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的历史发展和新的时代内涵
2018-03-07郭玥
郭 玥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成都 610071)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出发,对党的领导作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论述。
第一,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三,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和机制。
第四,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所以,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紧紧围绕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党的领导的理论渊源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确立党的领导是列宁。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集中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帮助工人政党制定正确的纲领。马克思、恩格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一是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阶级斗争孕育了工人政党的产生。在工人政党中,社会主义思潮一直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把它形容为“一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这个幽灵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并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所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无产阶级运动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列宁使党的领导成为现实。首先,列宁从近代以来的政党政治出发,论述了政党的领导作用。他说:“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人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151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出现的政治形态,主要是由国家、政党和社会构成。其中社会是由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组成。由于在绝大多数国家内,社会不能直接管理国家,政党便成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政党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并领导他们的行动。
其次,列宁认为党的领导的关键在于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列宁总结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第二国际破产的深刻教训,认为组织涣散是重要原因。同时,面对掌握了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共产党只有靠组织上的坚强,才能战胜敌人。他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2]526这样的党组织,就成为斗争中拖不垮打不烂的战斗堡垒,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坚强领导核心。
再次,列宁明确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列宁阐释的民主集中制特别重视和强调集中。他说:“必须成立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3]167民主集中制的关键是领导核心,列宁称之为“职业革命家组织”和“领袖”集团。这样的领导核心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经过专门训练,在严酷斗争中形成的成熟的、坚定的、卓越的领导者。
最后,列宁强调党的组织建设要靠铁的纪律。列宁认为,必须强化党的纪律,即通过铁的纪律来达到党的高度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才能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群众取得胜利。他说:“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1]135
列宁不仅阐明和实现了党对革命的领导,而且论述和推进了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列宁构建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不仅是一种承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而且是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在这个体系中,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力量,他说:“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在政治领导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1]483
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里面,除了共产党,还有国家政权、工会、青年组织、妇女组织,以及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组织,等等。在党与非党组织的关系中,党是“指导力量”,政府及其他非党组织是“传动装置”“杠杆”,党通过“传动装置”“杠杆”发挥领导作用。党对各种非党组织实行总的领导,以保证这些组织都能按照一个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工作。
二、中国共产党对党的领导的坚持和发展
作为一个从革命胜利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比任何一个政党都要强调党的领导。第一,党的领导权问题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主义原则建立的。列宁推动东方国家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为了领导民族和殖民地国家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积极投身于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党的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目标任务。在第一次人民大革命中,经过与国民党合作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树立领导权和争夺领导权的思想,党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到的,必须靠斗争去争取。“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4] 217“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如此无产阶级在参加民族运动中,方不致失其特性——阶级性与世界性”[4]216。党的四大明确了党的领导权和争取领导权的思想。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党的领导面临如何实现和实施的问题。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战胜非无产阶级思想,其实质是党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要把思想建党放在第一位。在组织上,党的六大前后发生了片面追求工人成分和出身的偏向。总之,在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之后,我们党对于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领导的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工程”[5]602。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特点,就是党的建设以及党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个法宝”。1948年,毛泽东提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6]1313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他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7]1481他强调,从人类社会的远景来看,中国革命胜利后这一历史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专政的国家权力”[7]1468。
第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坚持党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全面领导。毛泽东在1954年9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8]133由此,对于新生政权,创设全新的政治结构和国家体制是党执政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党对于国家体制和政治结构的设计反映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这之后的11月,中央政治局做出了《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决定》,同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机构中相关党的组织架构。在全国普选的基础上,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和产生了国家第一部宪法。第一部宪法巩固和发展了《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出党对国家制度和政权形式的构建和设计。同时,宪法确立了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有了宪法保证,从制度上决定党不仅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全体人民进行国家建设的领导党。
第三,改革开放条件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在提出“放开”“搞活”的同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强调四项基本原则中,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最为重要。邓小平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一个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经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1987年党的十三大阐述了党的领导问题,指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并阐述了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还具体阐述了党中央的领导作用和实现方式主要是:“就内政、外交、经济、国防等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推荐人员出任最高国家政权机关领导职务,对各方面工作实行政治领导。省、市、县地方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实现方式主要是: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保证国务院和上级政府指示在本地区的实施;对地方性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向地方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协调本地区各种组织的活动。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是保证监督。事业单位中的党组织逐步转变为起保证监督作用。”这是对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领导和实现方式的集中概括和阐述。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明了党的领导问题,“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强调依法治国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执政”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作了界定:“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可见,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的表现,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
总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新时代党的领导的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一)明确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作用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奋斗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进行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在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时候,必须更加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让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二)强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围绕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在实践中和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观点和规定,但也有一些分歧,例如关于党政分开。党的十八大以后,对于这个问题更加清楚和明确,就是党必须对国家和社会实行全面和集中统一的领导。首先,理论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其次,制度上明确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把宪法明确规定的党的领导制度化,体现党依宪领导、依法执政。明确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两个层次,一是依规治党,二是依法治国。即通过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本领,进而依法治理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对党的领导做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要坚持和发挥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是党的领导。文化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实施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不仅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而且提出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包括“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等。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特别是把党内法规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国之中,认为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要求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使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三)突出党的领导的政治统领
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基础。过去讲政治建设,主要是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化中央权威和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同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使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更加完善。
首先,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是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再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所以,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
列宁以前的共产党为什么不能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主要原因在于组织比较松散,没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更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突出的亮点是明确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保证党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是党的领导在党和国家机构中的具体化和制度化,也是通过机构改革使党的领导覆盖党和国家机关各个领域。
首先是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党的十九大对党章的修改对于党的基层组织这一章有较多修改。明确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把过去国有企业党委(党组)的“政治核心作用”改为“领导作用”,包括“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增写了社会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把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改为战斗堡垒作用。把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增加了进行“教育、管理”。增写了“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作为第三十四条等等,使不同领域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和完善。
其次是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党组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加强对政府工作的领导,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在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这项规定后来逐步完善为:“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规定:“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部门可以建立党委。”2015年6月,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组是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导机关中设立的领导机构,在本单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规定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部门中设立的党委,是党组性质的党委,由上级党组织直接批准设立,不同于由选举产生的党的地方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国家工作部门党委在本部门、本系统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改体现了党组作用的发展和完善。
党组和党组性质的党委,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在国家和社会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了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
此外,党的十九大提出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进一步从组织上加强党对政府机关的领导。
(五)强化党的领导的规范和监督
任何一种可以良性运行的权力构架,其制度安排应当是闭合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任何权力都必须规范行使,并受到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和滥用,已经成为政治学的常识和人类社会的一条铁律。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换言之就是拥有最高政治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的领导的加强和完善,非常重要的是规范权力运行并加强监督和制约。
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纪律建设。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时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7]1480把纪律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但战争年代纪律的主要取向,是凝聚力量,实现高度集中统一。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纪律要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纪律建设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纪律建设的内涵。
首先,明确党的纪律的构成和内容。党的纪律和规矩有四个层次:党章,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国家法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这是广义的党的纪律,规定了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权力运行,必须在这样的纪律框架内。在此基础上,明确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这是狭义的党的纪律,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
其次,强调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明确了纪律的价值导向不是办案和整人,而是教育和规范。
通过纪律建设,使党的领导的权力在纪律框架内标准化运行,得到规范和制约,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权力监督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为增强。习近平要求,抓住治权这个关键,编密扎紧制度的笼子,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区分和配置权力,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9]1172013年,中共中央出台《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目标是“基本形成涵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适应管党治党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党的领导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基本建立起来。
为使权力监督制度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是党和国家权力构架和治理体系的重大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六)提升党的领导的过硬本领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完成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执政能力建设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执政能力做出界定以来,对于执政本领的认识逐步明晰。党的十九大从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八个方面强调了党的执政本领,为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提供了主观条件的坚强保证。
依据列宁的党建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了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完善了党领导一切的理论和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深刻总结党的领导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宝贵经验,对党的领导作了新的阐释和规定,其深刻内涵在于:在总结历史和现实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和内涵,党领导一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及党和国家的各种组织;明确了党的建设要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个基本目标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明确了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党和国家的组织系统中得到落实,确保党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党的领导的制度安排得以渐趋成熟和定型。
[1]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