎谈元媛 刘 杰 刘培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传统绒花是将蚕丝煮熟后染色,用特细的铜丝为蕊制成不同规格的长绒条,再盘制成各种式样的花朵,供妇女和小孩佩戴的传统民间工艺品[1]。绒花产品颜色与品种十分丰富,又谐音“荣华”,因寓意吉利常作为贡品,为皇室宫廷所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南京工艺制花厂,实现绒花工厂化制作,绒花工艺品一度外销,十分兴旺。因时代发展的原因,曾遍布南京的绒花作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亟待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项目。

一、生存环境恶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其生产方式与当时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具有一定的活态属性,即存在维持其“生命”的生存环境。据于富业的研究归纳可以得出,其间不仅有自然生态环境,还涉及人文生态环境等[2]。

(一)绒花生产原料不足,制作成本较高

据赵树宪本人讲解,绒花制作工艺基本上没有改变,制作材料和工具都保持着原始状态。在非遗技艺传承中,原材料和传统工具都应该尽量保持原始状态,但也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绒花制作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工具颇为简单,但对天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尤其是蚕丝和特制的铜丝等。原材料的产量与质量,与绒花的制作与成品质量息息相关。

(二)绒花制作工艺复杂,难以发挥技艺优势

绒花制作技艺一直保持纯手工制作,产品样式需要随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南京绒花艺人必须制作南京传统绒花艺术品,还需要进行时代创新,与新时代的需求相结合。如赵树宪先生为电视剧《延禧宫略》提供的皇室绒花饰品,栩栩如生,蓝色绒制凤鸟图案引领一时风尚。但是电视剧中配饰的制作耗时较长,全部工艺流程都熟练的工作人员较少,生产效益不高。

(三)职业化传习人员少,传承难度大

虽然对绒花技艺感兴趣的人员颇多,但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先生表示仍然存在绒花制作技艺“无人可传”的问题。年轻的学习者缺乏,“职业化”的年轻手艺人更是少之又少。业余爱好者学习制作绒花的时间不固定,学习技能掌握较慢,学习态度轻率,造成绒花制作传承难度的增加,且年轻人往往会被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不能用心学习手艺和制作。

二、认知环境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传统文化,根植于社会历史,传承于社会环境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得到了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参与[3]。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允许传统技艺的存在,一种广大的社会参与保证传统技艺的发展,才是延续传统非遗的根本所在。社会性经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建立在能够被个体同化的基础上,影响着人的个体认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相适应,必然在社会生活和精神方面影响人们的认知,且大众也因此产生一种文化认同,对一定的传统技艺抱有积极态度。

(一)城市文化认同感降低,市民文化意识不强,南京特色文化优势不显著

南京本地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冲击表现为日趋多样。南京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具有新兴文化所没有的深厚底蕴而又无法彻底守住自身文化传统的边界,城市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丧失,“新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不强,文化认同感缺乏[4]。原本的“多元化”文化进而成为一种“无特征”文化[5]。在近日对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参观群众调查中得知,参观者大多对甘熙故居本身的历史了解甚少,对展出的南京民俗本身缺乏“亲切感”,对绒花等手工艺持“看热闹”的心态居多。

(二)参与“文化互动”不够深入,集中展示,反响平平

针对“绒花坊”的参观情况也进行了相应调查。从观众对绒花工作室的了解途径可知,近半数的观众是在参观途中路经“绒花坊”进而参观,有相对一部分观众被电视宣传吸引而来,而在新媒体和网络等方面并没有显出优势。在观众对“绒花坊”的观后情况上看,大部分观众表示仅作参观,看到绒花技艺感到新奇,会继续关注;较少的观众会在参观后当场购买绒花制品作为纪念,而调查中也不乏专门为了购买绒花制品而来的人群。

(三)宣传力度不足,营销渠道单一,情感共鸣缺失,无法满足普遍需求

“绒花坊”的宣传处于劣势,现其存在形式仍是民俗馆本身的集体工作室,且不善利用新型媒体宣传和在线营销策略,仅依赖于单一工作室的个人努力和柜面销售,这就导致绒花仅能在一定的参观群众中得到宣传,而想要推而广之困难重重。绒花的传承活动需要依靠特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更依靠于南京本土局部文化因地域、因阶段、因时代而生出的文化性格,而绒花始终难以站在“大众化”角度。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绒花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传承生存而不得不借助后续帮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普遍审美需求,这或将成为南京绒花传承环境中较为艰难的部分。

三、协调环境不足

就南京绒花而言,除申报非遗名录、开设工作室外,民俗馆也致力于为绒花技艺的传承搭建平台,陆续建立档案数据资料库,适时开展“技艺课堂”进校园等活动。从政府政策的规划实施、法律法规的提出完善到凭借民俗馆平台传播发展等,借助势头良好的外部环境协调,进一步努力“焕活”绒花记忆。然而,传承期间存在非遗宣传形式化活动过频,实际帮扶、鼓励措施缺失,传承人管理保护模式僵化,非遗职业化实施困难等问题,传承过程中的协调环境问题仍需得到关注。

四、结语

虽然南京绒花传承环境中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南京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都在积极作为,积极推动以绒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实施保护法案,协调外部环境,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等活动;努力解决认知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调整,推动绒花传承环境的改善,同时也需要工艺大师和传承者积极主动地克服生存环境的缺陷,开发出吸引人的新产品。将南京绒花制作积极引入美术类高校的设计专业,提高绒花产品的影响力,推动南京绒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绒花技艺南京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不会忘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绒花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扬州绒花”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