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优先背景下党报如何打造好新闻

2018-03-07朱建华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长江日报党报精品

朱建华

(作者系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主编)

面对转型与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包括党报在内的不少媒体相继实施了移动优先战略,要求记者稿件原则上要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移动优先的背景下,作为主流舆论阵地的党报如何打造精品稿件?2017年3月27日,《长江日报》社会新闻版头条刊发的《全职妈妈索误工费3年终胜诉 法院认定家务劳动属于隐性收入》一文,在长江日报社季度、年度好新闻评选中,均获得评委一致好评,双双被评为一等奖,后获评武汉新闻奖,并被推荐参评湖北新闻奖。移动优先的背景下党报如何打造精品稿件,这篇报道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增强黏性 收获独家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每天编发的稿件数量越来越多,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扭转。商业竞争中讲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媒体竞争何尝又不是如此呢?独家报道,有利于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这篇获得好评的稿件,是长江日报刊发的一篇独家报道。不少人好奇,这个独家报道的线索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来自读者的主动报料。报料的读者是一次参加长江日报官方微信“早安武汉”发起的“我要上封面为武汉代言”互动活动之后,固定下来的“铁粉”。在长达3年的维权有了最终结果后,其主动报料反映了自己遭遇,这是对媒体的一种信任。依靠群众,是党报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媒体应通过强化互动,增加与读者之间的黏性,这样有利于收获独家线索,提高竞争力。

准备研判 考验能力

这篇报道并非是一般的社会新闻,其新闻价值在哪里呢?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而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从这个高度来看,这个事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了。否则,就会被当成一般的社会新闻进行淡化处理,甚至还不会刊发报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媒体人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对新闻线索或选题做出准确研判,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发记者的稿件,这都直接考验着媒体人的业务能力。庆幸的是,对于这篇稿件,采编人员第一时间均做出了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为此,记者前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采访,编辑后期在版面上进行了突出呈现。党报大篇幅报道这个事情,实际上也是主流媒体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与使命的一次具体体现。

脚踏实地 做好采访

传统的报纸通常以天为出版周期,今天见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昨天发生的事。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实地可以进行内容采集与发布,新闻生产的周期被彻底打破了。与报纸出版时间上的周期性和版面容量的有限性相比,网络平台则没有这些局限,不仅发稿时间可以越来越快,稿件也可以完全不受篇幅的限制,可长可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稿件质量的追求。

不论传播形式和途径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媒体人而言,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扎实做好采访,仍是做好新闻的基本功。记者采写这条稿件时,除面对面采访了这位全职妈妈外,还联系了律师、法官,并请教了法学专家,拿到了法院判决书复印件,这些都为后期作出厚实的报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写作 打磨精品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话高度概括了采访在整个新闻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采访做到位了,后期写作也就手到擒来。对于有潜力成为精品的稿件,从记者到编辑,都应该树立精品意识。

前期扎实采访,后期精心写作。因为前期意识到这个选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记者在后期写作时也很用心,先后三易其稿,从报道主题到行文,从用词到呈现,都再三斟酌。为确保新闻事实准确,记者还请采访对象、律师以及法学专家对稿件进行了审读把关。稿件发排时,发稿部门值班主编夜里亲自看版,并及时与版面编辑沟通,商定需要改动细节。最后见报的稿件,短小精悍,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这与记者扎实采访、精心写作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其他各环节后期的精心打磨。

把握导向 引导舆论

传播力是基石,引导力是方向,影响力是目标,公信力是底线。无论什么时候,对导向问题,媒体都须高度重视。一篇好的报道,不仅要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问题,还要善于把握导向,做好舆论引导;媒体尤其是党报等主流媒体,更要善于通过新闻的报道,鼓舞士气、凝心聚力。

全职妈妈因为一次意外交通事故索误工费3年终胜诉,报道的亮点之一在于法院认定家务劳动属于隐性收入。但“扣除律师费及诉讼费实得几十元”的实事,不免让人产生疑惑:这样的官司打得到底值不值?这是媒体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在乎的不是赔偿金。我坚信法律一定会给我一个公道。”稿件结尾的这句话,既回应了公众的疑惑,也间接表达了媒体的态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有利于引导舆论。

先网后报 仍可出彩

简单地把报纸上的内容搬运到网上,或简单地把网上的内容搬运到报纸上,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移动优先的背景下,稿件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了,报纸第二天还发什么?其实,即便是先网后报,报纸的报道仍可以做得很出彩。

稿件在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首发时的标题为《打了三年的官司最后实得几十元!》,这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留言有近百条。报纸刊发时,编辑对记者原稿重新进行了打磨,并将原稿拆分成了一篇消息和一篇对话,另外还同时配发了一篇网友精彩留言的摘录。这样处理,条理变得更清晰,也便于读者阅读,同时也增加了互动性。尤其是见报时稿件标题提炼为《全职妈妈索误工费3年终胜诉法院认定家务劳动属于隐性收入》,这鲜明地体现出了报道的新闻价值,为整个报道增色不少。

集体协作 提升价值

打造新闻精品,需要集体协作。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由很多环节构成,记者个人的发现与突破重要,各环节之间的齐心协作也同样重要。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记者与编辑之间,报纸与新媒体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都离不开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价值,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文字记者前期采访时,摄影记者也同时跟进;稿件在新媒体平台首发后,总编辑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报纸刊发时,总编室值班主任又对稿件标题重新进行了提炼打磨;版面编辑在发排稿件时的精心编排,又进一步提升了价值……见报稿件的署名只有1人,但参与其中的人远远不止1人。这背后体现的是媒体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可以说,长江日报的这篇报道,是移动优先背景下媒体如何打造精品的一个缩影。一篇报道能否成为新闻精品,很多时候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虽然不少人常说,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是应当把新闻产品尽最大可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做不懈的职业追求,从而不断推出新闻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长江日报党报精品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心经精品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地方媒体参与国家叙事大有可为——长江日报讲中国故事力作频出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