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2018-03-07叶琪瑛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闽北理论课革命

叶琪瑛

(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升华。高校思政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知识。地方高校即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省属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任务的各类院校。武夷学院地处中央苏区——福建省武夷山市,是地方所属本科院校,为闽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以武夷学院为例,把闽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讲好闽北革命故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开放式实践教学,变学生“被动式”实践为“主动探索式”学习,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有用人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一、红色文化为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

红色文化是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文化,蕴含着革命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与丰富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时期的“人、事、物、魂”。即:革命时期的革命志士、革命烈士及其所用之物;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以及有着重大影响的活动或历史事件,体现为革命精神和革命理论。闽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闽北人民共同创造、积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闽北人民进行革命积淀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区域先进文化。闽北红色文化包含着见证闽北革命时期的“人、事、物、魂”,其中蕴含着具有闽北特色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以及革命将士和人民群众的革命事迹。

闽北革命时期党组织的建立、革命活动及红色文化生成:新中国成立之前,闽北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劳动阶层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挣钱不够交捐税,吃了上餐愁下餐,一家穿得破衣裳,冬天盖得烂棉被,睡在稻草里,过年菜头煨萝卜。生活环境已经到了人们无法容忍的地步,引发了闽北人民的愤怒。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闽北人民求生存、求平等、求自由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标志着文化发展有了主体力量。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闽北,闽北进步青年学生积极响应。闽北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己任,纷纷成立各种读书会、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及先进思想在闽北传播。这为中国共产党闽北地方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的准备。闽北人民开始觉醒,形成一支最富有革命性的社会新力量,掀起了闽北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闽北青年杨峻德、徐履峻等进步学生先后外出,求学于榕、沪、杭、京等地,将马列主义以及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学传播到闽北。1922年,在京求学的杨峻德与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同乡葛越溪,筹办《建声》半月刊,意味福建、建州之声。该刊以政治评论为主,结合当地的经济、政治状况,抨击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揭露社会黑恶势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5年至1926年间,杨峻德等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杨峻德等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回闽北开展工作。杨俊德回到闽北后,根据中央“凡有党员3人以上的地方均得成立一支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的规定。1926年7月正式成立闽北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建瓯支部。闽北有了党的组织和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1931年,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在洋庄乡坑口成立。大安成为闽北苏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最终取得革命胜利,被誉为“闽北红色首府”。闽北革命涌现出许多的革命志士和革命事迹,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存物和永放光芒的红色精神,形成了具有闽北特色的红色文化,为地处闽北的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材料。[2]

二、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3]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道德意识的全面协调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文化是人化的,却有化人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文化力作用,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优势种”地位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4]红色文化应该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优良基因新的组成部分。武夷山市革命老区有:方志敏手迹--“红军万岁!”,列宁公园内有闽北革命纪念馆、英雄纪念碑等,上梅暴动革命遗址,赤石暴动等革命纪念馆。苏区“红色首府”——大安,于2004年12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闽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大安苏区是武夷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内化个体意识并外化为良好行为和道德习惯的重要课堂。武夷学院思政课教学把难以在课堂进行或在课堂内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水平的教学活动,搬到大安苏区、赤石暴动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定场域,通过对革命遗物、遗址、遗迹等历史遗存和纪念碑、纪念堂、纪念馆等纪念场所开展现场教学,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身边人,说身边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实现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的教学目标,具有新时代价值。全面考察闽北红色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在闽北地区进而在全省范围内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的精神力量提供支持。利用好红色文化活的灵魂,可以为当前加强学校党性建设,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抵制校园负面消极现象,树立理想信念提供原动力。习近平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5]

三、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

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偏重于关注政策、经费、实践基地等因素,忽视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教、真用”的问题;只注重对基地现有资料的参观、学习,忽视教师考察、梳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教育的第一手资料问题;注重实践教学学分的落实,忽视将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实效性问题;注重学生对红色基地知识的了解,忽视了场外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问题。因此,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融的常态机制,保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有效路径:

1.建设红色文化教学师资队伍,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史学研究

探讨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师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教、真用”,深入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地方红色文化,深入革命老区开展调研,搜集整理闽北革命历史,从认识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的思路拓展价值视角,并与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联系起来,从理论层面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现象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起来。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闽北红色文化本身的历史遗存、其繁衍并存续至今的时空变迁,挖掘、发展与传承闽北红色文化;从多维视角去领悟闽北红色文化的深层意味,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从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历史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活动,研究红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征;从文化记忆、文化认同视角,专题研讨闽北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与路径;从收集、整理文物、文献、史料到实地调研、访谈、典型案例分析,集聚红色文化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手段、效果,提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使科研与教学良性循环,传承红色文化、守住本土文化的本位,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6]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专题式红色文化教学体系

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注重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武夷学院定期组织本科生赴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题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了解闽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的历史,缅怀英雄,把闽北革命斗争中的“人、事、物、魂”分专题,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辅助材料,把实践教学基地红色文化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完善专题式红色文化教学体系。通过基地建设,形成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学生根据学习、调研专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触摸革命时代,感悟先辈人格力量,制作PPT,在学习思考中收集、汇编、研讨材料,从而认同革命历史和革命理论。要完善专题式红色文化教学体系,实施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要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为中心,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教学接地气、获实效。

3.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在体验型、参与型、调研型为主要实践类型的基础上,构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合理安排闽北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教学学时与内容,实地调研、访谈、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对分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班级、小组讨论,把中国革命史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有机结合,采取经典阅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学生在讨论中,传递理论要素与正能量,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自觉对闽北红色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实现教与学双向良性互动,提升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开设校选课程,成立“红色文化读书会”

开设“红色文化”校选课程,进一步拓展学习红色文化的广度深度。红色文化“校选课”要坚持让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常学深学、深悟常新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了解和认识闽北革命史。“红色文化”校选课实践教学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加深学生对国情、世情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红色文化读书会”要从认识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的思路深挖闽北红色文化的内涵,拓展红色文化价值,从革命活动的实践,为大学生成长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学生要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迈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使中国强起来!

5.创设共建模式,为实践教学提供平台与团队支持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不同,让学生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项目建设,为学生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平台与团队支持。组建“闽北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团队成员由教师和学生参加,与地方共建项目。任课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指导项目的实施过程;学生开展项目论证、实施全过程,撰写调研报告;教师考核学生的成绩,将红色文化研究项目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武夷学院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丰富的闽北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衔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研究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教学实践平台、学校与社会的共建项目得到有益的补充,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真正起到培养情感、弘扬优良传统、入脑入心的最佳效果,为区域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武夷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将革命活动纪念日深入课堂案例教学,以“闽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考察闽北红色文化在闽北这块沃土中发芽、生根、成长的革命背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土壤、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环境,调研闽北革命“红旗不倒”的内部规律,分析闽北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红色文化的思想来源、主要构成及时代价值,对闽北红色文化进行梳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文化力作用,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6.以特色活动为主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道德意识,着重于公民个体的马克思主义内化和社会有用人才的培养。各门课程根据专业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开展以特色活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如:读一篇“经典原著”,唱一首“革命歌曲”、写一篇“读书笔记”、制作一部“我爱我校”微电影、举办一次“我爱我的祖国”、“新时代的担当”等实践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人伦美德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将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融入思政课堂中,用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猜你喜欢

闽北理论课革命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