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功能变迁的家庭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2018-03-07武昌桥
武昌桥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59)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因工作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加大,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开始寻求、尝试并越来越青睐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市场经济、文化碰撞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结构及其内在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家庭功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迁。家庭的社会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尤为重要,家庭体育在建设和谐家庭的需求中更加凸显。家庭功能的变迁给家庭体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寻求新机遇下家庭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有利于完善家庭体育学说及体育社会学理论,对发挥家庭体育在建设和谐家庭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意义深远。
1 家庭功能变迁的相关理论
1.1 家庭功能的内涵释义
家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家庭功能释义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家庭的本原功能。这是最自然、最首要的功能,又泛指生产功能,主要包括生育、养育和教育、抚养和赡养、人的社会化等子功能。第二,家庭的经济功能。这意在表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生产单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第三,家庭的生活功能。它又称作衍生功能,主要指家庭在经济生活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包括管理、权力、文娱、信仰和情感等子功能。另外,有学者把家庭功能划分为生物功能(生养、繁衍等)、心理功能(个性发展、情感交流等)、经济功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教育功能(家庭教育、社会化等)、文娱功能(休闲、娱乐等)、文化功能(习俗、宗教等)和政治功能(小型政府、家长权力等)等部分[1](P67-71)。总体看来,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的基本物质需要、适应并促进家庭及成员发展、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事务等方面提供保障,为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2 家庭功能变迁的主要趋势
人类家庭总是在不断地适应社会变化中而发展,现实社会的家庭将是以性爱、爱情、婚姻和社会等融为一体的核心家庭为主体,传统家庭的本原、经济和生活等主要功能永远不会消失,但或将并已经朝着较为稳定的核心家庭方向发生适应性变迁。家庭功能变迁并不是代表家庭某一方面功能的丧失,而是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新变化的一种适应,主要包括外化、回归、提升和调整等四种趋势[2]。
首先,家庭功能的外化。这是指原来由家庭承担的一些功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外移,很大程度上由社会负责承担。如我国传统家庭的生产、教育和文娱等功能在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后,很大部分逐步由工厂企业、学校或教育机构、电影院或剧院或音乐厅等场所来承担。
其次,家庭功能的回归。它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已经外化的家庭功能又重新归位于家庭。如我国农业生产从人民公社生产队为单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家庭公司,电视、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下的文化娱乐功能又回归家庭。
再次,家庭功能的提升。这意在强调因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要求,家庭功能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升华。如家庭的传宗接代等观念已升华为对社会尽义务、追求爱情果实等,家庭文娱的调节生活提升为学习和了解时事等,家庭消费的追求衣食温饱上升为提高生活质量等。
最后,家庭功能的调整。所谓调整是指家庭功能系统排列位置因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发生变换而导致了家庭总体功能重心转移。如传统家庭的父子轴心逐步向现代家庭的夫妻轴心转移,家庭对子女的生育和养育上升培养教育和社会化,家庭权力关系由传统的家长制向现代的平权制转化。
1.3 我国家庭功能变迁的影响因素
1.3.1 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影响
家庭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分析家庭的一种重要工具。家庭现代化理论观点认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家庭功能有了较大变迁,而传统观念、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也会对家庭功能变迁的方向、路径和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家庭正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将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小型家庭与亲属之间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有利于家庭功能的逐步完善[3]。现代家庭的成员关系、小型家庭和亲属的互动关系、家庭在社区里的作用等特征更加显著,主要体现在小型家庭的独立性、家庭关系网中的成员地位平等性、小型家庭与社区的互动性等方面。在亲子教育、文化休闲和社会化转型等背景支撑下,我国现代家庭功能逐步开始重新回归传统家庭的实质[4]。
1.3.2 对外开放发展进程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在对外开放发展进程中也受到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冲击,这对年轻人成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使得我国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个性化的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传统家庭的本性,数千年以来的家庭道德观、责任观开始逐渐淡泊,离婚、婚外情、家庭暴力,甚至是同性恋等家庭不稳定现象层出不穷,家庭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5](P29-39)。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家国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重构势在必行,“感恩、担当、自律”等价值观也将成为我国当代家庭的核心理念。另外,随着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消费行为需求也开始转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等较高的精神层面,我国家庭功能在文化、精神等生活功能逐步提升。
2 家庭功能变迁为家庭体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2.1 家庭体育符合了家庭教养教育功能转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功能产生了一定变迁,支持子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已成为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虽说身心健康教育逐步回归到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家庭教育时空却又不断受到学校应试教育的排挤,争取家长教育误区的回归是家庭功能变迁过程中家庭教育作用日益凸显情境下的一种选择。家庭体育是一种关系到生命价值,并能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的终身教育。家庭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家庭体育活动不仅是强身健体,更能够增强家庭成员的团队观、休闲观和进取观,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价值观,追求生命意义与生活本义。总之,家庭体育兼顾了终身教育和终身锻炼两大目标,迎合了现代家庭教养教育功能转变的基本需求。
2.2 家庭体育满足了家庭休闲娱乐功能提升的需要
家庭成员的亲缘关系是一种天生的纽带,对于外来关系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现代社会制度化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客观、理性,人们休闲娱乐中更加注重追求家庭情感的支持。家庭体育活动既有亲子互动,也有夫妻配合,还有对年长者的健康关爱,再加上邻里互动、亲属互动、社区互动等,能在家庭体育休闲娱乐中有效化解城市常有的孤独感与疏离感。同时,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消费结构理念的转变,家庭休闲功能也产生了一定变迁,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区形成了以弘扬休闲文化为主题的感性氛围。健身休闲是一种自由式的、放松式的、非功利式的身心体验,给现代家庭带来了更深的文化底蕴,并最终成为家庭健身休闲生活的一种文化观念和引导范式。此外,我国一些传统体育技艺在家庭内的一代又一代传承为家庭体育文化奠定了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口传身授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亲情,而且在体育技艺的文化传承效果方面较为显著[6]。可见,家庭休闲功能变迁使得家庭体育融入了新的内涵与价值,满足了现代家庭休闲娱乐功能提升的迫切需要。
2.3 家庭体育迎合了家庭社会化功能调整的取向
家庭社会化功能的核心就在于如何使得家庭成员形成完善的人格,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为青少年走向社会发展奠定基石。夫妻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塑造,而家庭和睦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更为重大。家庭体育活动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和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意识维系和道德行为引领。孩子参与家庭体育活动,正确面对体育竞争与体育合作,不但需要较大的勇气与耐力,还需要培养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品性,并在人生成长中做到自我控制。另外,家庭体育活动的开放性、随意性、自由性特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每一个家庭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健身内容与方式,使得体育活动进一步贴近生活空间,促成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目标。总之,家庭体育活动在促成和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促进家庭成员健康成长的同时,推进了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迎合了现代家庭社会化功能调整的价值取向。
3 家庭功能变迁视角下的家庭体育发展路径
3.1 借助合力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
3.1.1 发挥学校体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应通过体育课、校园网、家长学校、宣传栏和体育人才进社区等方式积极宣传,让“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运动”“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学校应切实做好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并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学校应深化体育教育改革,让学生把体育项目、活动任务和活动形式等带回家与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接轨。学校要落实体育场地开放政策,缓解所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匮乏问题,为家庭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3.1.2 重视家庭意识的主导地位
家长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形成科学的家庭体育观。家长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尽可能抽空陪同子女参与家庭体育活动。家庭应重视添置一定的体育健身器材和子女的家庭体育教育投资,合理营造家庭体育环境氛围。家庭要加强和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质健康状况,有效地安排好子女的家庭体育活动[7]。
3.1.3 做好社区的后勤保障工作
社区应做好宣传和教育教育,促成“全民健身”“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引导家庭体育消费,提升家庭体育消费水平。社区要完善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群众体育社团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社区体育组织机构,担负起社区体育的管理、组织和指导等职责,积极发挥社区体育灵活多变的优势,协调好社区家庭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区体育氛围,促进家庭体育健康发展。
3.2 注重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建设及其市场开发培育
3.2.1 吸引社会资金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我国主要是国家兴办体育事业,社会体育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应在土地政策、贷款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投资和经营环境上出台便捷、宽松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和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法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健身产业,既弥补了国家体育事业财政经费的不足,也改善了全民健身活动场所短缺现状,满足了全民健身和家庭体育发展需求。
3.2.2 注重引导开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
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加大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的开发。一是中老年的“银发健身市场”,二是日益受到男女青壮年青睐的“青春美容健美健身市场”,三是深受年轻家长喜爱的少年、幼儿体育培训市场,四是满足现代市民回归大自然、欢度余暇迫切愿望的趣味性、休闲性、娱乐性较强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五是“多功能高档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8]。不同类型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家庭体育消费市场需求,进而促进家庭体育的全方位面发展。
3.2.3 社区积极尝试成立家庭体育服务中心
有条件的社区可积极尝试成立家庭体育服务中心或俱乐部,主要服务内容包括:设计和辅导家庭体育健身套餐;举办各类体育项目的培训班;协助街道社区组织家庭体育比赛;帮助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和各种体育书刊;组织家庭观摩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参与体育旅游;指导病人进行家庭体育康复保健和合理选购体育康复器械等[9]。社区家庭体育服务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满足全民健身推进和家庭体育发展的需求,
3.3 合理有效地引导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体育消费
3.3.1 切实重视并做好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第一,坚持和落实单位职工定期体检政策。现代文明病的出现使得体检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敦促有关单位切实落实职工定期体检制度。第二,重视和实施国民体质测试制度。我国国民体质深受国家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应注重开展国民体质定期测试。部门城市已在“全民健身日”对市民的肺活量、握力、反应时等11个项目的测试,最终获得一份标有综合分数和改善建议的体能报告[10]。定期体检和体测能让职工或市民知晓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并积极参与家庭体育健身和消费。
3.3.2 改革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金管理制度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体育健身行为及消费意识的提升,不仅是靠宣传、引导和教育,还要有行之有效的刺激、引导和改革措施。据报道,江苏省南通市体育局与市劳动保障局联合下发文件,正式启动了南通市“医保-健身”一卡通的实施[11]。在“抓身边组织、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的过程中,安徽省也在合肥市、六安市、黄山市等地区陆续开展居民医保卡余额可用作健身消费的活动。通过医保阳光健身卡的推行,逐渐培养参保人员从疾病保险到健康保险和生活习惯转变,推动参保群众从重视单纯的治疗到防治结合转变,从以药物治疗为主向改变生活方式转变,达到增强体质,无病防病的目的,积极引导群众花小钱“买健康”,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发生的风险。
4 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家庭在为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需求和适应性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其功能也会因适应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而发生外化、回归、提升和调整等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因工作节奏,生活压力,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家庭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现代家庭功能的变迁,给家庭体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家庭体育符合了家庭教养教育功能转变的需求,满足了家庭休闲娱乐功能提升的需要,迎合了家庭社会化功能调整的取向。在家庭功能变迁的新形势下,应借助发挥学校体育的引领作用、重视家庭意识的主导地位和做好社区的后勤保障工作等合力,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应注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开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和积极尝试成立家庭体育服务中心等渠道,切实做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建设及其市场开发培育;应通过落实单位职工体检和城市居民体测、改革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金管理制度等,合理有效地引导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体育消费,切实推进家庭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发挥家庭体育在推进全民健身、建设和谐家庭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