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遗”
——川北灯戏艺术的传播研究

2018-03-07唐溪若李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川北非遗

唐溪若,李波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1 溯源

川北灯戏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流行于川北一带,是川北一带老百姓们家喻户晓的民间小戏,具体起源的时间不确定,各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有一些差异,但大致认为成熟于明代。古时的川北地区由于是丘陵地貌,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当地农民与外面沟通较少,虽然四川被叫作天府之国,但主要指的是受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地区,川北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当地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相信鬼神[1]。根据人类文化学的观点,艺术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川北灯戏的萌发基础就是来自古代民间宗教祭祀的 “庆坛”,但庆坛的“坛”与一般的坛庙有区别,自有其坛神,主持祭祀的叫端公,是儒道释结合的产物。端公庆坛分成“庆正坛”和“庆耍坛”,为了让庆坛连续几天的法事不那么枯燥无味,能吸引观众,以笑、跳、闹为特征的川北灯戏作为庆坛的娱乐节目应运而生,最初灯戏的舞台是“晒席”[2],农民用它来晒粮食谷物,是四川农村常见的农具,这样的舞台给了农民们很大的发挥自由,观众四处都可以观看。关于灯戏的形式有注重故事情节的地灯,有歌舞为主的天灯,经过发展,灯戏逐渐由“娱神性”向“娱人性”的趋势转变,成为农民在空闲时的娱乐活动,所以它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喜乐神”,因为通宵不分昼夜地演出,又被称为“大铺盖”。川北灯戏主要的演奏乐器是“胖筒筒”,川北灯戏的表演者分为两类:“半农半艺”多半由一些农民在农闲时组成的临时的业余剧团组成;另一种人员构成便是“半巫半艺”,由主持庆坛的端公组成,这就形成了“灯坛两开”的局面,端公几乎都会表演灯戏,灯戏表演者时常兼着端公的身份。

灯戏的雏形是傩戏,也就是在祭祀、节庆时表演的带有原始宗教印记的一类戏剧,人物通常佩戴面具表演。灯戏的形成还与木偶、皮影、猴戏等有关,它们的幼苗在唐宋就已破土而出,汉代就有的角抵戏也是一个原因。川北灯戏的艺人在谈到灯戏时说“木偶是爸,皮影是娘,猴戏是姐妹,庆坛是它干爹爹”[3]。当然川北灯戏的形成与四川特色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底蕴也有关,如民间小调、佛歌、嫁歌等,再如古代巴人在先秦便特有的“巴渝舞”[4]以及四川特有的民间演唱和舞蹈。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地影响了川北灯戏的形成。

灯戏,自然也与“灯”有毋庸置疑的联系,灯戏经常在一些喜庆节日如春节元宵出现,每家每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氛围,有“狮灯、龙灯”表演等,“灯”与“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晚清一个署名为“嘉陵公子”的人赋诗“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5],足见当时繁盛的景象。

川北山乡人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对文化生活喜爱有加,并不消沉,有着炎黄子孙的乐观向上的气质。他们知道只有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快乐,才能解除疲劳,才能有面对明天劳作的新的动力,才能积极地在生活大道前行,期待更美好的明天!灯戏便是他们文化创造的一个重要表现。

2 特点

2.1 以小见大,反映寻常百姓的生活,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川北灯戏不像川剧、京剧等大型剧种那样反映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反映平常人家家长里短的故事,题材大部分是农民喜闻乐道的生活情趣、人世疾苦、悲欢离合、奇闻轶事,对于宫廷朝政、官绅动态,则由于生活的差距,思想情感不同,审美情趣相悖、自身条件的局限,因而描写此类题材的较少,更多的还是以劳动者所关心的题材为主,寄托着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具有普遍的人民性。

2.2 遏恶扬善、爱憎明晰,体现农民传统价值观

川北灯戏中,有大量题材歌颂人性中的善良,抨击虚伪的题材,这点是通过在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伦理价值观,如在《郑板桥买缸》一剧中,商人强抢民女家的缸并想讹诈买家,被一番戏弄后,发现买家是郑板桥,郑板桥用智慧惩治了贪婪吝啬、唯利是图的商人,将缸归还给其主人。该剧通过演员形象并且夸张的表演,生动地刻画出了商人丑恶的嘴脸和郑板桥乐于助人的性格,鞭挞丑恶,歌颂善良,反映了农民的伦理价值观。

2.3 借古喻今、乐观向上,具有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

虽然川北灯戏很多是旧式题材,但立意新,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如《亲家母上轿》把女儿当摇钱树,敲诈别人的彩礼,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做了嘲讽,反映出劳动人民对此类行为的厌恶,从反面体现出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再如《幺妹嫁给谁》中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且红绸造成的舞台幻觉,使故事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情调。

2.4 讽刺当权者、王侯将相平民化、藐视神权,体现了观众至上的特色

《周元献鸡》讲述的是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出逃,饥肠辘辘,被善良的百姓解救收留的故事,其中有饥饿的皇帝将母鸡当作美女的情节,看起来匪夷所思、不符合常理,但其实是一种幽默化、浪漫化的表现手法,即使饥肠辘辘,荒淫无道的皇帝也不改其好色的本性,辛辣地嘲讽了统治者的昏庸贪婪。还有一些题材将那些名声在望的功臣、王侯、将相平民化了,他们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这就是平民百姓眼里的英雄。如《包公照镜子》一剧,不像川剧中的包公威风凛凛,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因铡了陈世美害怕,照镜子时有了一系列的虚幻影像,被皇亲国戚报复,又被秦香莲村里的人诬陷,加上随身侍卫王朝马汉的背叛,让包公心力交瘁,镜子在这里有着更深层次的象征,表面上照出了外表和幻象,其实折射出的是人心,镜子幻象是对包公心理状态的投射,把包公紧张畏惧、心神不安的心理状态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川北灯戏中还有很多无视甚至调侃讽刺神灵的题材,如《刘氏回煞》,和川剧里的《刘氏回煞》截然不同,刘氏完全不把门神放在眼里,骂门神“你两个黑不溜秋瞎了眼”,又讽刺“无非是锯了把的木瓢画张脸”,表态“我刘氏不敬神不怕仙”,全然不敬神。这些出现在庆坛中“庆耍坛”部分,一些本是弘扬宗教教义的剧目,发生了“人神易位”的颠倒,实现了以神娱人和世俗化神的目的。通过这些艺术表达方式,把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王侯将相、神仙都平常化、世俗化、人性化,拉低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乐于接受和理解,体现了观众至上、以人为本的特色。

2.5 根植方言土语、通俗诙谐,形成了与戏相匹配的独特语言风格

川北灯戏的语言范畴大多是四川方言和土语,但又是经过提炼了的生动形象的通俗文学语言。它明快诙谐机趣,充满特有的川北乡土味道,幽默的语言立于耳前,观众仿佛参与进了剧情,随着剧情的波动而波动,仿佛与剧合二为一。老艺人说川北灯戏的语言:“出语明快,入耳爽然,一触即解,回思有味。”能够很好地概括出川北灯戏语言的风格和特色。

2.6 以丑见长,寓庄于谐,具有滑稽与崇高有机结合的统一性

“无丑不成戏”说的便是川北灯戏,川北灯戏以一丑一旦的喜剧形式进行表演,甚至连苦情戏也会用喜剧的风格呈现,而且演员在表演时经常会有令人发笑的夸张的“跳”的动作,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情趣,具有笑、跳、闹的剧情特色,所以又被叫作“喜乐神”,无论是老百姓、达官贵人或者王侯将相,一一都以扮丑的方式出现在观众眼前,博得观众一笑。川北灯戏中表现人物情感时会有很夸张的动作和语言、表情来表现人物鲜明的特点,所使用的制造笑料的方法三种:(1)巧合。如在《灵牌迷》一剧中,男女主角耍二哥和耍二嫂,饥肠辘辘的他们想不劳而获,分别成功地骗取了一对老夫妇的钱财,但没想到的巧合是他们都假称对方死了,没有安葬费,最后被老两口识破,令人开怀大笑。(2)误会。如《许愿》一剧中,张子诚夫妇误将卫刀头认为供人祭拜的菩萨,酒肉、糕点殷勤供奉,又跪地作揖,魏刀头却在神龛里无比欢喜地吃着东西,看着两个被捉弄的人十分得意,惹得观众哈哈大笑。(3)设置窘境。如《灵牌迷》中两个好吃懒做的夫妻装死被揭穿,落得个要被裹尸的窘境,这些情节设置,使他们产生一系列夸张的喜剧情节动作,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川北灯戏常常在欢笑中令人明白生活的道理,将生活的俗事融于艺术的雅趣中,将崇高融于滑稽,雅俗共赏,实现艺术上的统一。如《郑板桥买缸》中,通过郑板桥用智谋惩戒强抢民女水缸的丑恶盐商这一充满滑稽和逗乐过程的描写,鞭挞丑恶,颂扬善良,寓庄于谐,实现滑稽与崇高的统一。

2.7 博采众长、吸纳姊妹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川北灯戏在发展中还吸收借鉴了另外的民间传统艺术,让灯戏表演不同程度上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在《郑板桥买缸》一剧中,反面丑角盐商,主角郑板桥,及民女和两个仆人,都用的是皮影身法;《白狗争妻》中,变成人的白狗精互相争吵,用的是木偶戏中的挂木偶、穿衣、走路的身法,令人印象深刻;在《闹窑》中,殷立山在说道猴戏时,锣鼓立刻改为猴戏的,演员的唱词、动作也唱猴戏,给人带来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对全剧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促进作用;川北灯戏中,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甩火碗、立竹杠、踩高跷等都是杂技的元素,甚至有些还融合了其他剧种的元素。这些都说明了川北灯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2.8 道具简单多用、似物非物,使剧情展演超脱物外并变换灵活

一条长不过三尺,宽不盈九寸的长木板凳,本是农村最常见的家具,可到了川北灯戏的戏台上,就变得奇妙无比。它与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相比显得更加简便灵活。在《断机教子》中,它是织布机;在《灵牌迷》中,它是床;在《许愿》中,它是神龛;在《驿官登堂》中,它是马,人物往上一站,便成山,横行时,又是桥;表现人物快乐的心情时,又可以当作“板凳龙”耍。板凳并不单单是一件重要的道具,它起着变换舞台表演支点、烘托舞台氛围、刻画人物性格、深化剧本主题的作用,同时,“耍板凳”技巧的发挥,是川北灯戏的表演特色。

2.9 观众入戏、乐在其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川北灯戏的演出并不同于其他大型剧种的演出模式,它不是一个单向的输出,存在不少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让观众觉得就置身在故事中。如传统表演过程中会有“丑对子”,演员对着舞台下假定的人物,一问一答,用以介绍人物、交代事件,很快地把观众吸引到故事中的一种简练方法;又如“答飞白”,是川北地区常用的一句俚语,意思是:中途插入与你毫无关系的两人的对话。川北灯戏的独特特点造就了不少“答飞白”的表演方式,因为演员和观众互相交流感情的机会更多,共鸣会经常产生,于是观众自然而然地与演员答起“飞白”,甚至有些还会走到舞台上陈述自己的看法,同台演出,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观众,收到一种独特的戏剧效果;另外还有“打彩场”(演到精彩的地方时,观众向舞台投掷钱币等物件)和“伴歌助兴”等互动方式。总之,川北灯戏是一个极其强调互动性的一门艺术。

3 发展

3.1 新中国诞生前的发展

川北灯戏在明末清初盛行川北一带。那时艺人文化素质低,剧本台词多为师傅口传,不免带有庸俗迷信和封建糟粕,被上层人士如官绅当作淫靡、伤风败俗的“俚俗”。据资料记载,当时戏班遍及川北农村,有职业性的,有半职业性的,也有以家庭为单位或者杂姓人组成,灯戏班多则十人,少则五六人,多在传统节日秋收春种时演出,或者在红白喜事、祭祀酬神时表演,演出不限场所和形式限制,无论田边地角、晒场院坝,只要灯笼一挂,便可开始演出,适应性极强。清末民初,国运衰微,战事和灾难频繁出现,川北人民苦不堪言,灯戏量急剧下滑,只有少数灯班艺人一边四处流浪一边卖艺求生,过着拮据的生活,但更多的人是丢掉这门技艺,另谋生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川北灯戏的发展态势日渐衰弱,到解放前濒临消亡。

3.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发展

解放后,由于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川北灯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灯班从组织机构和演出形式,都起了质的变化。灯戏和带有浓厚鬼神迷信色彩的庆坛彻底分家,不再依附于神权、宗教活动,而以独特的艺术品格独立存在。党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川北灯戏,曾组织多次调查研究,挖掘、整理和收集灯戏剧本和资料。1958年,南充地区灯戏团成立,在灯戏艺术化、专业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川北灯戏难逃厄运,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扼杀。

3.3 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风暴席卷川北大地,使被一度禁锢的川剧艺术重获新生,而作为姊妹艺术的川北灯戏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中恢复了魅力,展示出炫目夺人的艺术风采,川北灯戏的独特性使其并没有像其他剧种一样完全被沦为川剧里的声腔,反而愈加繁荣。1983年12月,南充地区举行了第一届业余灯戏调演;1984年10月,四川省第二届振兴川剧调演在成都举办,南充地区代表队以出色的灯戏表演获得了欢迎,这也是川北灯戏首次登上蓉城的大雅之堂;1987年,川北灯戏应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邀请,赴蓉演出,得到百余名戏剧专家的赞赏;1988年5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戏剧评论》杂志社联合邀请,川北灯戏进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紧接着6月6日,川北灯戏进中南海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9年12月,川北灯戏受省文化厅派遣赴上海进行两省市文化交流演出,轰动上海舞台;1990年,川北灯戏参加省振兴川剧第五届调演,演出现代川北灯戏《大山情》。这是第一次以正剧、大戏、现代戏排演灯戏的一次改革探索,受到领导和戏剧同行的肯定;川北灯戏还引起了国际戏剧界瞩目,在1984—1991年间,先后有德、美、法、日等国学者来南充考察川北灯戏,无不惊叹川北灯戏之美,表现出热爱、崇尚之情;进入21世纪,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并于2007年受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邀请录制;在中宣部丶文化部举办的“2017新年戏曲晚会”上,川北灯戏《跳蹬》也参加了表演,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人观看了演出。

当前,虽然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艺术家的努力,川北灯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其发展的不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受到现代媒体如电视、电影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趣味逐渐发生了变化,愈加崇尚“快节奏”生活和“快餐式”文化,川北灯戏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就连当地的年轻人知道“川北灯戏”的也寥寥无几,它在民间影响力不大,如何使这一门传统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亟待解决、改革创新的当代问题。

4 关于川北灯戏未来传播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古为今用,去其糟粕

川北灯戏诞生在古代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封建思想和陋俗,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将这些不好的成分摒弃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将民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使之符合现代精神,让内容现代化,以古装戏来反映现代意识。如旧有的《闹隍会》写的是赶会途中县官调戏民女,群众戏弄县官的故事,庸俗不堪,品位低下,不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而现代新编的《赶隍会》则去粗取精,淘汰掉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容,不仅讽刺了部分地方官员、不体察民情、故步自封的状态,也塑造出一个知过能改、可爱的石知县的形象,古为今用,很好地起到了劝诫当今部分这样的官员的作用。

4.2 尝试一些现代大型剧的表演

大多的川北灯戏都是以小品类的剧情为主,每部戏大约时长20min。而我笔者为川北灯戏想要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就应该创新,突破旧有的范式的单一,实行剧式的多样化,适当的探索一些大型现代剧目,形成传统的优秀拳头产品。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如大型川北灯戏《大山情》,这是第一次以正剧、大戏、现代戏排演灯戏,其立足点在于川北灯戏的改革探索。

4.3 吸纳借鉴其他优秀剧种艺术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川北灯戏的发展相对其他大型剧种来说还不太成熟,所以可以适当地吸收其他剧种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川剧正是吸收了“昆、高、胡、弹、灯”等几种声腔形式,而有了自己的风格。而江南的越剧、华北的评剧、东北的吉剧,都是由小调、二人转发展而来。所以川北灯戏也可以吸纳其他剧种艺术的优点,丰富各方面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考虑多种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段,使川北灯戏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表达及传播。

4.4 竭力构筑演示平台,形成文化产业链

因为语言和方言上的障碍,川北灯戏本身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剧种是有难度的。我们的定位是要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如旅游业等,将灯戏表演贯穿于人们的旅游过程中,如阆中古城游,可以增加灯戏表演的项目,又比如在古城举办一个灯戏狂欢节等等此类措施。同时,还应与其他近邻地方戏如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等合作,同台表演,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共赢产业效应。

4.5 以多种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成交互效应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川北灯戏可以借助多种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如在商场的LED屏展示,拍成在各种平台上放映的电影及微电影,或建立川北灯戏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面有其起源、历史发展及背后所形成文化和表演视频,通过这种新媒体传播以达到更多人了解川北灯戏,甚至还可以利用自媒体传播,让人人都成为川北灯戏的传播者,当消费者或观众的同时又是传播者。利用大数据,能够定制化得到个人喜好的灯戏相关推送,明白具体的受众喜欢怎么样的灯戏,更精准的传播川北灯戏,令物尽其用。

4.6 培养一些新生代人才

现在好多年轻人不了解川北灯戏,灯戏的传承是个问题,所以要着眼于未来,不断培养和造就新生代的编、表、导、舞美、音乐方面的人才,让越多年轻人了解灯戏,使川北灯戏传承不只是老人的使命。这就要求解决好分配机制,发扬鼓励机制,实现对人才的尊重和认可。

5 结语

川北灯戏一个发展尚不成熟、但可塑性很强的剧种,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同时又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代表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这种精神无论放在哪个时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会改变的。相信川北灯戏自身所有的独特性和亲民性,会吸引更多人了解关注,望其欣欣向荣!

猜你喜欢

川北非遗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封二)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胡耀邦怎样从川北到北京安家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灯戏”的继承和发扬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