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返乡青年”在乡村振兴中主体作用的思考
2018-03-07朱家宝
朱家宝
(金乡县兴隆镇,山东济宁 2722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既适应了教育改革步伐,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又成长在网络环境中,具备高度的互联网思维,引导青年群体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建功基层,鼓励知识分子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1 返乡青年的范围与特征
1.1 群体范围
“返乡青年”一词,近年来屡见于新闻报道、电视访谈等媒体平台,走进大众视野并形成舆论焦点。目前,这个群体既涵盖了返乡知识分子群体,又囊括了返乡农民工群体,具体指出生在农村,年龄介于20~35岁之间,有过非农业工作的经历,具有“乡愁”情结,掌握一定的人脉和资金资源,愿意并且有能力回乡创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群。
首先,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乡愁”情结浓厚,返乡热情高涨。当今“80后、90后”与改革开放之初的知识分子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群体已不再固执于跻身大城市生活,传统的家庭观念、乡村观念成为他们生活追求的一部分。
其次,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了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强烈愿望。青年农民工经过大城市的多年历练,实现了资本与管理经验的积累。与走出农村到大城市谋求生路时的不得已不同,能够回到家乡发展,拥有完整的亲情圈,是绝大部分青年农民工内心的期望。
1.2 群体特征
(1)返乡青年具有集群性。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展日益方便了青年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青年群体更倾向于接受同龄人的观点,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地出现返乡创业相关信息,激发起“返乡创业潮”。
(2)返乡青年更具创新性。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和城市文明相融合的过程中,返乡青年完成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他们着眼于新事物、新经济、新产业,掌握大量的生产要素,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对策,在创业领域、创业资本、创业能力上显著区别于普通个体经营者,行走在时代前沿,勇做时代“弄潮儿”。
(3)返乡青年更具目的性。与70年代出生的青年相比较,新青年文化程度更高,普遍接受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又经受过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训练,自我意识突出,喜欢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过去想解决但没能解决的问题。返乡青年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为此制订详细规划,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最终达成创业目的。
2 返乡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青年群体返乡创业,是以“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大幅度缩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通过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最终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
2.1 返乡青年为农民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聚焦当代“三农”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更为突出了农民收入过低且增长缓慢的缺陷。返乡青年从城市、高校带来先进管理理念、新型经营模式,能够为新农村开辟新的就业岗位,间接产生一大批相关产业就业机会。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现广大农民从被动打工到主动创业的转变,胜任技能性、服务型、基础型岗位,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2.2 返乡青年为乡村带来先进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
知识分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管理与技术,返乡农民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和资本。返乡青年针对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农村地理和人文资源,形成了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业态,使市场要素不断激活,内生动力不断释放,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3 返乡青年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传统农村劳动力受眼界约束,未能提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完整对策。而返乡青年以其先进性,推动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引领着智慧农业的发展。返乡青年的创业活动,使得广大农民“触网”,培养其互联网思维,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 返乡青年创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观念壁垒
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可见观念滞后的牢笼是束缚青年返乡创业是根本性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各行业要用绣花功夫,做大国工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观念对农村创业者的轻视和不包容,现代社会普遍认为生活在大城市,拥有体面的工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作为青年群体的家人,不理解、不支持大学生、农民工放弃体面生活,投身乡村创业。从返乡人群的角度来讲,自身眼界不开阔、思想保守,将严重限制个人创业灵感,沦于俗套。
3.2 融资困难
资本是开展生产活动的基础。返乡青年回乡创业,要有足够的注册资金和流动资金。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返乡创业群体,并为此出台多项融资措施,但信贷种类少、信贷规模小、信贷审批流程烦琐的情况仍有,是青年创业的阻碍。究其深层次心理原因,是因为返乡青年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需要进行财产抵押,使资金本不雄厚的农村创业者更加投鼠忌器。因此,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财力支持的融资政策亟待完善。
3.3 保障缺失
人身安全和技术支持难以保障。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尚未针对返乡群体构建保险接续制度。知识分子返乡后的安全保障、养老保障难以保证,农民工创业者返乡后不能继续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这些社会保障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者的返乡激情。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普遍缺少技术型人才,人才断层为创业者经营发展提出严峻考验,农民的流动性极大,使创业活动长期稳定发展难以保证。
4 发挥返乡青年主体作用的对策分析
4.1 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创业环境
解放思想、营造氛围是吸引返乡青年的关键。返乡青年创业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战胜自我功利心、战胜阶层观念、战胜“面子”心理。地方政府要因势利导制定奖励制度,在企业注册、税收优惠方面为返乡青年初次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弘扬乡贤文化,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充分挖掘技术人才,逐渐克服返乡青年“水土不服”的心态,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让更多的青年人融入“乡村振兴”热潮,扎根农村创业。
4.2 丰富产业类型,提供融资渠道
产业振兴,才能满足青年返乡的多种动机。首先,农村要留住青年创业者,就必须优化经济结构、丰富产业类型。以乡村旅游为例,农业产业链和旅游业结合,摆脱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青年创业者返乡创业。其次,各级团工委应深化团银组织合作,推进金融服务青年创业,针对广大创业青年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开发信贷产品,帮助返乡青年破解资金瓶颈,降低创业门槛。
4.3 组织技能培训,培育职业农民
从返乡青年两大主要人群来看,知识分子掌握先进技术,但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充分;而农民工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强的初级加工制造岗位,文化程度偏低。因此,通过政府牵头、以各行业协会为主体,推进创业培训是提高返乡农民工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全团培训百万农村青年的目标,对返乡青年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4 完善社会保障,实现服务均等
“要想富先修路”,即认识到完善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青年群体返乡创业,除斟酌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还一定会考虑当地基础设施、民生福利、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是否健全。政府只有为其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解决广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实现社会保险有效接续,才能从思想上降低返乡青年的创业压力,才能在创业中解决返乡青年的后顾之忧。
5 结语
“三农”发展,关键在人;“乡村振兴”,关键在创。尽管农村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更对全体青年寄予厚望。以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为主体的返乡青年,既能够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人力资本的效益最大化,又能够以竞合实现农村创业成功,发挥协同效应、倍增效应和创新效应。相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挥返乡青年的主体作用,深挖农村经济“泉眼”,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一定能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