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郑州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途径研究

2018-03-07刘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郑州绿色生态

刘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45)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规划体系设置的最高层级。“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首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自2005年提出后到现在仅有短短几年时间,学术界对它的定义和内涵理解纷争较多,但主要是从其功能的角度进行阐述。一是在国内层面上,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城市,能够推进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好国内市场枢纽和区域整合协调作用,成为国家发展重要增长极,一是国综合实力最强、集聚和辐射能力最大的城市;二是综合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作用,按照国际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它还是联系国内外的重要门户,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和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集聚和辐射能力,要着力发挥枢纽经济,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此外郑东新区和航空港区正在引领新的创新发展增长点,郑州已具备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结构

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互相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低碳生态城市有两个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战略上进行顶层设计,它是多部门融合、协调的结果,需要政府、公司、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所以在制度上要有创新,此外还有配套相应的惩罚和激励政策。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在更广的范围普遍应用,如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等离子点火等技术是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

二是和谐共生,循环发展。不断降低碳排放是基本要求,还要兼顾中国国情、河南省情、郑州市情,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更高需求。此外,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为今天创造财富,也为明天留下希望。

郑州市“十三五”规划当中同样提到,以资源节约优先、环境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基本方针,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为理念。加快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塑造提升现代田园城市风貌。打造低碳生态城市是郑州发展的必由之路。

2 郑州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

2017年郑州市提出了“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思路,各方面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效益。要以建设绿色都市为目标,多建绿化带、增大森林公园的面积;以生态水系提升工程建设为重点,改进金水河河滨绿化带和熊耳河的彻底改造;着力改造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大量增加基础性设施,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保障能力。郑州力争在2020年前,变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绿色都市。但目前城市生态系统仍不乐观,存在高耗能、碳排放量增多,城市垃圾和城市污水现象,尤其是郑州面临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些问题。

2.1 管理机制缺失,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完善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需要相关政策落地,相关制度跟进、相关设施完善,这些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人们的自觉意识逐步增强。但由于一些制度尚不完善,奖惩措施在公民层面和组织层面没有展开落实,导致相关工作成效有限,推进工作较为迟缓。

2.2 公众环境意识不强

公众虽然环保意识在增强,但绿色生活的意识,消费的绿色意识仍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和具体行动仍然存在差距。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关键是生态氛围还未形成。思想决定行为,氛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3 涉及部门众多,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难度较大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多部门统筹协调,关键是要形成合力。要想取得效应的成效必须要涉及众多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城市建设。此外,现阶段城市建设都在大力推进,城市改造的同时,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粉尘污染都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因为没有及时切断污染源和污染通道,造成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的事例还是层出不穷,这些事切实解决突出问题,要落实责任各方协同,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 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郑州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途径

3.1 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紧抓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制订低碳生态年度工作计划,并尽可能把各项指标量化,做到责任到人。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同时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监督。对企业要求技术改进,低碳生产。对公众要引导教育,把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同时,健全法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出台“绿十条”“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并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凝聚全社会力量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家园。健全绿色交通体系,实现出行低碳化。绿色交通体系是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力支撑。绿色交通是低碳城市的应有之义,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公交系统、轨道交通,自助式交通,郑州可在此基础上应该提供更贴心便利的服务,如轨道交通建设可以大大减轻私家车带来的尾气排放,郑州市通过大面积的轨道交通建设来提高城市居民的运送力。

3.2 加强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发展低碳科技,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改变能源供给对于我们来说是具有实现性的,尤其是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它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持。现阶段,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的步伐,垃圾焚烧发电、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发电、等离子点火技术已经成熟,不断提高新技术的比重,并广泛普及应用。同时,可以参考法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用核能、地热、风能、太阳能的经验和技术,结合郑州市的特点加以运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3.3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绿色理念,营造绿色氛围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最关键的就是理念传递。一方面,要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生态宣传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让民众把生态环保变成习惯,形成郑州自身的城市文化。大力发展绿色生活的教育宣传活动,同时充分新技术优势,开发便民的绿色生活APP,让公众随时了解绿色生活指数,了解居住城市生活环境,营造绿色氛围。

3.4 规范绿色消费市场,逐步实现碳交易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因此,建立独立的政府绿色服务部门,规范绿色的交易市场是推进郑州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规范绿色交易市场,就是为绿色消费提供行政保障。如制定绿色标准、规范绿色市场秩序和加强宏观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逐步实现碳交易。

3.5 维护和改善郑州的生态环境

郑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少雨干燥,为了给郑州居民打造一个凉爽湿润的舒适环境,要不断挖掘郑州市的潜质,重塑绿城这个名片。郑州市的金水河改造已取得成效,水质与绿化带的联动效应发挥了生态廊道的作用,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但熊耳河的治理还未达到公众的预期,尤其是水域治理没有实现统一管理,周边环境有待改善,可以用经济手段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节,还市民一方清水、活水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此外,郑州要进一步指数增绿,大量种植法桐,最大限度地降尘减噪,重塑郑州绿城的形象。

4 结语

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建设低碳生态城市需要建立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同时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把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引入新的机制,加大对源头控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探索推进绿色GDP核算,为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郑州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梦启郑州
生态