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2018-03-07邹积会
邹积会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教师的职业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意识。就英语教师而言,应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英语教学相关理论和教学理念,具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感[1]。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具备这些职业素质,因此高校英语师范专业有必要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更好地培养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促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1 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现行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有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和结构不合理,未能凸显实践实训和对准教师教学研究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现有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大多是对英语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涉及人文素质的课程偏低。英语专业主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未能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对准教师提出的要求。
第二,忽视课堂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现有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帮助准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能力。但是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即缺乏使用教材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能力;缺乏师生沟通的相关心理学知识;缺乏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的课堂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缺乏对教学研究意识的培养。现有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没能引导学生对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没能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实际训练,因此,准教师不具备反思课堂教学的能力,科研意识缺乏。
第四,忽视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现有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平台不完全对接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准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因此,准教师缺乏创新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的能力;缺乏对中小学教育变化发展的适应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1]。
2 英语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应凸显对准教师的人文素养、课堂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教学研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重构体系如下。
2.1 课程设置四维化
建构“素养+专业+方法+基础教育对接”四维形态课程体系[1]。四维形态课程体系横向延伸,包括素养维、专业维、方法维和基础教育对接维。素养维是指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文化、哲学思想等课程;专业维是指英语专业听、说、读、写、译相关课程,以及包括英美文学、语言学在内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方法维是指一般科学研究研究法和英语学科具体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基础教育对接维是指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相关课程,如中小学教材分析、班主任管理等课程。四维形态课程体系凸显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旨在培养准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科学研究意识以及对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相关技能。
2.2 大中小学一体化
大中小学一体化强调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信息的畅通,即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面向基础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实现完全对接[2]。高校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的完全对接要求调整和更新原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增设凸显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关课程。因此,高校英语师范专业课程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理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说课理论、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以及中小学学生心理相关的课程,建构一体化教学,凸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对接性。
2.3 选修课程模块化
选修课程模块化是指增加小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如文体学、修辞学、词汇学、语篇分析等;也可尝试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小模块课程的设置通常为九周课程,体现了课程设置的高效性。小模块课程设置导向旨在增强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空间,为准教师提供相关分支学科的知识,进而提升准教师的知识面、拓宽准教师的视野,提升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凸显高校英语师范专业课程的宽泛性[3]。
2.4 职业训练专业化
职业训练专业化即开设第二课堂、建立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采取单项技能训练、各层次技能叠加的训练方式,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的英语教师。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包括语音正音部、教师口语部、英文歌曲部、书画部、语法教学部、课程与教学设计部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部。语音正音部和教师口语部旨在提高准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规范教师口语和准教师的语言面貌;英文歌曲部和书画部旨在帮助准教师掌握部分英文歌曲的唱法和简笔画的画法,进而提高准教师的教学辅助技能;中小学语法教学部旨在帮助准教师梳理中小学语法并渗透中小学语法教学的相关知识;课程与教学设计部旨在帮助准教师了解中小学英语课程和课堂的特点并进行适应中小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而提升准教师的相关教学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部旨在帮助准教师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进行中小学英语各类课程模块的制作实训[4]。
2.5 实习实践课程化
实习实践课程化,即改革教育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看作是贯穿职前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门实践课程。这一课程采取纵向延伸的方式,对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全方位贯穿,具体表现为如下子课程: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课堂教学训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教育实习、反思研究。其中教育调查归为感知阶段,该阶段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要求准教师进行教育调查,展示调查结果,分享调查感受,进而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英语教师职业素质要求;教育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归为体验参与阶段,该阶段贯穿于前三个学年。教育见习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带领准教师走出去,走进中小学,体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把中小学教师请进校园,进行中小学英语教育相关讲座或座谈;课堂教学训练不仅包括第一课堂的教学模拟训练,还包括第二课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具体训练中小学英语教育必备的相关职业技能;教育实习为践行阶段,该阶段设置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准教师在该阶段具体践行听课、上课、班级管理、教学研讨的一系列教学相关流程;反思研究则贯穿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阶段均可以设置教学反思,而教育实习结合反思研究的具体体现则是毕业论文设计。总之,实习实践课程化凸显感知、体验参与、践行和反思,把教育实习定义为一门纵向延伸的课程[5]。
3 结语
高校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基础教育英语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体系应涵盖对准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教学实施能力的相应培养;整合人文知识、英语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凸显课程设置四维化、大中小学一体化、选修课程模块化、职业训练专业化、实习实践课程化,以培养与中小学英语教育完全对接,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的英语教师,进而实现师范院校和中小学一体化教学信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