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人生问答
2018-03-07陈会君
陈会君
如果有一份工作,要隐姓埋名,哪怕亲人去世,都不闻不问,您接受吗?
如果没人命令、没人要求,您会主动去做一件危险的事,这件事可能让您身葬大海,您愿意吗?
如果您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无比辉煌的成绩,却不能告诉大家这是您的努力,您无怨无悔吗?
武汉就有这样一位93岁的老人,用他光辉传奇的一生,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接到任务去武汉719所采访黄老,我和同事都很兴奋,赶紧搜集资料。我们了解到,核潜艇是以反应堆为燃料。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核潜艇航行6万海里。一个国家即便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只要有一艘核潜艇,同样能给敌人以毁灭性的还击。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是为了突破帝国主义封锁。曾经,我们指望苏联的援助,但是,赫鲁晓夫拒绝了。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58年,29人的研究小组成立,平均年龄不到30岁。核潜艇长什么样子,大家都没见过。
从调查研究入手,黄旭华和同事们,扑到海量的杂志里,寻找任何有关核潜艇的蛛丝马迹。把这些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形成核潜艇的总体布局。这样做又有多高的可信度呢?有人从美国买回一个核潜艇玩具,大家拆了装、装了拆,发现和画出的图纸基本吻合,更加坚定了信心。
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只有计算尺和算盘。核潜艇运算数据复杂,黄旭华把同事分成两个小组,同一数据同时计算,结果一致就通过,不一致重新再来。
核潜艇从水下发射导弹,升到空中再点火,这种发射是摇摆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生产制造,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每件设备严格过秤,施工后的边角余料,再过秤扣除。就是用这些最原始的办法,黄旭华和同事们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我国核潜艇要开展深潜试验。这是一次十分危险的试验。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要承受一吨多重的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一个管道、一个阀门,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都会艇毁人亡。
在此之前,美国核潜艇深潜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大家担心,这次一去不复返。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有人写好了遗书……黄旭华毅然决定:我跟你们一起下潜。妻子知道这个想法后,很冷静地说:“我支持你!”黄旭华理解妻子的冷静,那是怕动摇他的决心。直到深潜成功,妻子大哭一场,压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机密。整整30年,黄旭华从父母、兄弟姐妹身边彻底消失。他在哪里,做什么?大家一概不知。父亲、二哥重病去世,他也没有回去。家乡的亲人觉得,黄旭华是忘了父母养育之恩的不孝儿。
1987年,一本杂志刊登了我国核潜艇设计总师的故事,94岁的老母亲把报道读了一遍又一遍,把子孙叫到身边,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你们要理解。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朵里,63岁的他老泪纵横。1988年,南湖深潜试验成功,黄旭华才顺道返乡。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献身核潜艇事业,无怨无悔!
2017年是建军90周年,朱日和大阅兵。深感国之重器无比震撼时,我又想到了黄老。没有国防的强大,不可能有国家的强大。从小米加步枪,到拥有自己的核潜艇、航母,我们突破了太多的不可能。一路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无数黄旭华的负重前行,才托举起这个东方强国的荣光。
为大国崛起存照,为民族脊梁留史。采访黄老后,我们形成一篇一万字的初稿,又两次登门拜访黄老。黄老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提出60多处修改意见。随后,我们推出8000字的报告文学,《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传奇人生》。现在,黄老已作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在全国参加评选。
参观黄老的办公室,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手抄了一张小纸条,放在办公桌的玻璃下,上面是:天大之福,莫大于知足;天大之祸,莫大于不知足。
对标黄老的人生问答,审视自己的工作。任何事情,只有融入家国情怀,才能拥有更高格局,才能跳出物质、利益的羁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牢记心中之责,我将继续深耕这片热土,不断挖掘时代精神的标杆,让更多燃灯指引的人,引领时代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