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不忘本来”思想初探

2018-03-07赵泽华

文化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公民中华民族培育

赵泽华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实现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三种思想路径上寻求解决方案,这三种思想相辅相成,其中“不忘本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最为根本的一环。

一、“不忘本来”是文化自信的根与魂

任何文化的大江河流都有其源头,没有源头的文化会断流、干枯,因此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能忘记本来。在“不忘本来”的文字解读中,就“忘记”这个词汇而言不难理解,即不记得过去的事或没有记住应该记住的事情;但“本来”二字的含义较为丰富,“本来”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切优秀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血脉根基

传统文化是“本来”含义中的应有之义,中华文化的传统血脉和民族基因不容忘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1]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延展广泛,如在思想方面有诸子百家,技术方面有四大发明等。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华优秀文化是在5000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出来的精华,是我国文化自信的血脉根基。

(二)近现代党的经验是文化自信的灵魂支撑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同样为我国文化自信之“本来”。我们不能忘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经验文化,不能忘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更不能忘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主义改革文化。总之,“不忘本来”的意蕴在于我们不能忘记包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

二、“不忘本来”是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奠定“不忘本来”思想的基础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忘本来”本身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数之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历史上某一阶段合理的存在,其价值不可否认。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要求中国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合理性是相对于历史条件而言的,需要在下代人的不断取舍、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真正地实现。

(二)新时代国内外文化的现状呼吁“不忘本来”思想的出现

西方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我国公民文化自信的建立,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我国部分公民在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方面迷失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当今世界上各种思想激荡的背景下,“本来”是培育我国公民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保证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不忘本来”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必然路径

培育文化自信的道路漫长而艰巨,“不忘本来”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不忘本来”思想教育的实现需要理论性和灵活性共存,做事要讲方法、讲原则。

(一)培育文化自信要坚定“本来”文化的阵地作用

“本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本来”文化的主导性优势地位必须得到发挥。毛泽东曾写道:“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本来”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如果“本来”文化不能充分发挥主导优势,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本来”文化的主流地位必须进一步巩固,其主阵地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

(二)培育文化自信要丰富“本来”文化的传播路径

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多样性,因此“不忘本来”的传播和教育同样也应丰富其路径,实现实效性。新时代下大众传媒的发展日益多样化,人们社会交往实践也更加复杂、丰富,因此,公民的思想和精神也呈现多样化。如果想要公民的注意力被“本来”文化所吸引,还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对“本来”文化的多方位解读和创新性传播。

猜你喜欢

公民中华民族培育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十二公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