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传统“特色小吃”的翻译及国际传播
——基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2018-10-26林瑞云
林瑞云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漳州特色小吃的研究现状
当今学界对于福建饮食文化的研究多将注意力聚焦在各菜系大菜佳肴的名称及文化内涵的翻译上,例如,翁小云关于闽菜译名的4篇论文;赖德富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讨闽菜名的可译性限度与文本移植;卢振潇从功能翻译论视角研究闽菜译名的翻译策略;以及王运华从语用功能角度探析闽菜谱的英译。而小吃,这种凸显当地风俗民情的重要饮食文化,相关研究却极少。
截至2018年7月,在中国知网(CNKI)上输入主题词“小吃”并含“翻译”进行检索,共搜出各地相关论文32篇,涉及地区有河南、云南、广西、新疆、四川、甘肃、宝鸡、山西、福建、西安、武汉等;以主题词“福建小吃”并含“翻译”进行检索,仅搜出2篇相关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黄丽丽的《功能论视角下的福建小吃英译探索》和黄梦斯的《文化空缺视域下福建特色小吃的英译研究》。张丽丽以功能目的论为基础而黄梦斯则针对词汇或语义空缺的具体情况分别探讨福建特色小吃的英译方法。虽然仅有两篇论文,但这说明小吃文化已经开始引起省内有关学者的关注,其系统研究已渐具雏形。但上述两位学者对于小吃的翻译研究仅停留在“福建省”这个大范围内,并未对小吃的类别进行具体地域上的划分。从促进福建各区域旅游发展、弘扬当地文化这一意义层面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具体到漳州,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以及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其小吃文化的对外宣传,特别是英译研究,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如果在“中国知网”上缩小搜索范围,输入“闽南/漳州小吃”可以搜到3篇相关研究文章,其中张静容的《论闽南俗语中的小吃文化》和林瑞云的《漳州传统小吃的特点及文化内涵》虽涉及小吃,却非翻译研究。唯一一篇与漳州小吃英译相关的研究是洪韦韦的《漳州小吃文化及英译探析》。
综上所述,当前漳州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的状况极其不尽人意,作为个案的漳州小吃专题翻译研究更是几乎呈现了空白状态。极具民俗色彩的漳州小吃文化欠搜集欠整理的研究现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与强化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海丝”倡议极其不符。本着突出“海丝”文化中地域性的“闽南乡土文化”的目的,漳州特色小吃的翻译及对外宣传工作迫在眉睫。
二、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是20世纪语用学领域的两大重要交际理论。
虽然关联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语际间的理解问题,但无法说明:对话语理解至关重要的关联假设与具体语境(社会关系、人们的身份地位、说话发生的时空等)的关系,以及根据关联假设所选择的话语方式与语境假设的关系[1]。
顺应论通过选择顺应可以解释上述问题。顺应论对顺应对象(语言结构和语境)的描述十分具体、充分和到位。它仔细勾画出了语境的具体成分以及与之相顺应的语言要素[2]。但是语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完成复杂的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的?显然,顺应论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处理好。
Gutt是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理论研究的第一人。国内学者杨平克服关联理论描述性不足和顺应论解释性不足的缺点,在吸取两大理论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关联—顺应模式。国内另一位学者宋志平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领域,提出顺应理论下的翻译模式,将翻译过程表述为一个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3]。曾文雄将杨平的关联—顺应模式应用到翻译领域中,并根据宋志平的顺应性翻译模式,提出文化关联顺应翻译模式[4]。但该模式对翻译过程的描述还是明显侧重于顺应,关联所占比重甚小。而且这一模式在叙述文字上显得冗长杂陈,逻辑条理也欠清晰。
笔者以国内学者杨平的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基础,同时借鉴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国内学者宋志平的顺应性翻译模式和曾文雄的文化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优点,提出关联顺应翻译模式。该一模式为:解读源语文本,选择最佳关联意义——选择关联顺应的对象或层面,明确翻译目的——顺应源语和译语语境——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传达最佳关联意义,完成翻译活动。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关联顺应翻译模式Fig.1 Relevance-adaptation translation model
根据上图,这一模式分五个步骤描述翻译过程:首先,译者需解读源语文本,通过剖析源语语境获得最佳关联意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最佳关联意义的同时,译者需明确翻译目的。明确翻译目的首先需就译文所要顺应的对象或层面进行选择。也就是说,翻译做出来是要给谁看的,是给儿童看还是给成人看,是给知识分子看还是给普通民众看。确定完读者对象或翻译层面,译者还需评估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评估他们的知识层面、接受能力等。对译语语境有了明确认知之后,译者以此为依据顺应译语语境。当然,顺应源语语境中作者的翻译意图也是必需的。为了达到更好顺应的效果,一定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是必要的。关联顺应翻译模式强调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用。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使译者的表达更加精确到位。综合上述这些翻译元素,也就完成了翻译任务。
可以说,关联顺应的翻译模式是杨平的关联—顺应模式在翻译中的应用。它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5]。
三、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漳州特色小吃翻译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的厦漳泉三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合作构想,着力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世界级旅游圈”。然而漳州的旅游市场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其地域文化如何区别于同宗同源的厦门和泉州的闽南文化,突出自身的特色,取得更大的产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漳州小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鲜活的本土色彩,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别具一格的烹饪技艺和独特魅力日益获得海内外游客的赞扬和肯定。它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应作为一特色项目加以开发和推广。
(一)漳州特色小吃的翻译应以促进本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为目的
闽南的饮食习俗大同小异。这个“异”体现在地方小吃的特色风味上。比如“蚵仔煎”这一特色小吃厦漳泉三地都有,但做法各不相同,风味自然因地而异。
小吃代表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小吃的名称含有方言;其形状、由来、俗语、典故等又构成了小吃的文化内涵。这些独特的文化特色应该成为对外交流传播的亮点。因此小吃名称的翻译除了要让外国游客有品尝的欲望,更要试图通过“小吃搭台”进行三个层面的文化传播:交流饮食文化、传播民俗文化和推广闽南方言文化。
闽南语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语系之一,不仅通行于印尼、马来、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圈。闽南方言的交流和推广可以为饮食文化的交流和民俗文化的传播牵线搭桥;而蕴含着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美食美景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又将促进闽南方言文化的交流和推广。
(二)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漳州特色小吃翻译策略
中西饮食文化有很大差异。面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时,外宾往往不能理解一些饮食名称的内涵意义,一些与特定文化相关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容易造成词汇空缺的现象。对于“文化负载词”,不仅外宾难以理解,即使是中国人有时也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在漳州街头巷尾的糕点摊铺随处可见的一道传统小吃“发粿”。它以面粉和红糖制成。外形、口感类似松软的蛋糕。“发粿”经常被译作“Black-sugar Cake”以迎合外国游客的认知心理,促成形象重叠。然而,在漳州“发粿”不仅是一道美味的点心小吃,更因其制作过程中“发面”这一工艺而被赋予了“年年发财兴旺”的寓意,成为了当地人逢年过节、拜天地、祭祖必备的贡品。“Black-sugar Cake”译出了“发粿”的形和味,但它用来寄托人们美好祝福的文化信息却没有适时传递出来。
本研究引入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为该项目提供理论引导与支持。依据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翻译活动涉及两个过程:一个是关联过程,另一个是顺应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关联与顺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5]。译者首先要找到外来游客与小吃文本的最大关联性,正确理解小吃的原料、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同时兼顾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外国游客的接受心理,明确传达小吃的菜品信息。然后顺应文化传播的交际意图和地方菜名的语言特征,传递小吃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接下来,笔者就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为载体,深入探讨漳州特色小吃翻译的三个步骤,以期归纳出漳州特色小吃的翻译策略。
1.译出菜品的主辅料、口味和烹饪方式,与外国游客取得认知上的最大关联性。
以漳州脍炙人口的小吃“菜头粿”为例。在闽南语里“菜头”指的是那种又大又白的水萝卜,秋风乍起时味道尤为鲜美。“菜头粿”也往往在这个时候现身漳州街头。它是用白萝卜为原料,辅以磨细的米浆上屉蒸出来的糕粿。这道小吃本源于潮汕,只是漳州人在吃的时候还要将其煎至两面金黄,再蘸上配制的蒜蓉酱(也叫甜辣酱),入口才酥脆,且鲜香四溢。翻译这道小吃时,译者除了要熟悉传统小吃的原料、制作工艺、烹饪技巧,另外还要以外国游客的认知水平、语言习惯以及文化背景为考量,对菜肴原名的表现形式进行适当的语用调整,通过烹调法+主料名+with+汤汁的翻译方法展现这道小吃的精髓,因此这道小吃可以译为Pan-Fried Turnip Cake with Sweet-Sour Source of Garlic。这样一来外国游客仅从名称就能了解小吃的原料、做法和吃法,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达到了“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吃得高兴”的目的。
2.顺应译语语言特征,以音译的翻译策略传递地方语言文化信息。
小吃因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在翻译时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对等或语义对等:在顺应外国游客的饮食习惯的同时,还要从弘扬并传播漳州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使小吃译名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以传达地方语言文化信息及小吃原名的艺术感,满足外国游客的文化猎奇心理。像包惠南、金惠康、王银泉这些业内专家都提倡对那些具有浓郁民族语言特色的词汇进行音译[6]。中国的一些大众食品如馄饨(Wonton)、豆腐(Toufu)、饺子(Jiaozi)、包子(Baozi)、月饼(Yuebing)等就被音译成英语,为广大外籍人士所接受,并以外来词的形式收录于字典中。因此,使用音译的翻译策略翻译小吃名称不失为体现地方语言特色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今天,本身就带有浓厚闽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漳州小吃名称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特色和优势。但要将闽南语本身的语言特点反映到英语中并非易事。例如,“锅边糊”在漳州叫“鼎边垂”,“手抓面”叫“豆干面份”,“海蛎煎”叫“蚵仔煎”等等诸如此类,但这只不过是普通话的谐音仿声,方言的叫法又有所不同。中文普通话可以用汉语拼音表示,而闽南语是地方性语言,它的很多词汇连普通话都无法表现,更何况英语。再者,作为译语对象的外国游客不同于在华留学生,他们不懂且不会专门花时间系统地去学习汉语拼音。因此,为了音译小吃名称的闽南语发音,译者有必要寻找语音表现形式上的最佳关联性。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蜚声海外的漳州籍双语作家林语堂老先生已经在他的多部作品中给了我们启示。
威妥玛拼音是英国前驻华大使馆参赞威妥玛于1868年发明的。在1958年中国大陆推广汉语拼音之前,世界上流行用威妥玛拼音来表现汉语名称的发音。由于它比较贴合南方地区(如江浙、两广、江西、福建、安徽)的方言,林语堂在作品中多采用威妥玛拼音进行音译,其中以《赖柏英》最为突出。林语堂通过将闽南方言词语译成英语,把闽南话、故土漳州的山水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精彩地呈现在西方人眼前,使得《赖柏英》这部小说充溢着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和鲜活的漳州地域风土人情。书中的“荔枝”音译为“lichee”并沿用至今;“阿公”,即祖父的意思,译作“AKong”;闽南语“查某”是女人的意思,音译为“tsabaw”;“Bong-ah”一说“罔仔”,在闽南语里是“傻子”的意思。闽南语中的“-ah”相当于英语中的后缀,汉语译为“仔(zhai)”,使用频率很高,比如“小珠”(姑娘),在闽南语里就叫“珠仔(Chu-ah)”[7]。林语堂运用威妥玛拼音再现闽南方言的发音,音译之贴切,乡味之浓郁,曾让多少缅怀故土的龙溪(漳州旧称)人闻之乡情满怀,也让多少外籍友人对那异乡的风土人情动容神往。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推行了汉语拼音之后,威妥玛拼音法虽然只在港澳台地区及西方世界盛行,但老外游中国,碰到一些大众小吃还是喜欢用西方的叫法,比如“馄饨”是 Wonton(不是汉语拼音“Hundun”);“豆腐”是“Toufu”(不是“Doufu”);“广东点心”是“Dim Sum”(不是“Dianxin”);“宫保鸡丁”是“Kungpao Chicken”(不是“Gongbao Chicken”)。鉴于威妥玛拼音在漳州小吃名称闽南语发音上的关联性,从顺应漳州小吃品牌国际化推广意图的角度,综合考虑外国游客对于汉语言表现形式的接受力,笔者建议善用威妥玛拼音法向英语世界展现漳州特色小吃所蕴含的独特闽南风情。
3.结合翻译过程中关联和顺应的特点,采用“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翻译漳州小吃名称
用音译闽南语的方法为小吃品牌唱名,可以“唱”出小吃的闽南风和漳州味。小吃的音译名本身就是彰显小吃漳州特色的标签。但是音译名在英语国家人士中引发的文化预测一般不会等同于中国人的文化预测[8]。为了有效传达漳州小吃所承载的独特民俗文化信息,译者应在音译的基础上适当加注,加注的内容可以是小吃的主要食材、制作工艺、食用方式,也可以是这些小吃背后所蕴含的风俗、典故或俗语。总之,通过“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我们不仅能让外国游客领略到闽南方言的诙谐有趣、古韵盎然,还可以丰富充实漳州小吃的文化内涵,推动漳州本土方言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
(三)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漳州特色小吃翻译方法
如何善用“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漳州特色小吃呢?笔者尝试从关联和顺应两个维度,通过采取有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剖析这一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1.“音译”漳州小吃名称
“音译 ”属于异化翻译法,即主张保留源语的语言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源语的异域风格。为突出漳州小吃译名的地方性,小吃名称的闽南语发音首先应讲究地道。蚵仔煎,汉语拼音Ke Zai Jian。但这个叫法与闽南语的发音相去甚远。根据闽南语的音准,按照威妥玛拼音的形式,“蚵仔煎”其实应该音译为O-ah Chien。
在百度上可以搜索到汉语拼音和威氏拼音的音标对照表,但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切忌对小吃名称的汉语拼音进行字对字的威氏拼音转换,这样会造成小吃名称闽南语风味的流失。以漳州名小吃“豆花”为例:按照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转换法,“豆”汉语拼音为“dou”,转换为威妥玛拼音为“tou”,“花”发音不变。因而“豆花”若根据汉语拼音进行威氏转换的话应音译为“Touhua”。但漳州人并不这么叫。在闽南语里“豆”发“dao(汉语拼音)”的音,按照威氏拼音的音标,“dao”读“tao”;“花”字的汉语发音与闽南语音同,所以漳州人口中的“Daohua(汉语拼音)”音译成威氏拼音便是“Taohua”。
2.根据情境,合理添加注释
在音译小吃的闽南语名称之外,译者还需对漳州小吃进行解说式的翻译。这种解说式的翻译就是在小吃的音译名之后进行注释,相当于“归化翻译法”,旨在淡化源语的陌生感,努力与外国读者取得最佳关联,以有效传达漳州特色小吃所蕴含的独特民俗文化。对漳州特色小吃进行注解,其内容除了要反映小吃的食材和制作工艺之外,还可以涉及与小吃相关的风俗习惯、典故传说和俗语等文化信息。但是,面对小吃英译名出现的场合、环境以及对象受众的不同,英译的注释内容也应顺应情境有所调整,体现出不同的针对性。现就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所涉及的相关路径及对应的英译方式做如下情境化梳理:
(1)酒店餐厅的英文菜单。
酒店餐厅一般是吃饭的场所,游客的主要目的是吃,因此小吃的英译注解除了要直接体现小吃的食材和烹调方法之外,还需简洁精炼,以便“一目了然”,迎合就餐心理。拿“豆花”来说,在北方叫豆腐脑,因其细嫩绵柔、玉雪可爱而风行大江南北。“豆花”多有咸甜之分,甜豆花的吃法大致相同,淋上糖浆即可。咸豆花则因地而异,漳州的咸豆花沿袭了潮汕一带的吃法,除了佐以酱油、味精、菜脯(萝卜干)粒、沙茶酱和芫荽外,还额外添加了木薯粉丝,搭配豆腐花更显香滑顺口、咸香得宜。在漳州,食客进店多点咸豆花,因此豆花粉丝逐渐成了咸豆花的代名词。
彰显漳州豆花的又一特色的还有它的配料,如猪大肠、猪肺片、壳仔肉(猪肝沿)、蛋、豆腐、猪/鸭血、笋干等卤料,以及炸糖醋肉片、腊肠、五香等各式小点。译者在翻译豆花粉丝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漳州味,除了要强调烹调手法的不同外,这些小吃配料也是点睛之笔。译者可以这样处理漳州“豆花”的英译:Taohua(Beancurd Jelly with Vermicelli Made from Tapioca Starch,which is always served with a mixture of marinaded Toufu,egg,dried bamboo shoots,offal,such as intestines and lungs,in addition of other snacks,such as crisp sweet-sour pork,sausage,ect.in Zhangzhou.)。
许多译者在翻译豆腐花时喜欢将之定义为Beancurd Pudding。殊不知Pudding一般指甜食,而豆花的吃法有咸甜之分,漳州这边所谓的“豆花”指代的便是咸豆花,故用“Pudding”不甚准确。Jelly通常指“果冻或胶状物”,形似布丁一般软糯却无口味上的区分。因而用Jelly来表现豆腐花的形状性味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那些饮食习惯迥异于我们的外国游客,适当归化有利于快速达成共识,这不失为一种寻找关联、缩短文化距离的方法。
(2)英文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英文报刊杂志和旅游、文化宣传类网站属于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媒体,为了便于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获取信息,一般配有色彩鲜艳的高清图片来吸引读者的眼球。针对漳州特色小吃的文化宣传,译者可以在这些赏心悦目的图片之后添加一定的文字解说。这些文字解说不应过于冗长繁琐以便迎合读者之于这类快餐媒介的阅读习惯。此外,由于这类宣传媒体还发挥着文化传播推广的阵地作用,小吃的解说文字就不能只停留在取得食材关联性的层面上,还需顺应文化交流的现实语境,适时传达小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信息,如某道小吃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或者是某道小吃所涉及的传统习俗。
以漳州的“卤面”为例。它类似于山西的“打卤面”,但是“打卤面”作料简单,只有西红柿、蛋和面。漳州的“卤面”则带有浓重的沿海特色,汤头用鱼露调和,采用了肉丝、笋丝、蛋花、香菇、鱿鱼丝、干贝、干虾仁、黄花菜、炸猪皮等数种原料;面是独具漳州特色的“油面”,因加了“碱”而成黄色,为了不使面条黏糊在一起而抹了油,吃起来Q弹爽滑且金黄澄亮、卖相极好。漳州传统意义上的卤面实际上是一碗什锦海鲜面,制作手法出奇简单,只需将各种佐料投入沸水中煮熟,然后倒入红薯粉勾芡并打入蛋花即可成汤卤。油面烫过开水后就淋上卤汁,最后撒上炸脆的蒜丁、烫熟的豆芽和韭菜。由于风味独特、作料丰富,“卤面”因而成为了漳州人婚丧嫁娶等重大节庆日必备的佳品[9]。所以漳州“卤面”的英译可以这样处理:Lor mee(Assorted Noodles in Thickening Starchy Soup with Shredded Pork and Bamboo Shoot,Dried Squid,Scallop and Shrimp,Egg Drop,Dried Mushroom and Day-lily Buds,Crisp Pigskin and so on.It’s often served to entertain guests in grand festival occasions according to Zhangzhou’s customs.)
(3)导游类的英文书籍。
这类介绍某地人文习俗的英文读物属于畅销书系,一般是游记,引导读者如何在当地吃喝、游玩、购物、消费。一本书就像一页页笔墨浓郁的招贴海报,吸引着读者前往一探究竟。很多外籍读者经由这类书籍对某地的文化景致产生兴趣进而前往猎奇。正因为这类读物有很强的号召力,译者可以尝试在这类读物中全面展示小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以期达到用动人的文字感染外籍读者,发展当地特色旅游的目的。
源自诏安的小吃“猫仔粥”背后就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光听名字,大家都会以为那可能是用猫肉煮成的粥或是专门喂猫的粥。其实不然。“猫仔粥”的由来是这样的:清朝年间,诏安城内有户官宦人家。祖母太夫人以封建礼教持家。全家上下十几口人都不敢逾矩。老太太的长孙成婚后见其妻料理家事辛苦,自己却只能在厨下吃家人饭后的残羹冷炙,心中不忍,遂想出一招妙计:买了几只猫仔养在厨下。他每日借口给猫仔做粥,到厨房用鱼、虾、肉等食材快速地为爱妻做好粥食。有一回,长孙刚把粥做好,就碰上老太夫人来厨房检查。问及桌上的粥,长孙急中生智,说:“这是猫仔粥啊,就是把剩饭剩菜掺在一起给猫吃的。”老太夫人因家中确有养猫便也信以为真。小夫妻俩因这猫仔粥恩爱无比、情意更深。猫仔粥也就因而流传开来[9]。
译者在翻译这道小吃名称时,可以在音译之后加注介绍这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如:Niao-ah Mai(Assorted Congee with Slices of Pork,Liver,Fish and Mushroom,Shelled Shrimp,Oyster,ect.It stems from Zhao’an County of Zhangzhou.In Qing Dynasty,there lived a great family in Zhao’an County,where the Grandma is the housemistress and in charge of everything.In terms of the family rules at that time,the eldest granddaughter-in-law had to prepare meals for the whole family,but she herself only stayed in the kitchen to get the cold leftovers every day.Her husband,the eldest grandson,was very sympathetic to his bride.So he bought several cats and feed them in the kitchen.The eldest grandson always made excuses of feeding cats in the kitchen but actually cooked something fresh and tasty for his wife.One day,the Grandma suddenly showed up in the kitchen when the eldest grandson was cooking meals.“I’m cooking for my cats,Grandma,”he had a quit wit and relieved the Grandma’s doubt.Since then,the young couple had deeper affection and the congee spread up among the folks.)
对于 “粥”,很多人习惯上以为是porridge,但porridge在西方通常指麦片粥,而congee指大米熬成的粥。猫仔粥正是用米饭、海鲜、猪瘦肉等原料烹制成的一碗粥,粥清见底,米白、虾红、肉赤,色泽相映,清鲜醇美,风味独特。因而,congee用于猫仔粥比之porridge贴切。
漳州小吃中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和合包、蚵仔煎等。这一情境下的小吃翻译应以清楚解析小吃背后的民俗及饮食文化为首要目的。
四、结语
对于漳州传统小吃,译者应根据小吃名称出现的不同场合和受众特点,充分发挥各个媒体渠道的作用,合理制定翻译策略和具体内容,以便外国游客在饮食和文化层面取得最大关联,同时顺应民俗、饮食、闽南方言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个大情境,奠定漳州特色小吃翻译体系化、标准化的基础,积极推进漳州地区美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并且也为其他区域的特色小吃翻译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