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释名文化融入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2018-03-07彭华胜程铭恩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乌头药用植物本草

彭华胜,程铭恩

(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运用现代植物分类方法以识别一定数目的常用药用植物是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药材名、植物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等复杂的药用植物名称是课程学习中的难点之一[1]。

我国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充分认识到中药名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味中药名,其中90%的药名沿用千年,“人参”“大黄”“丹参”等诸多中药名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本草纲目》将本草释名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巅峰,在每味药下专列“释名”项,以解释药物名称的由来及演变,为当代中药品种的正本清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当代《中华本草》《本草释名考订》《中药材正名词典》等专著将本草释名文化进一步系统总结。经过历代本草学家的推动,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独特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本草“释名”文化。本草释名文化,丰富多彩,言简意赅,有助于中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读经典,重传承”,有助于利用释名文化促进对药物特性的认识,提高辨识药用植物的能力。

药用植物学学科一致注重“识药”能力的培养。在药用植物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本草释名文化,促进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1 “形态”释名帮助学生“辨认”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学》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器官的形态特点。本草释名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药用植物或药材的形态描述,不仅涉及花、果实和种子等繁育器官,也涉及根、茎和叶等营养器官。

1.1 本草释名中根及根状茎内容

古代中医药学家非常重视药用部位。在药用器官中又以根类药材居多。因此,历代本草中有很多有关根类药材的释名。

如乌头和附子,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根。到底何为附子?何为乌头?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困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释名项记载:“初种如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之附母也”。即乌头植物有母根和子根的两种块根,形如乌鸦头的被称为“乌头”,依附在乌头边的子根即为“附子”。李时珍详细观察了乌头与附子的发育:“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为附子。”今年的乌头来自于去年的附子,今年的附子将发育为明年的乌头。通过释名,帮助学生理解药用部位的生长方式。

1.2 本草释名中茎的内容

苋科植物牛膝,即以茎的关节处形态特征命名。《本草经集注》:“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尤其是牛膝茎节处常有虫瘿,更是让学生记忆犹新。卫矛科植物卫矛,是以茎秆上附属物命名。《本草纲目》:“刘熙释名言齐人谓箭羽为卫。故物干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卫之状”。凌霄,“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虎杖,“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有关茎命名的植物还有钩藤、大血藤、鸡血藤、青藤、红藤、木通、通脱木等。尤其是作为“小通草”的三种常见植物(五加科植物青荚叶,旌节花科植物中国旌节花、蔷薇科植物棣棠),通过对茎中髓抽取的现场演示,让学生理解“同名异物”的原因。

1.3 本草释名中叶的内容

很多植物的名称与叶子息息相关。白茅,“茅叶如矛,故谓之茅”;大青,“其茎叶皆深青,故名”。金粟兰科金粟兰属植物多有“四块瓦”等别名,也是由于该属植物通草四片叶在顶端,对生而得名。金钱草、斑叶兰、油点草、鹅掌楸、虎耳草、地锦草、楼梯草、鹿蹄草、佛甲草、紫背天葵、荔枝草、交让木等,顾名思义,很容易记住其叶的特征。

1.4 本草释名中花的内容

凤仙花即以花的特征命名。《本草纲目》:“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凤仙花是常见的观赏植物,通过实物,一边解剖凤仙花结构一边阐述释名。鲜艳的不是花瓣而称为花萼,5枚,最上面的一枚称为“旗瓣”,呈圆形犹如凤头;两侧的花萼称为“翼瓣”,呈倒卵状长圆形,犹如凤的翅膀;最下面的2枚称为“唇瓣”,呈深舟状,基部急尖成长内弯的距,犹如凤尾。

虎耳草科植物和忍冬科多种植物有“绣球”之名,是缘于装饰花如古代绣球。半边莲,“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玉簪,“花朵数枚,长二、三寸,本小末大。末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以花形态命名的植物还有贴梗海棠、鸡冠花、金银花、金钟花、盘龙参等。

1.5 本草释名中果实的内容

马兜铃是以果实形态特征命名,如《本草纲目》释名中记载:“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马兜铃是单果,成熟后果柄处6裂,延伸至果实,即蒴果6室间开裂,形如挂在马脖子下的响铃。又如,毛茛科植物白头翁,《新修本草》:“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其每一粒瘦果长有白色的长柔毛,集成一起犹如白发苍苍的老翁。

金樱子,“金樱当作金罂,谓其子形如黄罂也”;益母草,“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栀子,“卮,酒器也。卮子之象。”薜荔的果实称木馒头;葫芦科植物木鳖子形如木鳖;紫花地丁的果实形如米口袋。类似还有紫珠、金钱柳、米口袋、锦灯笼、覆盆子、刀豆等均生动的描绘了果实的特征

2 “感官”释名帮助学生“熟悉”药用植物

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之说。可见,识别药用植物时,口尝鼻闻等感官系统可以感知药用植物的特点。本草释名中就有大量关于感官的内容,运用这些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对药用植物的熟悉程度,强化对药用植物的认知能力。除了前面举例的丹参、紫草等药用植物器官颜色外,常常还有口尝、闻及手触等多种感官的药用植物。

第二,实践部分。组织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职场模拟比赛、简历制作比赛和演讲比赛等,举办求职礼仪讲座、创业俱乐部、杰出校友报告会和企业招聘人员讲座,丰富就业指导实践课的内容。

2.1 口尝

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为多年生草木,伏地而生,具有3枚倒心形的小叶。仅识别外形,学生容易与豆科植物苜蓿或车轴草等植物相混淆。《本草纲目》:“此小草三叶酸,其味如醋”。味如醋,可谓一语中的。

结合实物教学,常常让学生品尝一些药用植物,如:细辛,“根细而味极辛”;龙胆,“味苦如胆”;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是也”。毛茛科植物獐耳细辛“状如獐耳,根如细辛”;金粟兰科金粟兰属植物根类似细辛,有别名“香细辛”。

能够通过口尝让学生记忆深刻还有余甘子、黄连木、苦木、酸浆、酸模、苦参、苦木、香茶菜、酸枣、酸浆、酸模、甘草、甘蔗、甘露子等。

2.2 鼻闻

闻味将有助于药用植物辨认。鱼腥草,采摘其叶,能瞬间闻到异样的气味,故李时珍记载:“其叶腥气,故俗名鱼腥草”。马鞭草科植物通常有特殊气味,臭牡丹、臭大青、豆腐柴均有特殊性气味。败酱,“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酱气,故又名苦菜”;白鲜,“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膳气”。臭椿、香椿、江香薷、香薷、藿香、鸡屎藤等药用植物名称有助于识别药用植物。

很多药用植物初学者难以理解“豨莶”,甚至容易写错别字。《本草纲目》对“豨莶”将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儿味莶螯,故谓之豨莶”。

2.3 手触

菊科植物墨旱莲,是校园里经常可以经常见到的小草本。古代本草名为鳢肠。《本草纲目》:“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旱莲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为了增加同学的理解,带实物让学生自己揉搓茎叶,果然茎叶逐渐变黑。通过实物与本草释名相结合,学生容易准确地把握墨旱莲的特征。

3 “生物学特性”释名帮助学生“理解”药用植物

古人很早就发现,地球上的生物长期适应一年四季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迎春花”“望春花”顾名思义即是早春的药用植物。半夏,“五月生半夏,盖当夏之半也”;夏枯草,“夏至即枯”;女贞,“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冬青,“冬月青翠,故名冬青”;忍冬,“凌冬不凋”。四季青、常春藤、款冬花、腊梅花等与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息息相关。

一些地方习惯用名也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特性。如胡颓子科植物的胡颓子和木半夏,前者果实在清明时节成熟,因此在大别山区称为“清明果”,后者在初夏成熟,因此称为“木半夏”。古代先民已经注意到蔷薇科植物悬钩子属植物的成熟期不同,插田泡在插秧时节成熟,蓬蘽在小麦成熟时成熟,故名前者称“插田泡”,后者又名“大麦泡”。毛茛科植物单叶铁线莲又名“雪里开”,指其在冬天雪地里开花,非常生动形象。

4 “生态环境”释名帮助学生“找到”药用植物

不同生态环境影响药用植物的分布[2],通过本草释名,可以帮助了解药用植物的生态环境。与石相关的药用植物有:石耳、石韦、石斛、吊石苣苔、石菖蒲等;与水相关的药用植物有:水杨梅、水菖蒲、滴水珠、水苏、水芹等等。

学生通过识别生境来辨认药用植物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同类中药。如石菖蒲和水菖蒲有着近缘关系,都来源于天南星科。外形相近,但是生态环境完全不同,前者长在流水中的石头上,后者长在静水中的淤泥里,通过识别生境就可以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来。

5 小结

5.1 结合本草释名,激发学生读本草,品味古代中医药学家的智慧

中药学在我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继承,凝聚了历代中医药学家的智慧。本草释名不仅涉及中药材及其基原的名称,而且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本草文化。如合欢,古代中医药学家记载其“叶朝开夜合”;鬼针草,“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当学生亲身感受到中药名称背后的由来,常常折服于本草学家的洞察力。

本草释名,常常言简意赅,在药用植物教学中,主动融入本草释名文化,将本草中相关内容结合具体实物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认识并体验本草文化,激发学生读本草的兴趣。为后续中药学、方剂学、鉴定学等课程奠定了专业思想。

5.2 结合本草释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身体验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3]。本草释名不是文字游戏,是历代本草学家亲身体验的结果。李时珍详细地记载了三白草的叶片变白的时间:“四月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青不变。俗云: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五月开花成穗”。本草释名文化常常折射出古代本草学家的实践精神,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本草释名,还将有助于学生重视民俗等民间文化。“清明果”“插田泡”“乌饭树”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赋予了药用植物坚实的生命力。“纸上得来终需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动手实践,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牛尾菜”“墨旱莲”“夏枯草”“雪里开”。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本草释名文化,以体现本草的经典魅力,传承历代本草的实践精神,增进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结合实物教学[4],让学生亲身体验本草释名文化,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细心观察,在实践中增进药用植物的识别能力。

猜你喜欢

乌头药用植物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乌头属5种植物ITS2和psbA-trnH鉴别适用性研究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