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的高校公益慈善文化创新育人成效研究
2018-03-07高婵娟
高婵娟
(1.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3.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000)
高校办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从业要精研教书育人主责。育人树人的关键是育品德、炼品格、砺品质、树品行。“怎样培养人”[1]这一重大问题亟待高等教育交出创造性的优秀答卷。
1 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益慈善文化育人的出发点
针对青年成长周期和认知心理,简单口号式宣教不可取,应该有人文的温度。于是乎,文化育人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思想、重要创新载体。
习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只有文化才能像空气,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3]。文化的力量还在于,当人尚未发现之时,早已冲击灵魂、塑造灵魂。所以,作为塑造人、塑造灵魂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文化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初步形成的当代中国公益慈善精神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契合度较高。高校公益慈善文化可以融合学校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定位、当代校园文化等关键要素与当代中国公益慈善精神进行系列创新。
2 夯实高校公益慈善文化育人根基出成效
2.1 思想根基
思想认识到位非常重要。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通过学习武装头脑、头脑指导实践、实践催生创新,创新深化成效。
教师要明确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教师要以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心引领学生,贴近学生创新话语叙事,开创一条适合本校学生的高校公益慈善文化育人之路。笔者常常鼓励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理,如文物保护开发思想、人民主体性思想、文艺创作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鼓励大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成长,如吴仙斌同学勇救两名落水儿童,凡人善举彰显青春价值;鼓励大学生都有责任都有能力推进公益慈善文化的创新,比如迎接2020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提出15周年,鼓励学生采访湖州安吉生态保护故事加上摄影照片写成英文游记书,以写书赠书公益善举向来华留学生传播科学理念。
2.2 制度根基
建立校本教材机制、教研协作机制、定期督导检查机制、考核表彰激励机制是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有效提升慈善参与责任。有效避免只围观吃瓜,缺乏参与意识的现象。
3 创新高校公益慈善文化传播及接受方式、育人长效机制
笔者对校园慈善行为现状的大量实证调查,参与成本、参与价值感和信任度是影响青年学生践行公益慈善的主要因素。
3.1 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育人最有效
必修慕课学分保证课程实施到位、慈善文化传播系统全面。网络诸多特点大大降低了参与慈善的成本,P2P的慈善捐赠模式更打消了疑心、见证了公益价值,支付渠道的留痕特性能够截图存储善举激发了公益热情,晒圈有目共睹促进了全社会精神文明和舆论监督正向、正能发展。
3.2 小微点滴和身边力所能及的慈善方式育人最长效
网络点滴慈善公益行为这一新型的公益慈善模式颠覆着传统公益慈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一元捐”“日行一善”、关爱校园保安子女的“小候鸟江南夏令营”。实现了公益参与的全民性、可持续性和育人的长效性、积极性。
4 创新拓宽高校公益慈善文化育人途径
4.1 师生勠力同心与学校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定位相结合
苏州工艺美院全校师生齐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责任强烈,积极呼吁保护吴歌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积极为山东江苏交界的地道战传统防御工事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做大量公益工作。团委建议苏振梅等十位青年从美院特色出发开展慈善活动,“世界,是用来听的”活动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视障人群讲解美术史的经典代表作品。继而,多名青年学生加入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又研立公益慈善物质载体,如建立五指山猪养殖场以救治更多的角膜患者。使公益慈善从“学起来”到“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4.2 与青年学生信仰理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新时代,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德育和慈善文化育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引领青年学生走进古村落、古城区做环保义工,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做心理义工,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做文化义工。
青春为人民澎湃,公益让信仰理想品德闪光。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到兰考寻访扶贫故事,以自媒体传播理想信念和优秀共产党人的信仰;江南大学法律专业学生到社区法律援助,用善举传播法治理想;社工专业学生到山村支教,用善举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4.3 与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
注重学习实践相结合、策划执行双创新,公益慈善文化只有与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到处是慈善文化育人的课堂。弘扬澳门优秀传统文化的《同善堂饮茶》讲座、殷墟古遗址保护万里行、规劝大学生远离毒品邪教珍爱生命的公益朗诵会、万条消防公益广告语编写、为国防动员部门义务拍摄制作征兵宣传片。善举无处不在,在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长效机制中大力激发校园所有人群“存感恩之心、举慈善之力”知行合一,处处有慈善,事事皆可为。青马团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所做的公益广告片、保护大运河申遗手绘的励志地图、保护古城设计的邮票……
4.4 与家校共建相结合
注重家庭这个主要阵地的土壤改良,在家长学校博客、微信会议不定期推送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家长义工故事。不让家庭成为大学生公益慈善实践的绊脚石、阻力点、负导向。
5 扫除高校公益慈善文化育人障碍
当代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文化价值观包含超越私利的利他价值观、扶助弱势的友爱价值观、人格平等的尊重价值观、热心公益的责任价值观、注重行动的实践价值观。
5.1 西方慈善单边主义思潮
慈善单边主义奉行“人人为我,唯我独享”,而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理念。西方一些人不尊重受赠者,捐赠过期食品,令人发指;而“帮人难处,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文化应该大力弘扬。
5.2 来自学生家庭的障碍
器官捐赠义举遭受家庭迷信文化阻碍不小。“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文化要成为社会崇尚的文化元素,而不能是跟着社会走甚至庸俗。”[4]高校更要担起社会责任注重引领社会精神风尚和文化认同。
6 结语
价值的引导、路径的引领是关键。高校公益慈善文化育人,最终将指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造福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