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本草经典之门
2018-03-07王德群
王德群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要了解中药的特色,必须懂得如何“打开本草经典之门”。本草经典的源头是《神农本草经》,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传承,出现了《伊尹汤液》和《伤寒论》,造就了历史上众多的医学大家!中医药的源头在《神农本草经》,打开本草经典之门,指的是《神农本草经》。我们常说炎黄子孙,炎是谁?炎就是炎帝,是神农!在本草和医学领域,只有找到上游,溯到源头,才能明白很多问题。
1 问题提出
1.1 本草经典
《神农本草经》是本草的经典[1](P1-10),它产生什么时代?神农时代。人们会产生疑惑,神农时代没有文字,怎么会产生《神农本草经》?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来理解。
第一,《神农本草经》仅一万三千字,如果是一本救命的书,救命的文字(或语言)背不下来吗?完全能背下来!四书五经不都能背诵吗?一万三千字为什么不能背诵?
第二,在文字之前有没有另外形式的传承载体?应该有,现在随处可见的徽章,如国徽,校徽,企业、单位的徽章等,那是不是更复杂的传播载体?里面包含多层信息!
什么叫文字?现在我们中国字是字,不是文。简化字是异化的字,简化字之前我们所说的“繁体字”,应该称正体字,那是我们中国传承几千年正统的文字,那是正正规规的传承文化的载体,简化了以后,含义没了,只是符号而已。西方人用的是字母,一个一个字母拼凑成字,字母本身已经没有含意了,而我们中国字是有意思的。
这只是字,港、澳、台及东南亚现在用的汉字都是正体字,那字的前面是什么呢?我们中国人的先民,在商代时,曾经被周文王、周武王打败了一大批人沿着海边,沿着白令海峡,然后到了美洲。所谓的印第安人,就是我们中国殷代的人迁徙过去,应称“殷地安人”,所以,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是中国的殷代(商代)人发现了美洲,并定居那里,成为最早的移民。为什么下这样结论?是根据图腾确定的!殷地安人图腾(文字画)与我国商代(殷代)图腾是一致的。美洲大陆是中国人新发现的,包括北美和南美洲,都是中国人迁徙去的。这个经典在文字之前有图腾,图腾实际上是“文字画”。
这个图腾表示了什么含义,图腾之前又是什么呢?图腾之前是文,是一篇一篇文章记载下来。哪几篇文章呢?在图腾前,有三篇文章我们现在都知道:第一篇文章,太极,太极不是现代的东西;还有河图和洛书。这三篇文章不管是谁,从何角度,都能说出一番道理,这只是从一个面来看它,整体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定论呢?这就是一篇立体的文章,无论从什么角度和高度都能看出不同的含义,但是谁都没说全。这就是古人传的一些从字到句再到文。如果神农当时传的是文呢?就是这样的句子呢?后来到了不同时代再翻译呢?把一篇文章改成一个句子,最后再把句子改成字,形成目前的东西行不行呢?应该是行的。我们倒过来推,不是溯源吗?!大家不都是讲溯源吗,找到源头,你学中药不知道源头在哪里,你不是在乱折腾吗?历史上根本不称“中药”,称“本草”!我们都说错了!西方的西药进来,我们的“本草”才改称“中药”。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叫本草,到了现在的《中华本草》仍然是“本草”,哪有中药啊?中药对着西方才叫中药,实际上就是本草,所以我说打开本草经典之门,现在我尽量少说中药了,不说中药,大家听不懂,我就说一说,大家能听懂的时候,我就称本草了,“本草”与“中药”是这样一个关系,不要把“本草”误解成狭义的本草文献了。
1.2 四大经典为什么不包括《神农本草经》
本草的经典是什么,是《神农本草经》,比《黄帝内经》早,并且里面含有大量医学方面的内容,整个“序录”都与医学有关,药学内容并不多;后面的上、中、下三经中每一个药记载临床能治疗什么病,这不都是医学方面的内容吗?只有药的名称中是本草内容。那么四大经典为什么没有它?现在我们高等院校教材四大经典把《温病条辨》列进去了,《神农本草经》没有,这不是笑话吗?为什么没有呢?困难诸多。所以,我们的先生们恐怕讲授不了《神农本草经》,想一想,讲授不了,会编吗?所以《神农本草经》到现在没有成为我们高等院校四大经典当中的首经。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的经典,怎么不是《神农本草经》在前呢?然后才是《黄帝内经》,《难经》以及其他的书都是后面才出现,怎么能将《神农本草经》丢了呢?老祖宗不要了,你要谁呢?清代的《温病条辨》如何能占那样的位置呢?
1.3 过时了,还是迷信色彩浓
这本书是否过时了,还是迷信色彩太浓,我们不能用了,必须扫到历史垃圾堆中去?我说并不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越发显出闪光的地方,有的地方简直太高了!迷信之处也可发现,仔细辨认,确能找到是后人塞进去的痕迹,非神农之言。神农是从来不迷信的,是不讲五行那种套话的,他最多用了一个笼统的五藏,就是人体的藏府,是这样一个关系,所以它不是过时了,时间越长,越绽放出它的光彩!
1.4 阅读有困难吗
阅读有困难吗?有!困难怎么解决?这篇文章就是帮着大家解决阅读困难的。《神农本草经》的标点符号难找一本标注正确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标点。首先,要清楚文字的结构。结构清楚后,标点就好标了。以逗号和句号为主体,句号是完整的一层意思结束了。上、中、下三品药物根据我们的理解又从新划分、从新编序。在书中,我们选用了正体字。正体字多不多?不多,一万三千多字的《神农本草经》,只有两百多个正体字与现在的字不一样,两百多个正体字又主要在药名上面,并且有许多是带着偏旁的,如宝贝的“贝”,绞丝旁的“糹”等等,这样的偏旁如果除去,只有一百七十几个,小孩子要认识一百七十几个字也是很容易啊,何况我们成年人呢?一百七十几个字不是太容易了吗!所以困难不大。
1.5 指导中医药还有效吗
现代中药,包括药典中的常用中药是《神农本草经》定下来,而后来到了《名医别录》,经陶弘景再整理出365种,成了《本草经集注》[2](P2-3),共730种。到了陶弘景时期,加的365种已经有170多种遗失了,淘汰了。就像西药30~50年就淘汰。神农选择的本草已经几千年了!孰优孰劣,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不用多说。
2 经典闪光处
选择几个内容给大家介绍:从命名谈起;三品超前意识;最早的医药全书;“神农”是一个时代;传承久远。
2.1 从命名谈起
神农命名本草深入浅出,但学问很深,下面略举几例,以窥一斑。
2.1.1 霍山石觓解开石斛之谜
“石斛”,原名“石觓”,在《神农本草经图考》中已全部用“石觓”之名,因为“斛”是误字。《神农本草经》到现在,文化传承当中有一个间隔,有一个断裂时代。石斛的“斛”和白棘的“白”都是误字,“百”字印刷时掉了一横,这个百棘刺就是皂角刺,这是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掉了一笔,后人全然不知。“觓”是当中的一竖断了,变成了石斛的“斛”,石斛的“斛”谁也解释不了,李时珍也为难,如果改成“觓”字,“觓”是生病的小山羊的角,山羊的角是最小的,还是小山羊、还是生病的,不仅小,还不直,弯弯扭扭的,这正是长在石头上面“霍山石觓”的形态,应称“石觓”,真正的“石觓”是长在石头上面,那种最小、润性最大、分布在石觓属植物最北的地方,这就是优质石觓的来源。
2.1.2 石钟乳不是钟乳石
《神农本草经》有石钟乳,现在把神农命的名“石”字换了位置,由首字换为末字,变成“钟乳石”,错了!石钟乳是液态本草,不是固态!石钟乳有补性,而“钟乳石”是没有补性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代用的“钟乳石”与神农用的“石钟乳”功能差异很大。
2.1.3 玉泉不是玉屑
神农的“玉泉”是液态本草,并有人临死时服五斤之说。后人擅改为“玉屑”,固体之玉的碎块如何能服“五斤”!“玉泉”味甘,平,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这些功能均是“玉屑”所难具备的。
2.1.4 六参与商陆命名
神农命名了六种“参”,如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紫参。历史上,人们无法理解神农为什么用“参”字命名这六种本草。李时珍释名颇有才华,但对“参”字也是一筹莫展。后来,一个偶然的启发,联系了天上的星座,并与本草商陆拉上了关系,发现了神农命名之趣,神农巧妙的用古代天文学知识命名本草,还真是个稀罕事!天上的“参星”在什么地方呢?在西天,西方的白虎星座里面有一颗“参星”;商陆的“商”字也是一个星座,它是东方的“商星”,青龙星座当中有一颗“商星”。关于参商有个成语,“参商从来不见面”,因为一居东天,一居西天,此出彼没,一直无法出现在同一天空中。神农这种命名充分体现两类本草功能的特色。六参滋补,商陆峻下逐水,这两类本草永远不能放在一起,不能见面,所以神农当时命名已经考虑天文学的知识。可能你会说,那时有天文学?神农教大家种粮食,种粮食不知道天时行吗?他不会看天象吗?不然怎么教大家呢?这不是最简单的道理,一年365天怎么定啊?他不是根据地球运转定下来的吗!所以,这些不是现代科学!它是根据观察自然得到的规律,这容易吗?
2.1.5 羊蹄是以功能命名
羊蹄是一种酸模属的植物,植物为什么用动物命名呢?又为什么称“羊蹄”?一系列问题难倒了历史上的本草学家,成了本草命名中之一谜。羊蹄生活环境非常特殊,干净的水体中见不到,越是臭水沟里长势越好;一般水中分布的植物,根分布浅,不往下扎,但是羊蹄的根可以往下直伸。有一个曾在新疆工作的安徽朋友来我这里咨询,这个人好像有意识的帮助我,他问我:“您知道羊蹄的名字怎么来的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我告诉你,在新疆,羊是牧民的命根子,一旦生了‘羊蹄疫’,就得倾家荡产!羊生羊蹄疫后,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死了。当地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在羊圈的外面,挖一个水池,泡上一些羊蹄,羊进圈出圈都从水里走一趟,这样就不生羊蹄疫了,保证羊安全了。”为什么能保证羊安全呢?本草羊蹄就生长在污水沟里面,特别抗细菌、病毒的攻击,根不烂不腐,就喜欢这个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没有这种抗性能行吗?神农的药怎么发现的?是从自然当中观察发现,加上尝出来,他并没有现在的化学手段,他也不要现在的药理手段,最直接的去体会它。如同我们与人相处,通过各种方法观察,并了解其家庭和教育背景,观察他的能力,就这么简单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了。我们探索本草,就一句话,“同本草交朋友”。交了朋友,就知道它了!就这么简单。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比较简便,实际上是回归古人的思维和走过的路,也是本草发现和发展的正道!
2.2 三品的超前意识
2.2.1 三品分类是神农首创
神农在序录中有一段话,“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是说它对人体的能力有一种提高。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中经的药才是补虚羸的,上经的药不是补的,是轻身益气的,所以真正补那些物质的,不是高手,那不是上经药,神农这种理念与后代认识的不一样了。不从源头梳理,一错再错到哪里为止呢?365种有君药、臣药和佐使药,君药不是专门对那种病来的,现在的君臣佐使是按照病来的,又偏离了。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神农本草经》一共365种。有人认为:神农时代只发现了365种本草,用上、中、下三品好分,后来不断增加,几千种,甚至上万种,三品就无法用了,所以三品已经不适合后来分类了。这种认识,实际上错了。
2.2.2 无品之药害人不浅
三品不仅是简单的本草分类,更是本草的品德标志,人若无德,本事越大,在社会上做的坏事越多;而本草也是这样,药性越强,如果毒性越大,不是在杀人吗?有一次,有个医生以假的何首乌在那里行骗,真的何首乌又怎样呢?真的何首乌也有毒,为什么?唐代李翱,写了一篇《何首乌传》[3](P314-315),这篇《何首乌传》也是根据道听途说所记,大家都把它当成真的了,哪位头发白了可以用何首乌治黑?当年在农村时,也有不少人少年白头,二十多岁头发白了也想治黑吧,结果有哪一个治黑了?曾有一位安徽的研究生,想找份好工作,吃了一个月左右的何首乌,最后中毒了,肝坏死,到北京没有治好,命丧黄泉,可怕呀!不光是何首乌,黄药子也能导致肝坏死啊!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不重视啊!还有一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王峥涛教授电话告诉我,菊三七也含有肝毒性成分,我听了,吓了一跳,因为我以前喜欢用菊三七,尤其外用。这个药这么好,为什么《神农本草经》不载,为什么常用中药不用它?原来这个药没有品,没有品的药不能进入本草队伍成为“害群之马”,不能成为本草!注意啊,没有品的药,不能成为本草,称药可以,西药不也是药吗?农药不也是药吗?毒药不也是药吗?“药”是这个含义,毒药、农药、西药那都是药,不管它害不害人,但是我们本草不能害人!这就是神农重品的意义!
2.2.3 本草有品,人更有德(医德药德)
药无品,不能用!能驾驭的,虽是下品,也是好的本草,如附子,乌头,可以用,这些是有品的本草!木通,原来的木通没有毒,来自木通科,后来变成“关木通”,乱套了,害死了很多人!细辛没有毒,或者微毒,它是用根,后来资源少了,连叶子都用,这不是误事吗?用其他种类比如杜衡来代替,那更是乱套了。不溯源,不找源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很多都是后人做坏了,对不起祖宗啊!你对得起吗?祖宗早就将路指的清清楚楚,只要这样走就会安全,非要走快捷方式,胡来,这不是祖宗的罪过啊,是后人未做好!无品的药害人不浅,本草有品,人更要有德。
2.3 最早的医药全书
首先应明白医药之间的关系。医生用药治病,无药,医也无法存在;不懂医,药也仅是自然之物,医药相伴产生而发展。
从《神农本草经》的精炼内容,精湛表述,理论系统,前后一致,选药精良,功能准确,堪称世界医学中之一绝也!
《神农本草经》不仅仅是中国最早的本草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医药全书!因医药必须联成一体才有实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之文,从序录至每种本草的阐述均是医药最佳结合的典范,无杜撰之文,无夸张之辞,字字句句落在实处,因而后人塞的私货,明眼人一看便知。
首先从《神农本草经》六百三十六字的序录来看,上、中、下三品之药分别用于养命、养性及治病所用!既有养生,也有治病。还谈到毒性、配伍的君臣佐使。神农开篇即是医药结合之作!
第二层则介绍药物之间配伍,宣摄合和,阴阳配合,七情等。此等内容,远非单个本草的内容,而是医药的高层结合。
第三层又介绍五味、四气,采造,真伪陈新,随药性制作丸、散、膏、煎之剂,看起来是谈药之理,实际上也是医者必须切记的内容,尤其五味、四气不明,无法为医也。
第四层谈疗病的病源与病机,毒药疗病之法,各种疾病选药,服药时间与方法,这些均是医生必备的知识。
第五层则完全是在医者角度将大病分为十二类,便于掌握也。
随后的上、中、下三经三百六十五味本草,每味均有准确的气味、功能,医药紧密结合。
从以上所述的序录和上、中、下三经的内容,可以明白,《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医药全书。
2.4 “神农”是一个时代
2.4.1 炎陵多处
最近查了“炎陵”,从陕西的宝鸡,到山西的高平,湖北的随州,湖南会同县连山,株洲炎陵县,有五六处。是不是一个神农就葬了五处呢?不是,那是一个时代,至少是五百多年。神农氏传承多年,最长的一位传了一百四十多年,一代一代往下延,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们曾到过甘肃天水,了解了祖先从青藏高原下来,伏羲女娲定居天水,然后逐渐进驻中原,再南北扩展。天水一趟,感觉找到了中医药的根了,中医药从天水下来,到宝鸡,再往下来沿着北纬30°左右,一直往东延,南北再跨一点纬度。最近到湖北神农架附近的房县参观,到那地方以后才发现,我以前说过的话不全面。以前我认为探索本草,安徽是最佳位置,居于中部,居中看四方,非常全面周到!但是到了湖北神农架附近,发现安徽还居不了中,湖北才是中,为什么呢?神农架附近的房县正好在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间,那里产有续断,还有猪苓在那个地方能栽培成活,安徽栽培不了,所以它有很大的特色,安徽不具备这些特色,安徽偏东了一点,东边是平原、大海。
2.4.2 神农是三皇之一
历史上有三皇五帝,三皇指的是哪三皇呢?三皇包括炎,不包括黄帝,前面包括燧人,叫弇兹(yǎn zī),这是一皇,再到下面是伏羲女娲,这是第二皇,第三皇是神农炎帝及蚩尤,这是三皇的传承。五帝才是黄帝、少昊、颛顼、喾(kù)、挚(zhì)连带着尧舜禹。这是三皇五帝的传承关系。
2.4.3 神农时代传承
根据王大有先生的考证,在《昆仑文明播化》这部书里有“神农时代传承”[4](P442-448):
1)炎帝神农氏 前3216—前3077年(140年)
2)帝临魁 炎帝子 前3076—前2997年(80年)
3)帝承 前2996—前2937年(60年)
4)帝明 前2936—前2888年(49年)
5)帝宜 前2887—前2843年(45年)
6)帝来 前2842—前2795年(48年)
7)帝里 前2794—前2753年(43年)
8)榆罔 前2752—前2698年(55年)
从公元前3216—前3077年,到现在已经有5000多年,可能有的考证还要长一点,这个我们暂时不说它。一直往下传,所以神农是一个时代,他的传承有500多年。
2.4.4 尝为最有效的本草发现方法
“神农尝百草”,尝很重要,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中医治病,抓住了诊脉,看舌苔,望闻问切!这几种方法是从外而揣内;而我们探本草,可以咬它尝它,嚼一口可以知道里面的味道,这多好!所以非常直接。最近几年带学生认本草,尝一尝,这样要求学生,效果非常好!因为我掌握了药的毒性有无,带领大家增加“尝”的方法辨识本草,认得更准,记的更牢,启发更多!一个厨师不会尝,能当有名的厨师吗?尝一尝,最直接体会出本草内在之质,是最有效的本草发现方法。
2.4.5 地理位置北纬30°左右
北纬30°是地球上特殊的一个区域,这条线有许多不解之谜,我们安徽黄山就在北纬30°附近,多漂亮!世界上还能再找到黄山吗?找不到黄山了,就这唯一,没有谁能争,它争不了。北纬30°太有趣了!而中医药就是从这里传承下来,向南北拓展。
2.5 传承久远
2.5.1 常用中药多来自《神农本草经》2.5.2 《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为直接传承
自古至今,有很多人认为,《神农本草经》往下传是商代的《伊尹汤液》,再往下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了,实际上中医药传承有个断裂。断裂在哪呢?秦始皇时期有焚书坑儒,秦始皇不是派道士去找仙丹妙药吗,找的是想求仙的,成神仙。他能重视这些从地上和石头上找来的草根树皮治病吗?他不会相信的,找到一个丹马上就会成仙不老,那些本草只是治病的,用起来什么时候能解决问题呢?所以,秦始皇虽然只是统治几十年,但是他当时的秦国很富裕,医学很发达,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有传下来?到了汉代,还是相信这些道士,相信这些神仙之说,所以整个汉代的医学不怎么发达。假设汉代传承几百年,如果发展起来,应该是传统医学辉煌的时期!但整个汉代,医学只是零星传承而不系统。只是到了汉代衰败的时候,东汉末年,张仲景才把《伤寒论》从新整理出来,这种整理又与谁有关系呢?又与神农有关系,这条线正好到了南阳,张仲景不是南阳人吗?神农氏传承路线从宝鸡下来到随州,神农架,南阳不在其两侧吗?走这个边上传到那个地方,在民间传承下来这本书,张仲景把它整理出来,他不是在山西,也不是在山东,也不是在河北,在南阳!靠近这些地方,民间有承传。这些都在民间承传下来了。这是《伤寒论》。
2.5.3 李时珍考察路线
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在大别山的西南边,他后来服务于武汉的楚王府,在那里面看了很多书,后来又离开了,辗转到了北京太医院,后来又走了。走了以后,又来到了武当山采药。李时珍花了几十年时间写了一部《本草纲目》,他实际上是循着神农的足迹走,就这么简单!所以他采药的路线不往东,而是往西。
2.5.4 医药共同传承
《神农本草经》不仅是为本草人员所作,更重要的是每个医生必须熟读此经!序录主要为医者所著,本草人员也必须熟读;三经之药不懂,无法从事医药之行业。《神农本草经》是医药结合的典范,必须由医药人员共同传承,并不断弘扬光大!
2.5.5 中医药传向世界
大家只要对海外有所了解,都会发现,世界上各个地方,都在不动声色的学习和运用中医药,或者让中国人带着本土纯正的中医药去开诊所。大家都在传承着中医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医学,化学药物是自然界从来没有的,人去适应它要出问题。所以,最典型的莫过于一味治病很有效的中药或者植物药,一旦提取化学成分,单体毒性很大,效果有、毒性大,不能用,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没有办法适应人造的这样成分,化学药物是人提取出来的,提取出来已经有很多成分发生变化了,不是自然存在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本草和中医,传承几千年,没有道理早就被淘汰了,只是我们现在经历了很多磨难。
3 清扫门径
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我们帮它扫一扫,看看哪个地方有脏。
3.1 “神仙”一词由来
神仙一词在《神农本草经》里面不多,只是哪些地方有呢?只在矿物药。《神农本草经》是陶弘景整理的,陶弘景是道士,所以他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当作私货塞进去了一点,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情况。这些塞进去的私货主要在矿物药里面。把它删去就干净了,有炼饵服之,有久服飞行千里神仙,这个炼饵、炼食都不是《神农本草经》原有的东西。删除后,干干净净,只有十几味药,如:
1)朴消 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2)禹余粮 久服飞行千里神仙
3)石胆 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
4)雄黄 炼食之,轻身神仙
5)水银 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
3.2 六芝考证
《神农本草经》上有一类很特殊的本草,“灵芝”共列六种,“赤芝、黄芝、白芝、青芝、紫芝、黑芝”,在探索过程中走了一段弯路,但最终明白了!怎么会有六芝呢?围绕六芝转了很多圈,是不是这个灵芝刚长出来是白的,再变为黄的,以后是红的,再变黑了,是不是这样?一开始是这样理解,自圆其说,忙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理解错了。请看,六芝中除紫芝外的五芝是这样描述的:
1)白芝 味辛,平。主欬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山谷。
2)黄芝 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山谷。
3)赤芝 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山谷。
4)青芝 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龙芝。生山谷。
5)黑芝 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生山谷。
白、黄、赤、青、黑,五芝,这实际上是五行学说中的五色。
白芝,味是辛的,入肺,“主欬逆上气,益肺气”,这不正好是肺吗!五色归五藏。“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它要神仙了。
黄芝,按照这个编就能编出来了,“味甘,平。”入脾,而甘。“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再往下还是这样的“久食轻身……神仙。”
赤芝,味苦,入心。“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神仙。”
青芝,味酸,入肝。“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神仙。”
我们不用体验这几味药,只要会编,一本书、十本书、甚至一百本书都能编出来,你把现在中药资源一万多种按照这种思维去编,都能编出来,这种编书太害人了!
黑芝,味咸,入肾。“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神仙。”这是编出来,后来我把这些删除,谁塞进去这些私货把它揪出来。
下面再看一下,《神农本草经》紫芝是怎么写的?
6)紫芝 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山谷。
“味甘,温。”你找不到那种相关性,然后“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不是神仙,这里面还有一个字与前面五种芝均不同,有谁能看到?由这个字,我充分肯定五芝是错的,这也是抓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这五芝都是久食,紫芝是久服,药是“服”,食品是“吃”,所以作为养生、成仙的是吃,是食用,不是服药。这就抓住了作伪者的狐狸尾巴。所以六芝之中清除了造假的五种,为被污染的经典擦去了一块伪装很华丽的“牛皮癣”!
4 本草品种整理
4.1 失而复得的常用本草
把一些常用的中药再找出来,它隐藏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它的名称与现在不同,因为中间有个断代,很多本草名称后代又从新叫了另外的名称。
如:百棘—皂荚刺;鹿藿—延胡索;淮木—银杏;钩吻—钩藤;女菀—藿香;别覉—忍冬;水苏—薄荷;漏芦—阴行草;杜若—杜衡;屈草—虎杖;白英—楮实;耆实—沙苑子;药实根—骨碎补;蔓椒—威灵仙;王瓜—栝楼;白兔藿—白首乌;天鼠屎—五灵脂;假苏—罗勒。
所以百棘就是皂角刺;鹿藿就是延胡索;淮木又称百岁城中木,又叫银杏;钩吻我认为是钩藤;女菀是藿香;别覉是忍冬;一大批药物整理出来了。蔓椒是威灵仙;耆实有人认为是蓍草的果实,菊科的瘦果是很小的,自古至今也没人用,我认为耆实实际上来自扁茎黄耆的果实,也是沙苑子,也是后来的常用药。通过对比辨识,一大批古代本草与后代传承联系起来了。
4.2 本草品种演变
还有很多品种在变化着,如熊脂变为熊胆;朮分化为白朮与苍朮;芍药分化为白芍与赤芍;蓝实变化为大青叶与板蓝根;苋实变成青葙子;防己变为粉防己;蓬蘽变成覆盆子;蓼实变为水红花子,;营实实际上在古代来自分布普遍的野蔷薇果实,现在用金樱子果实,金樱子只有在山区分布;还有鮀鱼甲变成了穿山甲,曾经有一个时期使用鮀鱼甲,但是我们从历史上记载不知道什么时候用的鮀鱼甲,什么叫鮀鱼,扬子鳄,原来是用扬子鳄的甲,后突然冒出穿山甲,神农时代扬子鳄非常多,所以时代不一样,当中有间隔;橘柚就是橘子皮,后来把橘子从外到里分成青皮、橘络、橘核,再后来用柚子皮称为化橘红,罗列了一大类药,实际上最主要的功能不还是陈皮的功能吗?有多少特殊的东西啊?
4.3 缺少药材供应的本草
《神农本草经》还有部分药物未失传,但是市场不提供药材,没有药材中医就没办法用,这类本草有:榆皮、云实、冬葵子、蜂子等。有一次带几个研究生到滁州琅琊山去,在山上见到一位民间医生,他用“蜂子”,我说你真行,《神农本草经》上的药物你会用!后来没有药材提供,中医都不会用了,你真不容易啊!他会用蜂子,是有意用的,治疗一些大型肿毒、癌症。
栾花很特殊,通过观察发现,秋天之前,它一直默默地生长,不开花,秋天以后突然开花,快速结果,然后随着叶枯而果落。栾树,现在多作为行道树,观赏树种,黄花形成大型花序,幼果红色,鲜艳夺目,成为秋天一道风景。它的花,神农时代就是常用本草了。
4.4 从新考证的本草
《神农本草经》中部分本草,后人认识不一定准确,如巴戟天,我认为是菝葜,在巴地,它药材的形态,有种刺破天的感觉,菝葜的根刺多厉害啊!还能找到第二个吗?后来在广东、广西选择茜草科植物,它哪一点是巴戟天呢?神农走了哪些地方了吗?巴、蜀、秦,神农药名所带的地名不就是这些地方吗?其他的还有一个吴,吴茱萸,其他再也找不到带地名的本草了。另外,有一批本草的名称有新的认识,举例如下:
苦菜—白花败酱;白蒿—鼠曲草;石龙刍—拟灯芯草;香蒲—菖蒲;兰草—兰花;酸酱—酢浆草;木兰—木觓;石长生—凤尾草;王孙—三白草;蛇含—蛇莓;黄环—紫藤;积雪草—连钱草;苦瓠—瓠子。
5 扫除障碍
阅读本草最早的经典《神农本草经》,必须能认识正体字,否则无法进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是没有标点的,后人根据自己理解,程度不同,句读正确程度有别。要正确理解,必须能读顺句。
5.1 认识字
《神农本草经》仅13000多字,与简体不同的正体共238字;其中药名107字,序录53字,正文13000字中仅78字。偏旁笔画多的正体字64个,如門、閉、關、開、潤;貝、顆、須、賊、視、漬、癲、頸、貞、煩、潰、項;食、餘、飲、飽、餌、蝕;金、錄、鐘、鉛、錫、鏡;車、連、輕、輔等。除去偏旁后仅174个字。以上数字我是一个一个数的,说句话要负责任。174个字,学习的难度应该是不大的。
5.2 读顺句
最近几年,对《神农本草经》句读下了一番功夫,明白了神农之书的语言结构,表述本草功能的层次;特定词汇在文中作用及如何影响句读,经过反复订正,已全部体现在《神农本草经图考》一书中,供大家阅读使用。
6 结语
通过努力,我们已经把《神农本草经》有关障碍扫除了一些,推开了本草经典之门,书籍也陆续出版。读经典,溯源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希望大家不妨试一试。炎黄子孙共同守好祖先留下的基业,并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