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儒商的近代转型与经营之道
——以北京瑞蚨祥为例

2018-03-07刘佳林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孟氏洛川商号

刘佳林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济宁 273100)

虽然中国古代抑商思想的影响力巨大,但近代中国在明清启蒙思潮和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下,经历了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思想启蒙过程。在近代启蒙思潮中,除了救亡图存、民主科学等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潮流外,与近代工业化潮流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密切相关的重商思潮,也是近代启蒙运动中风头正盛的新兴潮流。随之而来的近代商业启蒙运动,则正是该潮流的伴生物。这种近代商业的启蒙与发展演进,同传统商业的衰落与转型并存甚至交叉进行。这样一种情境将许多传统商业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展开了一场新旧商业交替的过程,许多曾辉煌百年的传统商号因墨守成规而迅速衰落,不少明日之星借着这场东风初露锋芒,但也有一些传统商业成功转型为近代商业的“老字号”,平稳度过了这场浩劫,近代中国著名的服装商号“瑞蚨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瑞蚨祥在旧中国盛极一时,有着“中华老字号”“中国丝绸第一品牌”的美誉,时至今日仍然作为我国著名的服装品牌活跃在市场上。本文就以京城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为例,探寻传统商号在近代重商思潮中的转型和经营之道。

一、瑞蚨祥的发迹与兴旺

瑞蚨祥起源于山东章丘县,由章丘旧军的孟氏商业家族创立。该孟氏家族,属于亚圣孟子后裔中的一支,是在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名门旺族。《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谱》中记载,康熙初年,孟子第六十二代孙孟闻助开始贩卖土布,做辗转于各地的行脚商人,至孟兴智时起家致富,迅速发迹,告别行商生活转为坐贾。清嘉庆年间,旧军孟家已经积累下雄厚的资产和家业,成为田舍万间,阡陌交通“僮仆、耕织、米盐、会计筹划有条”[1]的富商大户。

清咸丰六年(1856),旧军孟家在济南周村大街开办一家新布店,挂牌“万蚨祥”,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品牌商号开始经营。同治九年(1870),将“万蚨祥”改名为“瑞蚨祥”,在济南城开铺立号。接下来的几年中,瑞蚨祥不断壮大,至孟洛川接手瑞蚨祥时,其已不仅在济南站稳了脚跟,还在山东的胶东和河北河南,甚至是东北等地都开设了分号,形成了“全国连锁”效应。中国早期的传统商业,经商所得的资本通常有两种使用途径,一种是通过购置田宅将资本兑现为房屋地产,另一种则是将资本重新投入产业链中,通过开设分店的形式来扩大产业规模,“瑞蚨祥”就是这种商业的典型代表。从《孟氏章丘支谱》中的记载可知在这一时期,孟家“昌葺邑中书院,输腴田三百亩有奇”[2],这是将资本兑现为土地房产的表现;与此同时,瑞蚨祥在全国设立商号近24处,通过设立分号的方式来扩大产业规模。

为了增强和扩大商号的影响力及经营辐射范围,孟洛川决定进军京城。光绪初年,孟洛川派族侄孟觐侯前往京城考察市场,1893年(清光绪19年),孟洛川认为时机成熟,“出资在大栅栏买下铺面,成立了北京瑞蚨祥绸布店”[3],自此,旧军孟氏开始在京经商,开启了属于瑞蚨祥的新篇章。

二、瑞蚨祥的衰落、转型与重焕生机

瑞蚨祥进驻京城后青云直上,迅速成为北京绸布行业的翘楚,之后又在同一条街上开办了四家商铺,并将瑞蚨祥的总部迁至北京,得到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追捧与爱戴。然而好景不长,1900年庚子国难爆发,瑞蚨祥所在的大栅栏商业街被毁,这给北京城内的传统商号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多数商号直接破产,如“马聚源”“内联升”等商号无力继续经营,一些商号即使尚能残喘,也是元气大伤,如“同仁堂”“华济堂”开始了漫长的停业,有的甚至停业了数十年之久。瑞蚨祥也未能幸免,四处店面全部被毁,店内所有的物品和账目也都化为灰烬。当时的情况从《向导周报》的报道中可见一斑:“试从西直门至清华学校,吾人常往来之路,举目四顾,只见有兵,不见一老百姓,自校入城,在西四牌楼以西,尚无开门之店铺,其在前门一带,则十家内至少有七家停市闭门。初时瑞蚨祥等,开门敷衍,数日而后,亦停市矣。凡绸缎店金银店粮食店,以及出售贵重品日用品者,莫不首先停市。”[4]孟洛川承诺,“凡瑞蚨祥所欠客户的款项货物一律奉还,凡顾客所欠瑞蚨祥一律勾销”[5]。这一举措为瑞蚨祥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和良好的口碑,也成为日后瑞蚨祥东山再起的重要伏笔。

与此同时,近代商业的启蒙嬗变也逐渐拉开帷幕,工业和实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商业思潮的核心。薛福成在掌握四民之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工体商用思想,郑观应也认为应该以工翼商,“有商无工不过是徒弃己利以资彼用而已”[6]。这一时期人们真正认识到了工之用大于商,其标志就是实业一词的广泛流行。状元实业家张謇就曾指出外洋富强之本在于工,并提出以工战的口号替代商战,实业救国已然是未来之大势。以瑞蚨祥为首的传统商业巨头在认识到传统商业链条的薄弱处后,开始引入新的经营理念,诸如商业股份公司的创设,给当时的传统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无数老商号都开始顺应时潮进行转型。“经过两年的准备后,大栅栏瑞蚨祥得以重建,并依靠先前积累下来的口碑和人脉,通过借贷的方式筹得大量的钱款,借此机会盘下了大栅栏街的半壁江山,先后开办几处新店,并不再单纯经营绸缎,而是进行皮货、茶叶等多种经营”。在经历资本的重新整合后,瑞蚨祥将资本投入实业创办中,仿照资本主义的营利和运作方式,迎合了从旧式商业向近代商业过渡的历史发展方向。“先办布厂棉纺厂,出资合办了钢铁厂,当时京津地区的实业,多有瑞蚨祥的股份在其中。”在兴办工厂的同时,瑞蚨祥还投资了当时刚刚兴起的铁路运输,“由烟台至潍县之铁路,发起业已数载。以的款无着,故旋议旋止,至今未能开办。现有盎斯总理谭君虚谷约集招商局,太古顺泰、瑞蚨祥、洪泰等共二十家每家认股十万元共二百万元”[7]。瑞蚨祥利用自己几代经营积累下的资本和口碑,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成功地由传统商业转变为近代的民族资本企业,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蚨祥发展达到鼎盛,进入黄金时期,雇工达上千人。1927年,瑞蚨祥“在申庄用于购买货物的存款多达五百万元;时年秋天利润总额近六十万元”[8],固定资本仅房屋地产在全国各地就有“50-60处,约计350余间”[9]。如此雄厚的财力,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其他都算得上是中国北方数一数二的民族资本企业,以致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山西袁百万,山东张子兰,加起来不如一个孟洛川”的说法。

三、经商业儒,相得益彰——瑞蚨祥所奉行的经营理念

瑞蚨祥从济南走向北京,又从北京走向全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经历灭顶之灾后东山再起,再到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这巨大的成功与以孟洛川为代表的孟家几代人的商业才能和远见卓识密不可分,但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应是孟家人作为亚圣孟子后裔所奉行的“儒商”的经营理念。

瑞蚨祥奉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经营理念,把“终身立志行事,愿学圣贤,不敢背儒门宗旨”[10]作为经营原则,秉承儒家“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义利经营观诚信经营,义在利先,以义为利。英国驻华领事华尔,曾与瑞蚨祥通商,一番商业往来之后,华尔被瑞蚨祥这种儒商精神所折服,称赞瑞蚨祥“系巨店宏业,信誉服人,厚诚重义,为洋人所不及”[11]。

此外,瑞蚨祥“还严格划分店内的等级制度,学徒和伙计之间建立起师生关系,以师徒之礼相待”。不仅强调师徒关系,孟家还非常重视对职工文化素质的培养,“先儒有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12]。因此,“新来的学徒要先学习三年,不能上柜台,平时跟着师傅熟悉业务学习技术,还要跟随专门的教书先生学习《四书五经》,三年期满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才能被分配任务,瑞蚨祥之中上到经理掌柜下到伙计学徒,都是‘知书达礼’之人”。

作为孟子后人,孟家人谨遵先祖的教诲,在富裕时承担起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清光绪九年黄河决堤,朝廷急需治河款银,省抚台邀孟洛川议事。孟洛川捐万金,后又助资万缗”[13]。另外,孟氏家族还积极回馈社会,施财公益,据《大公报(天津版)》报道,1902年天津的保卫医院建成时,“瑞蚨祥……谦祥益和春祥以上各施公砝一百”[14]。两孟氏商人这种大公无私,抚恤孤贫,接济穷苦,为民生而慈善,服务社会的善举,正是儒家传统提倡的“和合”“中正之道”最鲜明的体现。

四、结语

瑞蚨祥在近代中国商海的沉浮,似乎更像是一段商业传奇,然而抛开其故事性和传奇色彩,来重新审视其历史价值,则会发现瑞蚨祥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当时近代中国商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这段历史拥有着当时传统商业的保守性、新兴工商业的进步性以及儒商结合经营方式的独特个性,它既是一段经济史,又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瑞蚨祥所代表的这种商业文化及经营方式,在当代依旧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猜你喜欢

孟氏洛川商号
唱洛川苹果基地
基于商号权保护之法律问题研究
施氏和孟氏
我国商号保护的立法检讨及完善策略
浅谈我国驰名商号的保护问题
孟氏蒜茸枝:一根麻花的逆袭
孟皇后“靖康之难”的唯二幸存者
基于SWO下的陕西洛川苹果产业发展研究
陌上谁家年少
我国商号权立法的困惑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