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上网行为自我调节及父母监管方法的质性研究
2018-10-26苏文亮袁正然林小燕
苏文亮,袁正然,林小燕
(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根据中国互联网第41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10-19岁这一群体占了19.6%[1]。互联网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为他们的学习、交流等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网络成瘾[2]。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比例介于8%-13.7%之间[3],在某些地区中青少年群体已成为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的群体[4]。不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严重地影响了正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与自我发展[5]。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已有学者尝试了很多的预防和干预方法,大多侧重于探讨如何通过专业化的措施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进行干预,而且干预方案的实施多数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和指导,因而限制了其推广性。事实上,不少青少年及其家庭原本就存在着控制上网行为、提高健康上网程度的努力和尝试,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和改进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虽然目前已有学者探讨了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如何在网络使用上进行自我改变[6],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改变策略包括危害觉察、情绪唤起、决心信心、时间管理、回避刺激、阻断刺激、替代行为等方面,但由于中学生与大学生在心理发展阶段、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在网络使用偏好上也有差别[7],尤其中学生的父母在上网问题上与他们的互动与监管与大学生也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群体的上网行为自我控制方法进行探讨。
父母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监管(Parental mediation)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与学校提供的健康上网教育被认为是预防青少年不良上网行为的两个重要渠道[8]。而目前国内关于父母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监管方法尚缺乏实证的研究,因此亟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本研究将通过访谈探究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上网行为曾经采取过哪些控制的策略方法,以及其父母对他们上网行为所采取的监管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中学生健康上网以及父母实施有效的监管实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根据自愿原则选取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被试。被试的入选条件为自认为有一定程度沉迷网络问题。最终获得有效被试16名(编号为S1-S16)。其中男生9名,女生7名,初中生6名,高中生10名。他们一周的平均上网时间为14.16±14.38小时(最小2小时,最多56小时),而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的平均得分则为3.06±2.21,年龄 13-19 岁(M=16.69,SD=1.89),其中 5 个符合诊断标准(得分≥5),4个符合倾向(3-4分)。访谈被试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上网行为访谈提纲。内容包括上网现状、上网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对现状进行评价、曾经使用过的改变方法、打算使用的控制方法,容易诱发上网的情境以及求助方法、父母对他们上网的态度,使用的管控方法等情况等。(2)人口统计学和上网情况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年级、学校性质(是否重点校)、每周上网时间、主要上网内容等。(3)网络成瘾诊断问卷。采用美国心理学家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9]。该量表共8个题目,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分数越高代表网络成瘾程度也越高,总分≥5分可被视为网络成瘾。
(三)研究程序
(1)访谈。1)由4名受过质性研究方法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担任访谈员。2)访谈开始时首先告知访谈员的身份及本次访谈的目的与意义,强调访谈匿名性与研究用途,并在得到被试的许可下进行录音。3)访谈过程中访谈员以访谈提纲作为参考,对中学生进行提问,充分发挥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共情与具体化技术。4)访谈最后邀请中学生填写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并向他们送出小礼物作为参与报酬。5)每次访谈结束后,访谈员都及时撰写日志,描述访谈中的相关细节及感受。(2)转录。将访谈的录音资料逐字转录为文字文本。访谈录音最长为35分钟,最短为10分钟,共计270分钟,平均每位17分钟。文本共计53063字,平均每位3316字。(3)分析。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策略,并运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 5.0对访谈资料辅助进行编码与分析。研究人员先浏览完全部的访谈资料,然后制定初步的编码方案。而后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最后比较两人的编码结果,对不一致的地方通过讨论最后取得一致。
二、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的上网行为自我调节方法
通过对16名中学生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调节上网行为的方法主要有27种(一级编码),经过对这些自我调节方法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将它们概括为四类:主观决心、转移注意力、上网环境控制,以及时间管理(具体编码及分类见表2)。根据统计结果,提及次数较多的方法类别是主观决心和转移注意力。
1.主观决心
主观决心是指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性,下决心减少上网行为,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访谈片段:“我就是在心里告诉自己,应该学习了。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S2)“(打算以后)少玩些网络游戏,查点资料还有意义的东西。”(S5)
表2 中学生上网行为自我调节方法编码分析Tab.2 Coding analysi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self-regulating strategies on Internet
2.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指通过做其他事情来转移自己想上网的冲动,从而减少自己的上网行为。访谈片段:“(想上网的时候)做点课外题,和朋友出去玩一会儿,帮家长做家务。”(S8)“有时候出来活动活动就可以不玩电脑了。”(S10)
3.上网环境控制
上网环境控制是指通过遮挡、转移或远离电脑或手机等方式,消除当前环境中诱发上网的刺激物,提高达成上网行为的成本和难度,从而减少个体潜在的上网失控行为的发生。访谈片段:“把电脑那根线给拔了,然后把电脑给封了,贴上封条。结果就是那一段时间就不玩了,基本上,然后后来等后来放假就又玩了。”(S9)“手机上交给父母,还有就是自己手机放一边不去理它。如果是在学校还会把手机放在宿舍,或者其他自己不容易看到的地方。”(S14)
4.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有计划地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与上网时间。访谈片段:“给自己列个计划表,到时间就去学习,学累了听听歌。真的无聊了就上网聊聊天。”(S3)“作业做完了,没有事干的时候(才允许自己上网)。”(S2)
(二)父母对中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管方法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中学生受访被试提及父母对于他们上网行为的监管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别:上网时间管理、上网内容管理、上网环境管理和奖惩措施。具体编码及分类见表3:
表3 父母对中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管方法Tab.3 Supervision methods of parents on Internet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上网时间管理
上网时间管理是指父母通过给孩子提要求、建规则、给提醒等方法,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时候可以上网以及多久是适度的上网时间,从而避免上网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个类别下的方法他们提及的次数最多。
2.上网内容管理
上网内容管理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上网内容或用途加以规定,鼓励有意义的、对学业有帮助的上网行为,同时禁止一些不良的或容易产生依赖的网络活动。
3.上网环境管理
上网环境管理是指父母针对孩子上网依赖的情况或倾向所实施的阻断小孩与电脑或网络接触的努力(不让孩子用电脑或上网),或者是强化监管(如看着孩子上网或控制零花钱)。
4.奖惩措施
奖惩措施是指家长针对孩子在上网行为中的表现,符合期待的给予奖励,不符合期待的给予批评惩罚。
三、讨论
青少年健康上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定量研究较多,但是定性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有关这个群体自身如何调节上网行为的以及父母在青少年上网控制中起到作用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定性访谈的方法,呈现了中学生群体对于自身上网行为的自我调节方式,并揭示了中国家长对孩子上网行为的主要监管方式,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改善中学生群体的健康上网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群体自我报告的上网行为自我调节策略包括主观决心、转移注意力、上网环境控制以及时间管理四大类别。其中,主观决心和转移注意力是中学生群体最常提及的调节策略。
家长作为与青少年子女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一直是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发现,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是父母的主要监管方式。家长对中学上上网行为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控制上网时间以及要求健康上网、做有意义的事情上。父母的有效监管是中学生避免网络成瘾的重要方式。
本文的局限为父母所采取的监管方式是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间接获得,虽然所得结果具有重要的价值,后续研究仍有必要对家长群体进行直接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学生健康上网的干预实践有以下启示:
第一,开展相应的健康上网教育宣传活动,帮助中学生及其父母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网络,既不能放任之,也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充分认识网络的好处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他们对不良上网行为倾向的识别能力,引导他们将网络服务于现实的生活和学习。
第二,充分利用个体原有的上网行为调节方法。在干预前了解中学生已有的自我调节上网行为的策略,并区分哪些策略是有效,哪些策略是无效的。对于已有的经过尝试被检验有效的方法可以继续鼓励加以保持,而对于无效的方法进行原因分析,并提供新的应对方案。
第三,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亲子沟通和管教方法。通过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或组织家长之间开展经验分享等方式,引导家长充分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围绕上网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10]。此外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管教方法,避免手段粗暴或其它不当的管教方法而激化亲子间的矛盾,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四,除了家长监督外,还应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与帮扶作用。同伴是家长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参照群体,对其上网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要教会青少年如何拒绝同伴的不合理上网要求,抵制同伴压力,从而更好地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11],另外一方面可以在中学生中建立健康上网结伴小组的形式,让同伴间在上网时间与上网内容上互相监督,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分享自己的健康上网经验或困惑,并共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从而通过同伴帮助达到健康上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