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地佛教寺院的导游讲解技巧
——以天王殿为例
2018-03-07侯江华
◎侯江华
(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 山西 晋中 045300)
中国传统佛教寺院建筑中,天王殿是进入山门内的第一重殿,是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及韦驮菩萨的重要殿堂。与其他佛寺建筑一样,天王殿承载着高深的佛教文化和精湛的佛教艺术。导游人员作为旅游活动中的“灵魂人物”,只有正确理解中国的佛教文化内涵,才能发挥其文化大使的作用,引导游客在欣赏佛寺景观的同时感悟佛教的魅力,接受心灵的洗礼。
一、挖掘佛教文化内涵,正确认识天王殿
佛教文化本是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与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碰撞,互相吸引,慢慢融合,逐渐本土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导游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宗教旅游景观的导游讲解中,如何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对游客产生影响,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创造性地阐发与运用,这些是导游从业人员应该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天王殿是汉地佛教寺院的重要殿堂之一,作为导游人员要想讲好天王殿,首先要深层次认识天王殿,了解其建筑布局,熟悉其供奉对象,理解其文化内涵,领悟其表法意义。为此,笔者与几位课题研究的老师先后查阅资料,与高僧访谈,进行认真考证和研究。本次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是建筑布局,二是供奉对象,三是表法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从建筑功能上来讲,天王殿属于“门殿”。所谓“门殿”就是殿的造型,拥有门的功能。既然天王殿属于门殿,其中的供奉对象就是用来守门的,和百姓家的门神一样,其主要是用来守护寺院、护持佛法。天王殿中的众神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四大天王”守护东南西北四方,护持佛法,是护法神;韦驮菩萨面向寺院大殿,守护寺院,守护僧众,是守护神;弥勒佛笑口常开,欢迎众生,是迎宾神。
二、运用导游语言技能,尽情演绎天王殿
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导游服务效果的好坏。优秀的导游语言可使景物生动形象,能使传说故事妙趣横生,使游客流连忘返。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导游人员,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多读、多听、多练,寻找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技能,努力使其升华成为自己的语言艺术。对天王殿的导游实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文化是一种觉悟文化,寺院内的塑像均有一定的表法意义,天王殿也不例外,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精心构思,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生活经历,尽情演绎天王殿。
对于弥勒佛,应该这样讲解:
大家看,这尊是大肚弥勒,他双耳垂肩,袒胸露腹,慈眉善目,笑口常开,右手握佛珠,左手握一大口袋,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他那笑眯眯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一定要欢欢喜喜。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呢?“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他教导我们要用平常心,用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大家到寺院上香拜佛都是为了祈求吉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多做些善事,做些好事,宽容大度,与人为善,吉祥幸福就会在身边常驻。
对于天王殿的讲解:
四大天王的表法意义应该是讲解的重点,讲解中应注意结合游客的职业,结合时代的旋律打动游客。对于四大天王,讲解结束时这样总结: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觉到,四大天王给我们上了一堂富有哲理性的课。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南方增长天王教我们增长知识、增长能力;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多读多看,开阔眼界;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善于倾听,勤于实践。这也正是常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学问的根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四大天王法器中暗含的那八个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才是真正的护法!
三、加强导游实习实训,精彩讲解天王殿
在导游活动中,导游从业人员都希望自己成为游客关注的中心,希望将游客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自己的讲解中。因此,导游从业人员必须讲究自己讲解的方式方法,善于启发联想,引导游客触景生情。首先要注意讲解策略,引发游客感情共鸣;注意轻重缓急,使讲解抑扬顿挫;同时还要热情洋溢,使讲解富有感染力;要善于释疑解惑,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导游讲解是一门艺术,既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又要注意情意表达的幽默性,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游客去领会讲解的内容,感受创设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导游人员在讲解训练中应针对不同的讲解对象灵活采用问答法,与游客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活跃现场气氛,激发游客的想象力,使游客感到参与的快乐。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游客的角度,设计一些游客感兴趣的问题、游客急于知道的问题以及游客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弥勒佛时,可以设定这样的问题,“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把弥勒佛塑成布袋和尚的形象?究竟布袋和尚和弥勒菩萨是不是同一个人?”把游客的疑问从导游的口中说出来,留出时间来让游客进行思考,然后再给出问题的答案,这种“问答”式的讲解与导游直白式地讲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在实际讲解中可以这样介绍:
听说过“竖三世佛”没有?据佛经记载,佛国世界中有三位相连续的佛。第一位是过去佛,称为“燃灯佛”;第二位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第三位就是这位弥勒佛,也称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据民间传说,大肚弥勒佛像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契此”是什么人?契此是五代后梁时期的高僧,他体态肥胖,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经常在锡杖上挂着布袋,云游四方,到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在他圆寂时,留下一句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说完之后就安然而逝。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原来这位和尚竟然是弥勒佛的化身。后来,人们便依照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由于布袋和尚的形象通常是面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民间将其视为财神进行供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导游讲解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靠的是不断学习和细心观察,依靠的是对知识的积累和对文化的感悟。为此,必须加强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鼓励学生勤加练习,仔细领悟,正确把握宗教景观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让导游讲解能起到启迪人生、陶冶情操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