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幸福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视域的合理性分析

2018-03-0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哲学

刘 薇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2011年以来,学界掀起了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的热潮。就理论探析、形成发展、历史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展开了三个维度的研究,也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学科视角较为多样,学者将马克思幸福思想与伦理学、生态学、教育学等学科相联系;从研究者的主体来说,研究者多为高校硕博研究生,也有青年学者,研究对象层次鲜明且极具针对性,具体有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等群体进行幸福状况的相关调查,对怎样将马克思幸福思想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研究者做出了相关的探讨。2017年以来,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价值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对马克思幸福思想中幸福的概念,在学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概述,研究者对马克思幸福概念的相关定义,也是见仁见智。从新的视角研究马克思幸福思想是非常迫切的。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研究,应以其经典著作为切入点,协调好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立足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幸福思想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以期获得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视角的新创解,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提供理论支撑,推动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问题的新深入,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视野。

1 视域界说: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状态的美好构想,是社会主义国家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过去现在进行时。马克思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1]34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在于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有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探析马克思幸福思想,需对“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充满学术争鸣的术语做出一般理论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带有虚幻性质的世界观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转变。

对科学社会主义定义的阐释,可立足学说、制度、运动三个角度来理解。从理论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理论的学说,从这一点上来说,两者关系是相互区别的。从体制上说,科学社会是一种社会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新发展的特殊显现之一。从运动角度来说,某一组织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制度而进行的相关的实践活动,即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一系列具体作用于客体实际的双向的对象性活动。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广义定义域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创立包括哲学、社会主义学、历史学、教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十几门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整体学说的组成是多个有机组成的部分。诚如,列宁所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2]从某种意义上说,列宁认为两者是意思相同的。广义范畴之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此外,“广义的还包括后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指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简称社科)的贡献。”[3]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狭义定义域

关于人的全方位的解放、自由、发展等属于幸福范畴的要义,不仅是马克思人对幸福诉求的美好憧憬,更是其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理论旨趣,可以说,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新视野的依据。依据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学说的独到解释,“三大板块”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狭义定义的界定,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从狭义定义上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独创的学说。要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要求从狭义的定义出发,又因“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视野、口气、内容过于宏大;而且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往往由政治领袖来宣布,学界退而求其次”[4],文章以狭义定义为切入点,阐释马克思关于幸福的相关思想,并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的地位出发,以及通过马克思主义“三大体系”之间关系的阐述,以期能论证马克思幸福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视角的合理性。

2 马克思幸福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视域的依据

“人的解放学”是学术界立足人的主体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定义。“所谓人的解放,就是使人摆脱艰险繁重的劳动,摆脱贫穷困苦的生活,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摆脱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摆脱自然的威胁与灾害,使每一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5]2自由、全面、解放都是人幸福的重要要义,也是全人类进行幸福追寻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核,同样,马克思幸福思想的重要内核必定与其有着内在的逻辑契合。要探索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内在理论路径、逻辑中介以及幸福思想的崇高理想,与这一完备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不可分开的。揭示其幸福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依据,是全文立足科学社会主义视域,研究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必要前提。

2.1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是统领其他基本理论的最高原则”[5]59。幸福属于伦理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有密切的关系——隶属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是其有机“成员”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6]马克思主义哲学能科学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自身具有的高度理论概括性和规律的普遍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开辟新的研究视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之一,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准则。“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7]8幸福是属于哲学的范畴,故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画界幸福范围的标尺。幸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作为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同样,人们表达幸福的内容是客观的,表达幸福的方式是主观的,人们通过大脑感受到幸福。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8]22故幸福即为人们主观反映客观世界,并通过人脑改造呈现的满足心理的愉悦感受,这突出了马克思将幸福内容赋予了客观现实性,幸福体验的媒介是人脑,从而褪去了虚幻神秘的色彩。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的两个指向,规定了其幸福思想中,关于幸福两个方向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将幸福的内容牢牢地圈画在现实的世界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劳动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其核心之意是突出劳动产生意识,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意识。目前学术界,有研究者将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成果,归结为“劳动幸福观”,其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为导向,对其幸福思想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这两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阐明了幸福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幸福作为人的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幸福既然是主体的心理感受,具有主观性,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表现为幸福感、幸福观和获得感。那么,人们幸福感的指数正负值同样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表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139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了马克思对主体获得幸福的实质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解说,为马克思幸福主体的建构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解放学说,以及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确定幸福主体、幸福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联合体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的社会蓝图构想,是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指定了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中幸福主体的重要角色。《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11这是马克思关于真实共同体的历史任务——为大多数人谋取幸福的重要规定。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幸福的路径规定。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140改变是某种对象物产生变化的实践层面的结构展示,从这种意义上说,改变即为实践。马克思将幸福的追求诉诸于实践的内在原因,在于改变作为一种实践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学术界将马克思幸福观命名为马克思实践幸福观,具有其内在的根据,实践的哲学观点在马克思创立的整个学说中极其重要。

幸福观是作为一种人生观在幸福层面的特殊展示。人的幸福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对人们正确处理、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解决人生旅程的疑难问题,获得幸福。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的成果表明,一些研究者将马克思幸福思想归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幸福思想,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哲学基础的总结。

2.2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科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6]4马克思幸福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幸福目标。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科学依据,为什么会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创造一切价值,劳动创造幸福人。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理想,对人类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意义。马克思具体分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劳动产生价值、价值形成的原因以及价值形成的路径。马克思在揭示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基础上,阐明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具体劳动中,人们创造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的生理系统的物质需求,形成了人的幸福的第一阶层——物质幸福。此外,从抽象劳动所反映的劳动者之间的抽象社会关系,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强调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的劳动,肯定了社会各阶层各种劳动者服务性劳动的价值,确立了劳动公平的劳动原则,提倡公平劳动创造的社会心理价值,阐明了抽象劳动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马克思关于劳动公平的思想,对人们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可,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公平分配具有指导作用,无差别的劳动创造了较大价值的社会幸福,最终实现了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物质幸福与人际幸福的协调统一。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8]714工人因为劳动失去主体的地位,资本家免费占有工人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工人的劳动就是一种异己的剥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与资本家是一种对立的矛盾关系。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秘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秘密。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介质使得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数值”得以阐明?马克思分析了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明确两者之间是对立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相互交换中隐藏着资本增值,资本一旦增值,意味着工人被剥削的程度越大,正是雇佣劳动生产了与工人敌对的力量——资本。无产阶级以实现多数人的幸福为历史任务。资本主义大工业化下,人变成了单向度的畸形模样。工人阶级的被剥削状态,注定是不会幸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成为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科学依据。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幸福要旨得以形成。

3 结论

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科学研究的阐述,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的合理性。学界部分学者将马克思幸福思想归结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幸福观。然而,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才是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根本要点。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幸福教育思想,这条路亟待建设。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哲学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