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
2018-03-07王文征
王文征
(衡水学院文传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作品众多,尤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见长,被人们誉为“语言大师”。方言,又称地方话,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老舍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风俗民情和写景状物的描写,都带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形成了通俗幽默的“京味”风格。
一、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的使用
老舍作品大都取材于北京社会底层平民生活,涉及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知识分子、下等艺人、娼妓等,他用经过加工的北京方言口语写发生在老北京的人和事,“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
(一)儿化词的大量运用
儿化是北京话中最重要的语音现象,是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是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北京话中一般只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量词可以儿化。例如,花儿、车份儿、茶座儿、今儿、赶明儿、人缘儿、抓弄儿、好儿、亮儿、错儿、顺手儿、这儿、哪儿、一点儿、一门儿等。儿化后,词语有下列两种作用:(1)区别词性或词义的作用,如“抓弄”,其词性是动词,有手指动、挣钱意义,加上“儿”儿化后,“抓弄儿”变成了名词,词义指可以依靠或指望的人或东西;(2)表示喜爱、亲昵、憎恶、轻蔑、讽刺、轻松等感情色彩,如“花儿”有喜爱的感情色彩,“一点儿”有细小的感情色彩。此外,儿化词“茶座儿”“赶明儿”“人缘儿”“今儿”等虽然既不明显改变词义或词性,也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但它们的作用是增强口语色彩,是北京人口语表达习惯。
(二)北京口语词汇使用
1.口语名词
《骆驼祥子》:“祥子作了小店的照顾主儿。”《四世同堂》:“他们走了一程子。”《茶馆》:“我这正没辙。”这里的“照顾主儿”指老顾客,“一程子”指一段时间,“辙”指办法。类似这样的词语有:棒子面、杂和面、油鬼、半空儿、小烧、主儿、扒糕、前个儿、昨个儿、柴棍儿、家雀儿等。
2.口语动词
《骆驼祥子》:“不定是三两个月,还是十天八天,吹了。”《茶馆》:“李三,这儿的茶钱我侯啦。”《龙须沟》:“拉不着钱,他泡蘑菇。”《骆驼祥子》:“——还得处处抠搜。”这里的“吹”指散了、完了,“侯”是给的意思,“抠搜”是节省的意思,“泡蘑菇”指拖延时间。类似的词语有:飕、饶、泡、咂摸、抠搜、巴结、吊棒、拉晚儿、歇歇腿儿、耍嘴皮子、闹得慌等。
3.口语形容词
《茶馆》:“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文博士》:“这几件家具磁实,且用些年呢”《骆驼祥子》:“那才透着邪行呢!咱们说咱们的。”这里的“地道”是真正、纯粹的意思,“磁实”形容东西坚固,“邪行”是奇怪、离奇的意思。类似的词语有:死吧、甜甘、刺挠、笨手八脚、老实巴焦、楞头磕脑、僵不吃的等。
4.口语副词
《骆驼祥子》:“丢不了,甭害怕。”《龙须沟》:“一夜压根儿没睡!”《龙须沟》:“大估摸一家得出多少钱呢?”这里的“甭”指不用,“压根儿”是根本的意思,“大估摸”是大约的意思。类似的词语有:成年际、抓早儿、敢情、就手儿、精、至不济等。
二、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所折射出的人情风俗
(一)体现北京的世态人情
1.口头熟语
口头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包括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及俗语。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短语,它的结构比较松散,有的可以插入一些词语,意义常是字面意义的比喻意义;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形象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歇后语是一种由前后两个相关部分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固定短语,前一半近似于谜面,后一半相当于谜底;俗语是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愿望,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老舍作品中用口头熟语描写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揭示了北京人的人文心理结构。以惯用语为例,《骆驼祥子》:“你是没事了,叫我一个人背黑锅。”这里的“背黑锅”是惯用语,指虎妞自己替祥子承担责任,在此埋怨祥子不尽男人职责,二人关系很明了,可见虎妞对祥子的俚俗情味。《骆驼祥子》:“她是会拿枕头和他变戏法的女怪!”“变戏法”为惯用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内心的不解和困惑。
2.称谓语
称谓语是在人的交际过程中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称谓的各类词语。老舍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泛亲属称谓语三种。亲属称谓语指由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称谓,如“儿孙、子女、婆婆、老娘们、丫头片子”等。社交称谓语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交环境里使用不同的社交称谓语,大致可以分为姓+尊称称谓语、绰号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官职称谓语等。在绰号称谓语中,感情一般带有亲昵或玩笑的意味,老舍用“大赤包儿”“胖菊子”“吴太极儿”“蜜蜂”这些绰号来称呼人。在职业称谓语中,往往是职业+人名,如剃头匠孙七、拉车的小崔等。官职称谓语就是用官职来进行称呼,在《四世同堂》中,大赤包在被任命为妓女检查所所长后,有些人为了讨好她而叫她“所长”。泛亲属称谓语指的是对没有家庭关系的人而使用的一种称谓,如《离婚》中能解决各种问题的张大哥,“大哥”这个称谓就是街坊邻居对他的尊称;《正红旗下》里“洗过三”的老白姥姥,“姥姥”这一称谓也是人们对她的尊称。
(二)呈现北京风俗
北京在过去长期作为皇都,有着传统的帝辇之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因此,北京人讲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语言也应是作家所熟悉的那个时代语言的记录。老舍作品方言口语描述中,既有北京城寿宴、葬礼、洗三等人生仪式的民俗,也有农历新年、祭拜、中秋节等节日习俗,还有铁匠、剃头匠、车夫等具有旧时代典型代表的行业规矩,更有老北京特有的养花、遛鸟、吊嗓、放风筝、斗蛐蛐等闲暇生活方式,如“寿日”“氅衣”“五供儿”“洗三”“兔儿爷”等。
三、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词语塑造的人物形象
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中指出:“方言成分的适当采用,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2]老舍作品中选用不同的方言词语,刻画了个性鲜明人物性格特征。例如,《骆驼祥子》:“祥子吭吃了半天才说出来。”这里“吭吃”是支支吾吾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祥子木讷的性格特征。《骆驼祥子》:“他心里计算:自己拉,每天好歹一背拉总有五六毛钱的进项。”“背拉”是平均的意思,刻画了初到城里拉车的祥子的内心活动。《骆驼祥子》:“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虎妞的这一段话,使用了“痒痒”“胡塞”等北京方言口语,刻画出虎妞直爽中带有粗俗的性格特征,展现了虎妞泼辣、粗鲁、蛮横的个性形象。《四世同堂》:“今天,咱们都是替大家办事,你不高贵,我也不低搭。”“低搭”是低人一等的意思,这是慈祥和蔼、热心助人的李四爷对势力的冠晓荷说的话,显示了李四爷个性强硬、刚强正直的性格特征,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四世同堂》:“高第在屋里转开了磨。”这里用“转开了磨”这一俗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高第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所表现出的不知所措的样子。老舍先生对北京方言进行提炼和推敲,并在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展现了北京底层平民的生活景象、文化心理和思想情感,为文学艺术塑造了众多不朽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